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纳隆探究

纳隆,是越南境内一个很小很小的村落,距我国直线距离约50公里。但若论当年我军攻打到这个地方,实际距离应在100公里以上。也就是说,在整个对越作战中,纳隆是我军攻打进越南最远的一个地方。

纳隆地区,对于敌我双方来说,都是一个灾难之地。而这个灾难的形成,并不是因为这里有什么宝藏。仅仅就是因为这里有一河一路一桥,乃成了军事要地战。当年为了攻占这个地区,炸毁纳隆桥,我军曾投入了两个团的兵力在此展开了战斗,双方都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人数应在千人以上。

对于这么重要的一次作战行动,由于战后没有进行过综合性的全面总结,除了经验教训之外,尚有不少真相也并不为一般人所知晓!

宋子佩首长在他的遗作《生死28天》中,有两个章节的三个篇幅专门提到了纳隆,即:"速去纳隆"、"再去纳隆"、"纳隆战斗"。

在"速去纳隆"里他写道:在2月18日1时,121师就接到军转军区前指命令,要363团派一个营到纳隆,接替原为42军124师370团断敌退路的任务。后因363团此时仍在穿插之中,命令随即取消。

他在"再去纳隆"中写到:2月21月21时30分,121师接军命令,要362团速派一个加强营沿公路经扣屯到纳隆占领有利地形设伏,歼灭从银山方向来增援高平之敌。结果,由于上级误判军情,导致该营在扣屯遇敌伏击,造成了154人伤亡。

在"纳隆战斗"的这一节里他还写道:为了保障我撤军回国的安全,121师对盘踞在纳隆地区之敌发起了一次团级以上规模的战斗。除121师从每团抽调一个加强营直接参加战斗外,还有友邻449团从右侧加入战斗,确保我部的右翼安全。这次战斗,以我军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其实,友邻124师370团2营在2月22日6时,就已从果冈出发,经班商、丰略向纳隆穿插。据该团战后称:经数日激战,终以歼敌141名,俘敌6名的战绩和我亡11人,伤37人的代价,用240公斤tnt丨炸丨药,炸断了纳隆桥20米,胜利完成了断敌退路、阻敌增援的任务。

在3月9日和10日的纳隆进攻战斗中,我有幸以参谋身份参与了团前指对本团2营的作战组织指挥。并对战斗的胜利也作出了一定贡献。

鉴于战后总结对该地区的敌情、地形以及战斗经过存在不少模糊表述。为了求证真相,在我重返战地时,就来这里一探究竟。

今年的2月18日,我们一大早便搭乘越南的哥的包车向纳隆出发了。

为了不遗漏每个细节,我对沿途地形进行了全程录像。然而,毕竟38年过去,很多地方都已时过境迁了。记忆中的公路两旁,好些地方或成了街区或被改直加宽了。就连当年我们团前指所在的3号高地,就被劈开修成了公路,差一点让我都认不出来了。

来到纳隆,最令我关注的还是4号高地和七号高地及纳隆这座桥。

虽然世安老表此前已来拍摄过纳隆桥,但却被很多人认为这座桥,应是被炸毁之后重新再建的桥。就连来到了现场的六弟,他也是这么认为,他觉得当年越南人应该还没有这样的建筑技术和工艺。

今年八月份,应胡平战友特邀,我到东莞参加了4连战友的联谊,并现场汇报纳隆录像情况。该连老连长候康民教授看了很有感慨!因为他过去只是从战例上来了解老连队的战斗历程的。这次看了实景后,他才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当年的战友和战士们是那样的机智灵活、英勇无畏。

纳隆之行,由于地域敏感,生怕给越南人带来警觉,故只能行程匆匆、坐车观景,尚有不少要点还来不及细看、拍照,留有遗憾。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让5只小狗发现了异样,被它们一路狂吠着追赶了近200米…。

接粮之殇

在七九年的那场惩越作战中,我军取得了相对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363团接粮队2月24日遇敌伏击,408人中有103人牺牲,81人负伤,伤亡人数正好一半,令人痛惜、震惊!

战后,有关部门对此役进行了总结,作为反思战例,发人深省。

以往,我对战例将遇袭点定位在吞片一带深信不疑,因为我一不是亲历者;二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地形。只是凭战例图抽象地想象有那么一种地势形态。

前年,南疆黄世安老表在去那嘎、嘎瑞察看809高地时,他路经吞片、那袍一带,拍了几张相关照片回来,但看不出什么问题。

我这次重返战地,为了完整地看清楚这段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我在去时进行了全程摄像。然后在返程时再作了重点观察。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了解过程,却让我对战后总结称接粮队在吞片遇袭的认定产生了怀疑。

吞片,是809高地南麓下的一个村寨,其实距3号b公路还有蛮远。战例上之所以这样说,只是因这个地名打印在了公路边上。

对所谓"吞片"这样的一个地形,我军最早经过的应是361团1营,他们于2月20日在此遭遇了越军阻击。该营教导员付冠礼、3连连长曾培夫、营部通信班长陈广亮等多人在此牺牲,黄有德营长也是在此负的重伤。

此次亲临其境,我发现在吞片这段公路的南侧,除了战例上的所谓1号高地高于公路之外,2、3号高地均低于公路。以这样的地形,用于袭扰一下尚可。但以此作为设伏阵地,应不是理想之处。

能把400余人的接粮队封锁在数百米的路段上长达16个小时慢慢打,并致我军死伤200余人,若没有一个居高临下的特殊的地形,那是做不到的。

倒是从吞片再往前行约2公里左右,有一个与"吞片"地形十分相类似的地方。这里距前方的那袍村大约还有1.5公里。而这地方正象亲历者冯娘协战友所描述的那样,有一个类似镰刀那样的"u"状地形,且在这个约有500米的弯道两头,正好横摆着一长条形的山头。这座山头除东部山脊与公路相联形成了一个山垭口外,其它地方都与公路有深谷相隔,而且有居高临下之势。再有的就是隐藏在凹槽里的这段公路还是从半山腰上开辟出来的,背是峭壁,前是深谷,真是一个天然的设伏之地。

363团2炮连冯娘协战友所写的那个回忆,可能是对遇袭地地形描述得最详实的一个,他说:

"在绕过越军营房的公路拐弯处,有一股山泉水自上而下流往公路来。部队连日穿插,到位后又坚守在841高地的半山腰上。我们在断粮缺水的情况下,身体都疲惫不堪,身力极度透支。固此,大家一见到有泉水,便不顾在异国作战,争先恐后地拿出军用水壶接水喝。接着,队伍便在这时开始混乱到了无法控制。队伍在乱哄哄的状态下继续前行约3公里左右,队伍到了一个大拐弯的地方。此段公路地形是环山而行,左边是大山,右边是山沟,地形地貌象是一把割草用的镰刀,队伍是走在刀刃上的,是从刀把往刀尖方向行进的。当快进入伏击圈时,就已发现对面长条形山腿上有挖工事翻出的红色泥巴和用一些树枝遮盖的伪装。进入伏击地段时,还发现了公路上有我军的防毒面具丢在公路边,还有我军牺牲人员的遗体遗弃在公路上没有掩埋,尸体严重浮肿,发紫发臭。但这种有危险的迹象并没有引起指挥员们的高度警觉。反而认为这山上都是由我们的兄弟部队防守控制的。

今年八月中旬,我有幸在东莞与本家少满战友和卢锦达战友相聚,他们俩都是363团6连张亚南连长的兵。少满等16战友曾被越南人带入河安县城被围困,锦达战友在营救他们时负了伤。突围后,他们跟随367团2营穿插到了波列。后又随361团3营转回到了安乐。锦达后被护送回家疗伤。少满则随连队参加了于俊久副师长所率的前送粮弹大队的行动。25日,少满又随连参加了师张朴岳参谋长所组织的救援接粮队和掩埋烈士的行动。少满说,胡国良营长的遗体是他掩埋的,次日又是他将胡营长的遗体挖出来火化的。可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对遇袭地的地形已没有什么印象了。

我的老乡、老同学欧庆斌当年是363团3机连的班长,我曾问过他:你们后来从841高地向扣屯转移时,有没有经过接粮队遇袭的地方?他说没有。因当时师团首长可能怕影响部队情绪,在进入遇袭地前就绕道走了。

在448团李昌茂、刘有海、朱敏(老鱼)战友的回忆和殷毅四弟的釆访中,我注意到他们都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即从公路上坡一拐弯,就有一股恶臭袭来,大家都赶紧掩鼻快速通过…。

根据这个说法和冯协娘战友"在刀刃上走"的形容,显然在"吞片"找不到有这样的地形。

基于以上判断,我和六弟、世安在从809高地返回时,就选择了在长条山东北侧的公路旁,举行了祭祀英灵的仪式,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2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12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