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中午左右,2营4连加强无坐力炮4门、重机枪3挺、工兵1个班,再次进至长白山东侧;1营2连也攻到了马利西南侧地区。营指经过协同,决定以2连一部支援4连进攻长白山,5连经小松树山向长白山西南侧迂回。至黄昏,2连攻占黄土山,4连开始佯攻长白山。

18日晚20时,4连在2连的配合下,派出1排3班攀登悬崖峭壁摸上长白山顶,占领了制高点。19日凌晨5时,4连主力在登顶部队引导下也摸上了长白山。5连则攻占了长白山南侧的乱石山及附近几个高地,与4连形成对长白山的夹攻之势。天明后,4连在5连配合下,从山上向下扫荡。越军依托山上的洞穴和草丛顽强抵抗。4连则将部队分成小群多路,分片包干,在82无坐力炮、重机枪掩护下,以手榴弹、丨炸丨药包、40火箭筒开路,从侧翼抵近射击,逐个洞穴、逐个石缝进行攻歼。

中国士兵对于这种“掏地洞”的战法很快适应并多有创新,甚至发明了用绳索空吊丨炸丨药包爆破洞口和用竹竿捆上手榴弹、丨炸丨药包伸进洞里空吊爆炸的战法,一个一个的端掉了越军的洞穴。19日激战一天,全歼长白山越军,毙敌72人,俘敌1人,缴获60迫击炮1门、各种枪支42支(挺)、40火箭筒和m79型40榴弹发射器13具、各种枪弹32箱,捣毁34个石洞和暗堡。战后,365团2营4连被广州军区授予“长白山英雄连”的荣誉称号。

老电影《长排山之战》背后的故事(沈听雪)

《长排山之战》是一部彩色军事教学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81年上映。《长排山之战》片长不过一小时,却是取自于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一场真实战斗。参加影片拍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就是当年这场战斗的主角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是影片中的表演、场景、装具,还是战术、动作、军语,都相当真实,情节曲折精彩,非常富于观赏性和历史考证意义。如今,在云南某地小电影院里,仍然能看到《长排山之战》的电影海报。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来考察一下这场战斗的真实历史原型。

当年中越两国对这座山的归属有争议,中方地图将其画为骑线山,越方地图则将其全部画入了越南境内。由于该山位于中国广西平孟通向越南朔江战略公路的东北侧,有居高临下的天然俯瞰之势,因而又成为了军事价值很高的重要制高点。

在1979年战争前,越南军队就控制了长白山,大修工事,苦心经营,将其打造成了坚固的边境防御支撑点阵地。在长白山的东侧和东北侧,还分布着黄土山、尖石山、乱石山等几个高地,也有越军驻守,与长白山守军组成了多层交叉火力网,互相拱卫形成了环形制高点的防御体系。

当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起时,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奉命夺取越北重镇高平的重要门户朔江,双方对长白山及附近高地群的争夺就不可避免了。这场战斗的发生时间,是1979年2月17日到20日。

影片伊始,银幕上出现了中国军队的万炮齐轰,一排排火箭弹在夜空中穿梭飞舞,炸得山摇地动,景象非常壮观。

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军队于1979年2月17日凌晨4时40分向朔江守敌防线进行了炮火急袭。共动用了各种榴弹炮、火箭炮、加农炮100余门,猛烈射击了20分钟。影片中令人目眩神迷的成排火箭弹就是由火箭炮发射的。

一提到火箭炮,很多人就会想起了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当年曾令德国军队闻风丧胆。因为从建国起人民解放军就全方位地向苏军学习,并以苏式武器体系为装备研制方向,火箭炮也从此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力火炮。

1979年时,中国军队共装备了两种火箭炮:一种是130毫米19管火箭炮,一种是107毫米12管火箭炮,轻重搭配,主要用于对8~10公里内的敌人阵地目标和集结部队进行覆盖性火力摧毁杀伤,威力巨大。

影片中面对中国军队的猛烈炮击,防守长排山的越军中尉连长亚胜(王存银饰演)并未慌张,而是召集部下们打气:“别慌,你们听着,大炮一轰,步兵冲锋,老一套打法,没什么了不起的。中国的大炮,轰的再猛,对我们这种天然岩洞起不了多大作用!还有,你告诉大家,依托有利地形,沉着应战!”

应该说,亚胜连长的这番充足底气确实反映了当年的实际情况。越南北部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气候,遍布喀斯特地貌,有很多岩溶石山和天然岩洞,山上草深林密,道路稀少,观察不易。越军依托天然岩洞和石缝构筑工事,既坚固又隐蔽,平时很难发现,一般炮火射击对其影响不大。加上越北地区常年从凌晨到中午都有浓雾,能见度很差,更增加了进攻方的困难。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2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12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