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战场上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4连连长阵亡。原来,当尖刀排和2排进攻受阻后,营长(纪红军饰演)打电话给4连,通报说5连已向敌后迂回穿插,命令4连要尽快把长排山拿下来。指导员(金石声饰演)放下电话后将命令传达给了连长,连长(宋伯涛饰演)当即带着通信员就上了前沿直接指挥。
不料,此时经验丰富的林成招已命令前沿守军,要首先干掉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因为当时解放军废除了军衔制,从军装上难以分辨出官兵,为了让部下们能识别出中国军队指挥官,林成招恶狠狠地补充道:“听清楚,那些拿手枪、戴望远镜、拿指挥旗的,都是!”
连长不顾危险地相继上到了尖刀排和2排,指挥各攻击分队进行调整和疏散队形,并组织机枪火力进行掩护。这时两名越军发现了连长和通信员,并通过连长身上的望远镜而将他锁定,举枪向其瞄准。随着一个短点射,连长被子丨弹丨击中,当即倒下牺牲。指导员知道消息后,悲痛万分。因地形、敌情不明,4连一直被越军火力压制,无法进展。后来营长打来电话,命令4连先施放烟幕,把部队调整一下,坚持到天黑再商量对策。
在真实的历史上,365团4连于炮火准备后发起冲击,炸开越军设置的铁丝网越过国境线快速向前推进。当4连进至长白山北侧一线时,这里的战场却是一片沉寂。因为敌情不明,4连连长孔令华带着通信员和电台兵前出到了尖刀排的位置,从一块岩石后探身用望远镜向前沿观察敌情。
然而,对面的越军没有进行开火阻击其实是要将中国军队放近点再打。由于孔令华身带望远镜、指挥旗,后边还跟着电台兵,在战场上跑动目标比较明显,因而被潜伏在山上的越军认出来是中国军队指挥官,已用枪口将他锁定。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孔令华连长中弹倒下,当场牺牲。
在1979年战争的初期,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有不少中国军队基层指挥员遭到了越军狙击而伤亡。当时解放军的军服都是“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官兵一致,只有四个口袋和两个口袋之分。在战场上,口袋的区别当然不易看出来,但干部往往佩戴手枪、挂望远镜、拿指挥旗,这就比较容易和士兵区分开了,于是成为了越军狙击的主要目标。到了作战后期,中国军队越打越有经验,指挥人员就很少背挂手枪和望远镜了。
孔令华连长刚一倒下,隐藏在长白山一线各阵地工事内的越军同时开火,以猛烈的交叉火网夹住了4连,冲在先头的战士纷纷中弹倒下,连队前进受阻。在团、营炮火的支援下,4连进行了几次冲击,但因地形不利,都没能取得突破,副连长也身受重伤,全连伤亡较大。指导员吴世忠组织力量继续攻击,命令7班从长白山西侧向山顶偷袭。因中途被越军发现,偷袭未成。
打到下午,4连夺占了长白山东北侧两个高地,与越军形成对峙。全连经一天反复战斗,两次集中攻击受挫,虽然先后摧毁了越军6个火力点,毙敌23人,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自己也伤亡了29人。在4连左翼进攻的5连、6连,也在黄土山、尖石山一线遭到越军阻击,进展迟缓。当晚,奉团里命令,2营各连乘夜暗撤回了国境线重新组织进攻。
365团4连第一天攻击受挫,和影片中的4连失利原因是一样的,主要在于初战缺乏经验,未能察明敌情,知己知彼。越军在长白山的守军也就1个连左右,多以班为单位分散配置,利用有利地形主要实施火力阻击,重点封锁东侧与尖石山、乱石山间的谷地。其依托陡峭石山设防,工事多在岩洞、石缝中构筑,既不好攀登接近,位置又很隐蔽,死角大,炮火射击很难将之摧毁。
然而,由于越军兵力不足,不敢脱离既设阵地野战出击,因此主要是专守态势。也就是说,防守长白山的越军可以和附近几个山头的友邻形成交叉火力配合,但却不能以兵力相援形成互动战术配合,有陷于孤立的危险。在这样一个战场态势下,用炮火射击对其没有什么威胁,以兵力从正面强攻则正好陷于各山头越军的交叉火网,必然发生伤亡。如集中兵力攻击,队形就易密集拥挤,则伤亡更会加大。且越军居高临下,俯瞰战场,向上仰攻非常困难,很难摆脱被动态势。
4连第一天的进攻,既是正面强攻,队形又较为集中密集,看不到敌人,不熟悉地形,一举一动却都被居高临下的敌人所掌握,没有抓住敌人的弱点,却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焉能不败!
影片中4连坚持到天黑后,营长来到前沿,与4连指战员们一起对白天的战斗进行了分析。认为越军在长排山上居高临下,又分散隐蔽,而我军对这种地形不熟悉,白天进行强攻是很难奏效的。最后指导员提出进行夜摸,乘天黑从长排山北侧登上山顶,次日天亮后从上往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