从丨警丨察、保安队中选人去。
这一时期的丨警丨察、保安队,良莠不齐,纪律松弛,但好歹也是准军事组织,接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有基础。
其中的绝大部分,补充到军统武装作战队伍,比如现在的武装别动队,后来很快就要出现的忠义救国军中,优秀的,经过再次培训,则补充到情报机构里。
年纪必须严格遵循要求,二十岁以上,最大不能超过三十岁。
尤其是上限,那是死命令。
否则,那些在丨警丨察、保安队里混了几年的,一个个都变成了老油条,做任务时候畏首缩脚,有好处了奋勇争先。
这其实也是在抗战中期,面对军统巨大伤亡,培训人员无法得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戴笠所采取过的办法。
不过他孟绍原提前用了而已。
这些人员的选择面非常大,这才多少时候,都快挑选了近三百人了。
“让这批人员去太湖。”孟绍原在那考虑了一下:“由王精忠负责接应,提供培训地点。那里毕竟比较安全,而且距离上海也近。”
“好的,我会和王精忠进行联系,不过,我们现在缺的是优秀教官。”
“教官,教官。”孟绍原嘴里喃喃念叨着。
到哪去找优秀的教官啊?
上海打的那么紧张,抽调谁出来?再说了,那些特工,做任务的时候没说的,但当教官完全是两回事啊?
那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文化程度也绝对不能低了。
“要不。”吴静怡迟疑了一下:“你去找找你的老师?”
“何儒意?”孟绍原眉头紧紧皱在了一起:“我那老师,本事肯定很大,但你让他去太湖?帮我培训人员?戴先生那里倒是好说,问题是也得我的老师肯啊。那不是降低了他的身份了吗?”
“那就没办法了。”
孟绍原一咬牙:“不管了,我去试试运气,了不起,被我老师痛骂一顿,反正我的脸皮也厚,再骂我也无所谓。”
“您这倒是说了一句实话。”吴静怡连连点头赞同。
第三百四十五章狗血老师
“让我去太湖帮你培训特工?”
何儒意放下了手里的书:“孟绍原,你知道我的资历吗?十人团还没有成立的时候,我就开始做情报工作。力行社成立,他们竭力邀请我加入,我是力行社的第一批特务,而且一进去就是高级干事。”
“是,是,老师。”
孟绍原一迭声的“是”。
何儒意看了看他:“孟绍原,你知道我的身份吗?戴笠的职务军衔不过是少将,我的正式军衔就是少将了。我告诉你,在军衔上,戴笠看到我都必须要敬礼,你个小小的中校,来命令我?我还告诉你了,就是这个中校,也不过是军事委员会批准的职务军衔!”
这话一点不假,终其戴笠一生,不过是个少将,还是1945年晋升的,死后才被追赠为中将。
但是,在抗战期间,尤其是在抗战爆发次年,他晋升为军统局副局长之后,经常会在公开场合穿军装,佩戴中将军衔,但却没人提出异议。
这和当时的军衔制有关。
国民党军衔制分为正式军衔,又叫叙任军衔,和职务军衔两种。
正式军衔是由国民政府任命的,其格式是军种加军衔,譬如陆军少将、海军中将等。
而职务军衔是军事委员会根据军官职务任命的,其格式是军衔加职务,譬如少将旅长、中将军长等。
职务军衔只是一种临时衔,随职务的变动而变动。
戴笠在抗战期间佩戴的中将军衔就是职务军衔,1945年被国民政府授予的陆军少将才是正式军衔。
当时这种情况在国民党将领中非常普遍,像孙立人、廖耀湘、张灵甫等人担任师长、军长甚至兵团司令时,他们的正式军衔才是上校,与实际职务严重不符,所以他们平常都佩戴少将甚至中将的职务军衔。
这也就造成了抗战期间,戴笠手下居然有十来个中将,三十多个少将的原因。
孟绍原也是如此,他的正式军衔是陆军上尉,职务军衔则是行动科中校副科长兼上海监察办公室中校主任。
再立个功,那妥妥的是上校科长。
凭借他的本事,一年之内晋升为少将也丝毫不稀奇。
问题是,就算他当上了中将,但在国民政府正式档案里,依旧会这样记载:
孟绍原,陆军上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出现某某人担任某部中校参谋又兼某部上校参谋处长的咄咄怪事。
在这一特殊时期,军衔的授予佩戴也特别的随意,特别的不严肃。地方军阀部队自不用说了,就是中央军,也是如此。
有一次,委员长在中央军校的总理纪念周上讲话时,说国军军队和列强相较,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一旁的张治中听后,当场将上将领章摘下,换成中将。
其军衔管理之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1934年,国民政府整军建军中,开始依照日本军队的人事制度,将原属于军政部的军衡司独立出来改为由军事委员会直属的铨叙厅,制定陆军人事整顿及升迁办法。
这其中有一项便是将官阶与职级分开,任职与任官分立。
任职,指的就是军长师长这个职务,任官,则是中将少将这个军衔。也就是说,职务的晋升与军衔的晋升走的是两股道。
按说这是一个进步,是能够真正体现军衔意义的进步,但因为没有考虑到使用基准军衔的办法,也没有继承北洋时期加衔的体例,其弊端很快便暴露出来。
按照此一任官条例,军衔的晋升受“停年”的严格限制。
所谓“停年”,就是某一军衔必须停留的年数,也就是最低任官年限。
按规定,各级停年为:少尉升中尉1年半,中尉升上尉2年,上尉升少校4年,少校升中校3年,中校升上校3年,上校升少将4年,少将升中将3年,中将升上将用选升。
照此算起来,一名少尉要升到少将最快也要17年半的时间。
这一下子矛盾来了,由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指挥员职务的晋升却没有受那么多的停年的限制,一年连升三级的都有。
如黄埔军校毕业的胡宗南、李仙洲、李延年、黄杰、陈铁、桂永清等等,都在抗战开始后的第二年便已担任军长职务,而此时他们从军的历史都还不满14年。
军长是可以当,军衔却得慢慢走。这种任职与任官的分立,造成了“官”的晋升远远的滞后于“职”的晋升的怪现象。
独立旅上尉旅长这样的笑话都曾经出现过。
孟绍原加入力行社的时候,黄埔出身,军衔是陆军上尉,按照停年流程,他晋升到陆军中校,就算一路顺风也都至少需要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