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命写成的经验和教训
中央军委各总部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评价很高:28天的战争,对建军能起到30年的作用,其宝贵的经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过去我们发愁军队几十年没有打仗,各级指挥员有实战指挥经验的几乎没有,就是高级指挥员也没指挥过现代武器装备的战争,打了这一仗,几十万干部、战士是全军的战斗骨干,宝贵财富。”
因此,军委总部各机关纷纷下到作战部队调查研究。有专门征求对现行编制意见的;有专门收集作战经验、制订训练大纲教材的;有专门调研战时炊具和给养供应的;有专门收集缴获越军的新式武器、装备(美军和苏军的)以改进我军武器装备的;有专门总结战时政治工作经验的,等等。来来往往,一直忙碌了几个月。
参战部队几十万名干部、战士,是全军的战斗骨干。于是,就来了个大提拔,大输送。
广州军区下达指令,要在5天之内再组建3个边防师,每个军负责组建1个师。四十一军负责组建崇左独立师,抽调1200多名干部,数量之多,时间之急,实属罕见。不久又来指示,选拔6000名干部(含拟提升为干部的战士)输送到全军各个部队充当战斗骨干。这个数字超过了1个军在编干部数的一倍多。而且还要把参战的90%以上的各级主官干部统统提升一级职务。这三种情况综合起来,四十一军提拔干部多达12000多人次,超过编制数的二倍。
这时提拔干部不可能按什么标准选拔了,更不可能考核其德才表现是否称职,只要作战没发现大的错误就提升。即便是误判312高地为扣屯,造成友邻部队重大伤亡,作战总结中提到这支部队未穿插到位、误报军情、放跑了敌人的x师政委,也同样晋升一级,未被追究责任。类似其人其事绝非个别,在干部中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混乱。
相反,一师政委周开源,作战中沉着冷静,忍辱负重,是四十一军3个作战师中最早出国、最晚回国、最有才干、吃苦最多、贡献最大的一名优秀指挥员,却因回国后在战评时讲了几句真话而未晋升职务。然而他笑看人生,每每谈到战中牺牲的那些战友们,总是潸然泪下,总觉得能够活着回来已经十分满足了。他的儿子在二师攻打朔江时牺牲了,他虽然很悲痛伤心但没有任何埋怨,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军人的情怀。
参战部队提拔了大量干部,除了输送其他部队外,本部队军、师、团领导班子副职大大增加,出现了超编臃肿现象,很不利于军队建设。当初只想到“战斗骨干”,而忽视了年龄、文化和军政素质。结果有很多“战斗骨干”不适宜长期留队工作。这时,才发现背上了一个又大又重的包袱。于是,那些所谓“战斗骨干”、“宝贵财富”,从1982年至1985年,每年都大批大批的被安排转业。
1983年,也就是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第四年,四十一军的军、师、团三级领导班子的成员,一次性全部调整换掉。一师四十七岁的副师长,二师四十三岁的副政委,军后勤部3名四十五六岁的副部长,都身强力壮,德才较好,也都换下来了。其中二师的副政委,作为年轻优秀干部从团副政委越级提拔上来的,也被一刀切了下去。
四十一军的军长(后改为军政委)是在战后从师政委越级提到军长的位置上,也只干了3年就被撤换下来进干休所休息。还击战后提拔的大量军、师干部,也只干了二三年就进了干休所。基层干部大量增多,人浮于事,只得成立转业干部集训队,一批批地集训,一批批地转业。人们都说求实好,但实现颇难,难就难在头脑发热,主观背离客观,这是我们党在建国以来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工作上失误的主要教训,军队建设也不例外。
28天的特殊战争,成千上万的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是无价之宝,多么珍贵啊!广州军区对此十分重视,以自卫还击战作为版本,下大力气长时间分批分期地集训师以上干部。一个师一个师的摆沙盘,谈敌情,讲指挥,议战法,总结经验教训。像实战那样步步推演、点滴不漏,使参训干部获得很大收益。
但是,四十一军不知为何却没有认真总结,他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如抽调一些能写的同志编写战例,但军、师、团战时指挥出现过的问题没有人去触及,即使触及也是躲躲闪闪。后来四十一军班子调整之后,在毛余军长的组织下,军、师、团三级司令部才进行了总结,忠实地记载了这段历史,留下了百万字的珍贵资料。
这些资料,从中基本上可以看出该军军、师以下部队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经验和教训。但是军的指挥经过仍然模糊,重大决策和事件一直都说不清楚或不敢说。战后,我曾多次想搞清楚作战指挥的几个问题,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只能从四十一军司令部李祝庆参谋长“在战时司令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中摘录几段,这也仅现于回答某些问题。他说:
“广州军区周参谋长在军事学术第一期的文章中指出,`高平地区作战原定计划与实施结果相比较,作战时间延长了,使用的兵力增加了,而对预歼的敌人只做到基本上歼灭。这说明我们司令部拟制的作战计划与客观实际没有完全符合起来’。实际上是战役指挥员的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主观背离客观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既不知己又不知披。”
“按军区赋予的任务,我军3个师作战,西至念井,东至德天,正面88公里,纵深45公里,作战地幅达4000多平方公里,要求三五天内解决战斗,歼敌三四六师6个团。因此,要求(预先)计划战斗发起第一天,一师和三师七团穿插到位,二师歼灭朔江地区之敌;战斗至第三天,军主力围歼高平之敌,并向弄压、茶灵方向推进;战斗第四、五天,歼灭茶灵守敌,横扫重庆及其以东地区之敌。但是,战斗打响后,5天延长到28天,3个师增加到7个师,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问题是,作战任务规定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穿插和朔江战斗两个问题上。要求一师和三师七团穿插战斗,在1两个小时内分别穿插至班庄、扣屯地区,实际上除了一师三团先头(营)28个小时到位外,大部分是60个小时才基本到位,为预定时间的5倍。
朔江战斗,以二师1个师的兵力打敌6个营(战前掌拒的资料是敌4个营和从茶灵来援的数百名敌人),兵力只是相对优势。要求二师1天内全歼朔江守敌(战前规定半天),尔后向安乐、河安方向推进。实际上歼灭朔江之敌打了5天(实际上是6天),也是原定计划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