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敌排兵布阵
那坡县平孟关外的越北重镇朔江,是其省会高平翼侧屏障、边境门户。一条婉蜒曲折的公路,从平孟穿过朔江直通高平。朔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六七百米,深壑峡谷最窄处只有八米,历来号称天险,有越军346师“新潮团”246团、851团等部防守。
122师到达平孟峡谷后,越军就是傻瓜也知道,我们要与他们大干一场。地形敌高我低,我军就在敌人眼鼻子底下抢占阵地。
根据41军赋予122师“在平孟关口实施正面突破,歼灭朔江地区守敌”的任务,122师朔江进攻战斗的炮兵火力部署是:炮团和加强的军区炮兵编成2个炮兵群,平孟关方向为第1炮群,以榴炮一营、加农炮营、2个火箭炮营(107、130),以及军坦克第8连,支援步兵365团从平孟关出击,沿公路直闯朔江峡谷;平孟东侧的孟麻方向为第2炮群,以榴炮二营和加强的152加榴炮营,配属军坦克三营,支援步兵364团、366团主攻突破,攻克坂洋,南北对进包抄朔江之敌。
122师朔江进攻战斗的兵力部署:边境线内右为第1炮群,左为第2炮群;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一计划,但从平孟现场看到,整条峡谷全是火炮,除了我们炮团4个营参加,连炮兵师的152加榴炮营、130火箭炮营(19管),甚至军坦克营都来了,这仅仅是一条进攻路线啊(广西方向共14条进攻路线),我感觉到,这次朔江进攻战斗炮火配置之强大,自当炮兵以来还是头一回见到。真的是杀鸡用牛刀!
同时,也有点担心,若越军狗急跳墙,在我未完成战斗准备时炮火突袭平孟峡谷,后果将不堪设想。好在历史都是用实力来书写的。
这是炮团26年来首次作战,开战准备务求滴水不漏。14日上午11点多,一大队参谋长田金秋、二大队宣传股长余义捷率参谋刘新恒,就到各营炮阵地检查准备情况,老马陪着首长在山头转了一个多小时,随后共进战地午餐-炒饭,对不起,没条件,只能这样了(这也是我在战场上唯一一次见到老乡)。当天下午起,团、营、连首长兵分两路,抓紧时间开设炮群指挥所、各营连观察所(指挥所)和构筑炮阵地。
各营营长、指挥副营长、教导员率指挥排至边境一线区域,勘察定点抢抓时机开设观察所(指挥所)。加农炮营计算班长谭文武说:“为隐蔽接敌,靠前指挥,朔江战役发起前,我们指挥排侦察、通信、计算、测距班长骨干共16人,在营长侯立昌、教导员张梓枢、侦察排长简其祥率领下,2月16日19时利用夜暗进入平孟街东侧,在离敌150米的无名高地上(古炮台山),开设观察所(营指挥所),战斗打响前,一切准备完毕。”榴炮一营、火箭炮营均在平孟边境一线山头设置前观(前进观察所),榴炮二营在孟麻边境前沿开设观察所,抢在战斗打响前完成一切准备。
各营阵地副营长、副连长在平孟峡谷勘察阵地进入道路,熟悉阵地位置,组织部队抓紧占领炮阵地。加农炮属于直瞄火炮,全营阵地在平孟边境一线展开,七连冒着危险推炮出境,直接把阵地设在关外越南土地上,准备以直瞄方式直接支援步兵进攻作战。
七连战友回忆说:“我们一到平孟就开始挖掩体,炮阵地有多个方位,1班、2班、3班在平孟关大榕树前面,4班、5班、6班在平孟农场正前方,离敌人前沿只有600米,比步兵还要靠前!”炮团战斗英雄钱正学,就是在这块阵地上涌现的。
为便于重炮进出阵地,122榴弹炮(2.5吨/门)一营、152加榴炮(5.65吨/门)营及130火箭炮(5.5吨/门)营,梯次配置在平孟峡谷的狭长稻田中。
因场地狭窄,轻便易于机动的107火箭炮营阵地,就只能服从大局,设在附近灌木密集的丘陵山头,各连临时砍柴开路,构筑阵地,扫清射界,挖防炮(击)洞,全营18门炮全部分解,官兵们扛炮上山,扛弹上山。
不得不说,107火箭炮营弹药准备是大战前的一场硬仗。全营18门炮,每门炮12管,仅一次齐射,10秒钟就能发射炮弹216发,这个火力是相当吓人的,发射快,消耗大,一次炮击总得要准备几个齐射才行;弹药需要量大,单发38斤重且又满身黄油,还得一发发从山下扛上来,这是当时火箭炮兵最辛苦的事。
16日上午10时有消息传来:下午4时准备射击。此时炮弹还在山下!为按时做好射击准备,火箭炮全营炮兵突击下山搬运炮弹,从上午10时至下午3:30,连续5个半小时,经五六十度陡坡的羊肠小道上山,紧急抢扛了1300多发炮弹到阵地,准备了6个齐射以上的炮弹,总重量逾24吨,每个连队8吨多,提前半小时做好了射击准备,随后才吃中午饭。官兵们那个累啊,随地一倒就是呼呼大睡。
两名随行记者都很受感动,定格了不少背炮管、扛弹上山的艰难场景,十连五班长李祥正很是自豪:“我还不错,两次都把我拍上了!”战友们顿时一阵大笑。
配属364团、366团的榴炮二营,在孟麻丘陵设置炮阵地。这支临战组建的新部队,应急训练不足两个月,在这次作战中表现出色。
那天傍晚六点多,我陪同火箭炮营二号首长(教导员)汪绪雄,和央视、八一厂两名记者等六七人,前往该营三个炮连检查阵地构筑、射击准备情况,并确定首场炮击纪录片拍摄阵地。没想到一直到晚上11点多才画完这个圈,竟然转了整整4个半小时才下山,肚子饿得直叫唤,返回时完全是凭惯性,跌跌撞撞赶回宿营地。两名记者此行确定,在十连阵地位置拍摄炮群实战开场大片。
16日下午3:30,十连阵地官兵刚吃完中午饭不久,上级正式通知4点钟做好射击准备!听到这个命令,各连阵地立即沸腾起来,准备了这么久,终于要真打了啊:官兵们纷纷向阵地集中,电话兵立即把线路转向阵地副连长,各炮班擦炮弹,装引信,继续扫清射界;我和两名记者把行李一捆,丢在防炮洞,向炮阵地跑去。至下午4时前,射击准备全部完成。可从4时起一直到晚上7:30,都没有等到开炮命令,却接到通知“撤到防炮洞待命”。我分析,这可能是炮群指挥所对两个炮群实战准备的一次检验。
当晚,上级通知,17日早晨6点开炮。作战准备到了这个时候,大家已是有点迫切感了,6点,你就快些来吧!我倒是要看看,真正的战争是个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