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扣屯
当年,我军曾以两个克坦营搭载123师一个加强步兵营的兵,就是想先期抢占该地,欲对高平之敌达成关门打狗之势。可后来因为种种荒唐的变故,仅差数公里路之遥,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错失良机,功亏一篑!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由于指挥失误而造成惨重伤亡的战斗,我认为,362团2营的2月22日在扣屯遇袭,堪称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一仗。
扣屯,是位于越南高平市以西约6公里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屯。当年就只有那么几处民居零零星星地散落在3号a、b公路交叉口的周边。
但因这里是高平市通往太原、河内的交通要道,打起仗来,便成了敌我双方都要抢占的战略要地。
随后,该部又改徒步向扣屯穿插挺进,但也只攻占了312高地,仍与扣屯保持着数公里距离。他们这一莫名其妙的动机,除了没有堵住高平之敌的逃亡之路外。还因为他们谎报军情,明明没有攻占扣屯却上报已超屯。导致了362团2营在此惨遭越军伏击,致该团王烘副团长、2营陈楚汉营长以下154名官兵伤亡,其中牺牲106人,伤48人的严重后果!
(见图宋子佩首长讲述)
尽管38年过去,该屯的地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公路两边都建起了民房。但当我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似乎还感觉得到当年的血雨腥风。
我当年虽然曾在扣屯附近的309号高地上"猫"过近半月,也多次往返过该村屯。但有关362团2营扣屯遇袭之事,我却是在撤军回国之后才知道的。
有一天,军区机关首长来到我团驻地大道街,利用我和胡平战友堆起的沙盘,搞了一次有各级首长和机关干部参加的战评会,对我师几个失利的战斗进行讲评。当讲到扣屯遇袭时,我记得有一位首长以十分高亢的口气说道:"一个副营长,带着几个人往高平方向跑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副营长名叫何锦恒,广东番禺人,1969年兵,他当年是一位很有才华和前途的年轻军官。但不知是否就为这个原因,他后来没有受到重用转业了。
在那个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凡是失利的战斗,在责任追究的问题上,总是上级问责下级的。
也是到了近年,我才有幸看到了原362团5连指导员赵西贵等一些亲历者的回忆,还有宋子佩首长在《生死28天》里的讲述,我对这次战斗才有了较为深层的了解。
其实,362团2营的指战员是好样的!他们在王烘副团长的加强指挥下,首战执行"开口子"的任务,都表现很勇敢,打得很出色!而且在后来的穿插作战中,也一路都是该团的前锋。
该营当年在扣屯遇袭失散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客观实际来看,最应该检讨的,应当是上级机关。
一是不应该头脑发热、主观意断,随意折腾部队。本来,2营已经连续几天七天作战,打得很疲劳了,怎么能未经休整补充就将其紧急调去纳隆搞设伏?伏击什么样的目标?目标的依据从何而来?
二是不该片面偏信有关部队的错误情报。当时,123师虽通报扣屯已为我军占领,但实际相距甚远。可当2营上报在扣屯遭遇越军袭击时,上级却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一直要求该营要注意联络,不准还击,不能发生误会!致使该营就这样被敌人从夜间打到白天,被压制在公路的开阔地上打了整整6个小时!部队经持续6小时的打击后,他们还有多少反击能力呢?
三是组织救援措施不力,督促落实不到位。当发觉2营确实遇敌袭击后,上级所派增援部队就近在咫尺,且有公路相联通,甚至仅凭枪炮声就可确定方位。可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竟然大白天的不但找不到位置,反而还谎称已到达了现场,甚至把敌占高地说的成是己占高地。让2营官兵再受重创、雪上加霜!
所以,后来就有人直白地说,2营扣屯遇袭,是被哄去给人家打的,是被压着给人家打的,是被骗去给人家打的!
据赵指导员生前回忆,2营经此莫名其妙的打击后,官兵的情绪受到很大影响,加之战前动员有"仗打三五天"的说法。于是各连在突围后,有的就直接向国内回撤了。
2营在扣屯一役遭遇重大伤亡后,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军旅作家王树增在其《长征》第五节所讲到:
毛在遵义会议上批判李德时讲过这样一段话:你那叫纸上谈兵,你根本不知道红军战士还要吃饭,还要睡觉,你也不管走的是平道是山道还是河道,在纸上一划,规定时间就打,当然打不好!
这种情况,在七九年的作战中不是也客观存在吗?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打有准备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些克敌致胜法宝。说起来头头是道,可真正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几十年没打仗了,军事上求胜心切、急功近利,头脑发热、主观臆断的左倾意识最容冒头,靠纸上谈兵、棋盘推演方式和脱离实际、忽视客观的思维来指挥打仗,岂有不乱套不失利不吃亏之理?
不吸取历史教训,未来战争,仍难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