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在真实的历史上,吴世忠指导员上山后即调整了组织,明确了各班、排的战斗任务。当时登上山顶的除4连的6个班外,还有因与主力走散而随4连1排上山的2连19人。与防守长白山的越军相比,登顶分队的力量并不占优势。吴世忠针对在山上作战不易观察和运动,且越军兵力分散配置的情况,决定不集中攻击,而是采取小群多路的打法。

所谓小群多路是一种连级进攻战术,即是将连队以班、排为单位分成多个进攻方向,在加强火器的掩护下,成疏散队形,交替掩护,多路,多方向,有重点地向敌冲击。这种战术是解放军的传统战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都有成熟运用,建国后军队搞正规化建设,讲究梯次战斗队形,小群多路反而提得较少了。如今要在长白山的特殊地形、敌情下作战,吴世忠就又祭出了老战术。

据此,将各班分成2~3个小组,每组2~3人,加强随伴火器,由上向下,分片包干,各自为战,多路进攻,互相配合,边打边搜,逐洞歼敌。要求各攻击小组在战斗开始后注意观察、隐蔽,小群多路,从侧翼大胆接近越军据守的岩洞,以抵近射击和手榴弹消灭敌人。并将60炮配置在山顶的反斜面上,各班轻机枪配置在山顶,以火力支援各小组战斗。为不使发生误伤,还规定了互相间的联络信号和识别记号。部署完毕后,吴世忠感到手里兵力不足,遂派人下山召3排上山作预备队。在4连进行战斗部署的同时,5连也乘夜暗插到了长白山东南侧,割裂了各高地间的越军防御,协同4连形成了对长白山守敌的夹攻之势。

在真实的历史上,2月19日天亮后,5连从南侧正面向长白山发起进攻,以火力吸引防守越军的注意力,同时4连按预定战斗部署从山上向下扫荡。4连各分队分成小群多路,分片包干,在60炮、机枪掩护下,以疏散队形从侧翼隐蔽迅速地抵近越军据守的岩洞口,用手榴弹和抵近射击消灭洞内之敌,逐个洞穴、逐个石缝进行攻歼,打下一洞,巩固一洞。有些岩洞守敌的位置难以接近,吴世忠就命令通过步谈机呼唤上级炮火予以摧毁和压制。

越军重点防御长白山的南侧山腰,而攻击这一路的只有谢振华率3班的5名战士,兵力明显不足。因此,谢振华命令全班每人负责一片地域,互相掩护,并肩搜索前进。3班打得极为勇猛,一路向下攻击,先后击毙越军19人,击伤3人。谢振华自己就击毙越军9人,击伤3人,消灭5个火力点,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

影片中一直冲锋在前的3班长,就是以谢振华为原型的。激战中,吴世忠一直注意掌握敌情变化,保持实施连续指挥,并组织预备队和连指挥所非战斗人员围歼零星逃散的越军。他身先士卒,沿着石缝、草丛向下搜索,边射击边前进,先后毙、伤越军各1人,并缴获了1挺重机枪。因战斗紧张,后方弹药一时送不上来,吴世忠就命令战士们注意利用缴获的武器和弹药打击敌人。

影片中先后出现了火焰喷射器和瓦斯烟雾弹等武器,在攻击岩洞之敌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真实的战场上,瓦斯烟雾弹既可以起到遮蔽掩护的作用,又能熏呛敌人;火焰喷射器的优势是能够拐弯杀伤,还可以大量消耗氧气,因而用来对付藏在山洞中的敌人非常有效。不过,当时中国军队中的火焰喷射器是编制在师防化连里,战时加强给一线步兵连。而4连进攻长白山时并没有加强火焰喷射器,因而影片中喷火的那段情节并未出现在真实历史上。

19日激战一天,4连一直打到了山脚,共打掉长白山上越军33个火力点,击毙越军64人,俘虏1人。战至黄昏时,为防止夜间误伤,奉营里命令,吴世忠将全连撤回山顶,巩固阵地,准备再战。

20日上午,4连继续搜歼残敌,又摧毁越军1个暗火力点,先后毙敌8人,终于肃清了长白山上的越军。在两天战斗中,4连共击毙越军72人,俘虏1人,缴获60炮1门、轻重机枪12挺、冲锋枪25支、40火箭筒7具、m79型40榴弹发射器6具、各种枪弹32箱及军用物资一部,捣毁34个岩洞和暗堡。4连仅伤亡14人。战后,4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被广州军区授予“长白山英雄连”荣誉称号;3班长谢振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长白山进攻战斗,是1979年战争中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连级战斗。双方兵力相当,均主要以步兵武器进行较量,反复斗智斗勇,基本反映了各自的实际战斗力。4连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是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打法,扬长避短,越战越勇,从而克敌制胜。

越军本来占有地形有利和工事隐蔽坚固的优势,但战术保守,一味防御,不能实施灵活反击,最后陷于坐困待毙之势。战后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将这一模范战例拍成了军事教学影片《长排山之战》,并在国内上映。应该说,在关于那场战争的同类题材影视作品中,像《长排山之战》这样蕴含了大量历史内容并几乎以战斗原貌反映的影片,是绝无仅有的。

4连所在的第41军122师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的老部队。都知道第4纵队是著名的塔山扬威部队,一仗打出了3个英雄团,在全军中也罕有其比。只可惜,没有一个团是122师的,在第41军的3个步兵师中,122师只能甘当默默无闻者。

1979年时,122师已经26年没有打过仗,光是生产施工就搞了18年,平时训练严重不足,甚至被戏称为“泥腿子部队”。全师只有少数师、团级干部打过仗,但也没有指挥本级部队作战的经验。122师在战前紧急扩编为甲种师,补入了大量新兵,临阵磨枪上了战场,又独立负责一个战斗方向,确实面临了颇为艰巨的考验。

通过朔江一战,122师歼敌颇丰,经受了锻炼,面貌一新。在其后的清剿、护路作战中,该师总结经验,越打越好。在1979年参战的东西两线29个陆军师中,122师共歼敌2730人,排名靠前,并成为了俘虏越军最多的师级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122师在朔江战斗中击毙了越军346师246团的团长和副政委。在东西两线各部队中,击毙越军团长的战绩122师也是独一份。比较遗憾的是,这个战绩是由技术部门截获破译越军电报所提供的,但未有更具效力的证据加以证明。

而击毙246团副政委阮克帝少校的战绩则是货真价实,由俘虏指认了被炸死在山洞中的尸体,并拍摄了照片。这个阮克帝少校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坚强的革命者,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阮少校最终却死在了另一支立志“克帝”的军队手中,就如同那位想必在抗美战争中也是智勇双全的林成招上尉。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长排山之战》的故事内容有些单薄,影片时间也较短,还带有一定的程式化痕迹。如林成招、亚胜连长这些越军指挥官的形象塑造,还是抽烟、喝酒、吃罐头、看女人照片、阴阳怪气、打骂部下等,与早年银幕上的国民党军官并无二致。不过,对于一部主要用途是军事教学的影片来说,是不能像商业片那样进行苛求的。

和更早的《地雷战》、《地道战》一样,《长排山之战》除凸显了宣传教育作用外,也为那个理想主义年代的电影观众所喜闻乐见,从而在电影史上留下了特殊的身影。可惜的是,这种理想主义已渐去渐远了。多年以后,当影片《长排山之战》经数字修复,又清晰出现在网络中时,不知有多少人心中突然泛起了当年的回忆。或许,人们更加感怀的不是电影,而是永远留在银幕上的那种真诚。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29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129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