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越军熟悉地形,战前就对上山的主要道路及接近域都标定了火力打击范围和距离,并形成多层次交叉火力,开战后只要对标定地域猛烈开火就能起到严密封锁的作用。而且越军历经30余年抗法、抗美战争的战火考验,官兵训练有素,技战术娴熟,战斗经验丰富,特别是单兵战斗力非常强。
中国军队则已20余年未战,又深受多年政治运动影响,训练不足,基层官兵都没有打过仗,更缺乏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行军作战的经验,战斗力实为堪忧。在中越友好期间,越军从中层到基层的军官大都到中国的军校进修学习过,对中国军队的战法很是了解。先是炮火齐轰,然后炮火转移,步兵再发起冲锋,如此三段式打法确是中国军队的标准进攻程序,对此越军早已是严阵以待。
影片中关于攻守双方的力量对比,后来通过抓获的一名越军俘虏之口作了交代:防守长排山的越军番号为246团2小团6连,有6连2个排和民军1个排,最高指挥官是小团政治员林成招(史连铭饰演)上尉。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在越南人民军的编制中,团级单位称为中团,营级单位称为小团。在早期曾有过大团的编制,后来改为了师。小团政治员,则相当于中国军队的营教导员。民军,也就是武装民兵。越南实行的是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民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按照中国军队的编制体系来理解,片中防守长排山的越军是246团2营6连2个排和民兵1个排。在真实的历史上,246团隶属于驻防高平的越军346师,是该师的主力团,主要配置于朔江地区,其中防守长白山的越军与影片中的番号编制一样,总兵力约100余人。
在武器装备上,从片中能看到越军先后使用了苏制ak47/akm自动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苏制rpk班用轻机枪、苏制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也可能是中国支援的53式重机枪)等武器。在真实的历史上,还要加上60炮、m79型40榴弹发射器和40火箭筒等,与前述轻重步兵武器协同,构成了较严密的火力配系。
影片中进攻长排山及周围诸高地的中国军队是某部2营,其中主攻长排山的是4连。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支部队的番号是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365团2营,4连是该营主攻连。从片中能看到,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53式重机枪、40火箭筒、82无坐力炮、木柄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等,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如此。和越军相比较来说,中国军队的步兵武器并不占优势,在这样的复杂地形上兵力也难于展开,而后方炮火支援对于越军依托山势的坚固隐蔽工事亦收效甚微。这一仗,天时地利均无,真是不好打。
影片中当中国炮兵火力向前转移,步兵发起冲锋后,越军小团政治员林成招上尉冒着中国军队的炮火匆匆赶到了长排山上的越军连指挥所,面授机宜,确定了应对部署。亚胜连长原本是要部下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死守,林成招则命令将守军全部从外围阵地撤回到岩洞工事中。他的决心就是:“这用中国人的说法,叫作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
应该说,林成招的这个判断抓住了战场要害。他很了解,中国军队的优势是部队编制大,炮兵火力强,擅长大兵团作战,打起仗来大刀阔斧。而越军的优势是擅长游击战和小股作战,单兵素质好,步兵轻武器火力强,实战经验丰富,对地形熟悉。如果在外围阵地正面和中国军队硬顶,等于主动丢掉了地利和工事的优势却将防御部队暴露在中国炮兵的强大火力之下,很容易遭到杀伤,实在是舍长就短。
而将守军收缩回坚固隐蔽工事之中待机,首先就避免了遭到中国炮兵火力杀伤,且中国军队不熟悉地形,一时找不到攻击目标,官兵又缺乏战斗经验,临阵顿挫,必然会露出破绽,守军便有了可乘之机,能充分发挥轻武器的火力优势。实战证明,林成招的判断非常准确,确实是个厉害角色。在中越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像林成招这样狡猾狠辣的越军指挥官形象,是不多见的。
影片中4连副连长(贾连芳饰演)带领尖刀排向敌人阵地发起冲击,然而当面越军却很快向后逃跑了。尖刀排继续前进时,眼前又只见浓浓晨雾和密林深草,根本看不到敌人。这种情况下,副连长命令尖刀排边搜索边前进,对敌人发现一个干掉一个。
因为中国军队放慢了前进速度,亚胜连长担心己方意图已被发现,建议立即就打。林成招则胸有成竹,命令前沿守军继续后撤,诱敌深入,“不要过早地暴露目标,一定靠近了打。不打则已,要打就打准他,吃掉他!”在中国军队步步逼近的同时,隐藏在长排山上各岩洞工事中的越军已悄悄地将各种武器伸出了洞外,瞄准了中国军队的进攻路线,做好了战斗准备。
当4连尖刀排突入了越军堑壕后,发现阵地上的越军射击位置和武器都是经过了伪装的,知道上了当。就在这时,长排山上的越军突然一齐开火,以正射、侧射、斜射的多层交叉火力夹住了中国军队。尖刀排猝然遭到打击,当即被越军火力压制,因进攻队形密集,发生了较大伤亡。副连长组织火力向敌还击,在战斗中头部负伤。从尖刀排左翼进攻的2排,也在乱石山一线受阻。4连一时与长排山及周围诸高地之敌形成了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