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1979年2月,吴子贤作为原121师361团司令部的作训参谋随军征战,写下了《吴参谋作战日记连载》,较早记录了361团的生死28天;38年后,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他重走参战路,冒着生命危险重回旧战场,拍摄了上百张昔日战场的照片,为人们揭开了扑朔迷离的边境战争历史真相。使老兵能目睹当年高平战场的现貌、了解当年战争的经过和有关细节,老兵们十分感谢吴子贤战友的辛劳付出!

吴参谋战中的戎装照

在我的一生当中,最不能忘怀的,该是当年那生死的28天。在这28天里,我们这一批热血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南疆人民的安宁,响应中央军委的号令,对敢于来犯者奋起还击、杀入敌国、英勇战斗,经历人们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并付出了巨大代价。

虽然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是敌国作战,加之民情、地形都非常复杂。故在我们凯旋归国后,仍有许多英烈长眠异国他乡,还遗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事。作为幸存的亲历者,我不能忘了初心,沉溺于醉生梦死的生活。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惩越见闻》创作和重返战地的梦想。

随着记忆闸门的打开,越北的那片山、那个村、那条路、那条河、那座桥、那些事,就不断地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人生是短暂的,又是奇妙的。人生之所以奇妙,妙就妙在无独有偶。

在凯旋归来30周年的节点上,与我怀有同样心愿者,在我们361团,除了通信连的陈远景战友写了《烽火桂西南》外。竟还有我的老伙计胡平战友的《血染木棉花》、《绚丽木棉花》、《魂牵木棉花》系列丛书也已在构思和创作之中…

《我的惩越见闻》,其实也只不过是对我当年28天的日记进行一些加工和充实。但收笔一算,竟然还整出了两万多字。虽是区区两万余字,在反反复复地修改中,也耗费了我好多的生命时光。

胡平战友的木棉花系列,就好比百姓大舞台,让我们好些生死战友、热血军迷有了一个创作交流的专业平台。

我的《见闻》,就在胡平战友的特别关照下,于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凯旋归来30周年之际,通过《绚丽木棉花》这部丛书终于得以面世。同时也因着木棉花的绚丽,我的《见闻》也开始受到战友和军迷们的关注。

先是2009年国庆节前夕,我团82无炮连常德籍战友向中权和洛阳籍战友韩德敏,通过我作训科的老同事诸兰义参谋找到了我。并邀约自驾一起到那坡、靖西探访房东、祭拜英烈,打算从龙帮关口出境,重返战地一游。可其时正值我国60大庆,加之中越两国关系还处于微妙阶段,遂让我们遭遇了“关门大吉”尴尬。

此后过了两年,久未联系的通信连战友袁法起突然来电找到我,说他正在广州、深圳两地发展,在工作之余,还兼任着一个叫《军魂网》的网站版主。他希望我能够把《我的惩越见闻》放到他那儿去发表,以便让更多的读者分享。

这样,我在2011年选择了一个对应的时间点,以《作战日记连载》的形式,把我的《见闻》又发表到了《军魂网》上。网络效应果然不同凡响,很快便引起了更多热心战友、网友的关注和热议,现回复数已达7000余条,浏览率更是达到了85万人次以上。更重要的是我因此结识了很多参战战友和军迷朋友。也有如胡平战友所言,“吴参谋”也成了我的品牌和名片。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除了再次应向中权战友之邀重返了一次南疆外。还应我团9连的湛江籍战友梁科、彭火成、陈光去寻找到了118号界碑,远眺了当年出境的第一战场:庚雷山口。2011年3月,我应邀参加了潮州战友到那坡、靖西为师傅陈明杰等烈士的移灵仪式。2014年4月应邀参加了广东省3000参战老兵到广西宁明县祭祀英烈的活动。

通过在军魂网的平台上的交流,我有幸与本团的柯汉权老连长、胡平、李东华、陈荣彪、黄志荣、林志聪等战友和李昌茂、杨留番等友邻战友以及沈晨曦、李晓忠、郑东、林成宽等军迷朋友相遇,大家透过相关资料和卫星地图交流探讨真相,使我对当年的战斗经过和战地地形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知,也更激发了我重返战地的冲动。特别是在遇上了庭毫山下的军迷朋友黄世安之后,他的热心和真诚让我重返战地的梦想成真有了可能…

广西军迷朋友黄世安

重返战地,最能了我心愿的,最该我感谢的人,首先当是南疆庭毫山下的热血小伙黄世安;其次是我的六弟吴子忠;还有世安的老表。

我和世安的“相识”,缘自军魂网上的《见闻》,时间大概是2014年5月份前后。

有一天,世安在看了我的《见闻》后,他给我留下了一段回复。大意是说他是南疆边民,因有亲戚在越南,所以常有机会进入那边。有一次,他到了河安县城,听到当地老百姓讲,当年有个中国军队的团长被打死在那里…

对于世安这样的一段说辞,立马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好奇。我也很快给他作了回复,讲述了当年事情的大概经过。接下来,我就比较重视他的问题并展开了更频繁、广泛的交流。随着沟通的深入,我们彼此的了解互信也与日俱增。他不但主动向我介绍了他的个人情况。而且还表示,如果我想重返战地,他和他的老表一定全程奉陪。

黄世安是1978年11月伴随着越军在庭毫山上制造流血事件的枪炮声出世的。为了表达对和平安宁的向往,父辈为他起了“世安”这样一个名字。

据世安自我介绍:早在“文丨革丨”时期,他的外公因为“成分”高,不幸遭遇迫害,他外婆为了避祸,就带着他的母亲逃到了越南。并在那边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再生育了儿女。待世安的母亲成年后,又遇上了越南反华排华,她又被迫回到了祖国。并在庭毫山下的新兴农场与他的父亲结婚成了家。

动荡不安的边民生活,让世安从小就对驻守边防,保卫他们安全的军人有了崇尚之心,并立下了报国之志。长大以后,虽然他没有能当上兵,但却考上了大学。学成毕业后,他并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生养他的边陲小镇上工作。由于他从2000年至2004年都是在桂林理工大学读的书。因此,他对桂林的山水和人文景观也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为了让我们了解更多战地的情况,世安根据我们在网上探讨的问题,选择了2015年2月21日(大年初三)这个特殊的日子,他和老表一起坐摩托车从新兴关口出境,经弄压山口、高平市到达河安,在栋替吊桥祭拜了当年牺牲在此的时光银团长和其他英烈。接着他从北卡吊桥经特扣、天丰、宗梅、通农、魁剥、安乐转了一圈。又在宗梅祭祀了英烈并拍摄了很多现场照片发来给我辨认。只可惜因相机没有调好,使照片在色彩和清晰度上打了折扣。

时至2016年初,我正式办理了退休,彻底解脱了束缚而成了自由人。

同年底,胡平战友主编的《血火征途》正式印刷出版。我便以这个节点为标志,开启了重返战地的准备。

为了确保我们重返战地的安全。世安到靖西市办了护照和三个月的签证,还再次到龙邦关口了解过境相关事项。

我的六弟子忠是享受优抚待遇的参战老兵,他在知道我要重返战地的想法后,先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认为我上次去越南经历了九死一生,能够平安归来已实属万幸了。现在好不容易熬退休了,应该好好享受一下人生,没有必要再去冒这种风险了!

然而,重返战地,是我的十年之梦,而且已经多年策划预备,眼下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我岂能轻言放弃?六弟见我决心已定,为了保证我的安全,他也决定要伴我同行。我们各自办理了护照,他还让从业国际旅游的女儿帮我们代办了一个月的签证。

就这样,在世安和六弟的支持下,因着良知和初心的感召,我肩负着首长和战友们的重托,怀着对为国捐躯、长眠异国他乡的英烈们的深深思念,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重返战地的旅途…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2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12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