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拂晓,七团x副参谋长和二营营长带领掉队的连队从北朗无名高地向312高地开进。10时,到达班克附近,遇到三师侦察科长,得知师侦察大队在无道遭敌袭击,李德元副师长负重伤。二营长即率四连、五连、六连的部分掉队人员前去营救,其余部队交由作训股长带领向312高地进发。途中三团六连遇到一师一团三营,即归建。
七团二营营长率部到达无道后,迅速向敌发起攻击,经两个小时激战,将李德元副师长和侦察大队二连68人(其中伤员、烈士26人)营救出来,于19时到达312高地。这时,三师政委率领师、团前指及七团二营全部集结在312高地附近,转入防御,按兵不动。
20日5时,三师政委在312高地第2次通过电台向师基指报告情况:“到扣屯、312高地,并超(扣)屯。”同时,组织干部勘察地形,抢修工事,转入防御。
6时左右,敌从高平方向出动2辆载满越军的卡车和1辆摩托车,被七团四连击毁1辆,另1辆跑掉。7时,敌约1个班的兵力从312高地西南侧向我方攻击,被击退,俘敌1人。
12时,敌以曳光弹、枪榴弹、火箭筒弹向我阵地射击,阵地上的杂草被引燃。此时,敌约1个排的兵力趁火势向312高地西南侧二营四连、五连结合部发起攻击。部队拼命抗击敌人,毙敌9人,俘敌3人,余敌溃逃。
打退敌人进攻后,三师政委在312高地第3次向师基指发报:“速示七团到达扣屯后的任务以及行动。”20日18时,第4次向师基指报告:“我到312高地,战斗中,现手中不足两个连,情况严重,与坦克团失去联系,请求坦克团迅速向我靠拢,请火速指示。”
19时,第5次向师基指发报:“18时40分师侦察大队,七团四、五连、二机连、二炮连、一炮连各一部和我们胜利会师。一师三团六连已归建。我们正在调整部署,积极防御。师李副师长负重伤在抢救,我们正在继续同七团x副团长率领的部队联系。”
奇怪的是,三师基指下令调走了七团x副团长所带领的6个连队到安乐攻打敌三四六师师部,又知道坦克团被军调至安乐地区待命,却一直不给三师前指政委回电。事出何因,令人费解。
21日1时10分,军区前指电令:“今天敌人可能夹击我扣屯部队,如果敌人上来,对外正面部队要坚决抗击,不准后退一步,集中xxx师、xxx师、xxx师各一部,将敌歼灭在扣屯及其以北地区。”
接电后,三师政委立即在312高地上召开了排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命令,分析形势,调整组织,加强防御,动员全体官兵发扬“塔山阻击战”的优良传统,克服困难,坚决抗击敌之攻击,不准后退一步。
一天过去了,敌人并未夹击扣屯,扣屯地区平静无战事(摘自《四十一军司令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例选编》,“xxx师xxxx团向扣屯地区穿插战斗”第12至13页)。
战争不允许存在半点虚假和骄傲。三师前指率七团实施战役穿插,指挥员主观臆断,没有缜密分析判断情况,导致误报军情,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塔山英雄团”分为两个梯队由三师前指率领,从2月17日10时出境穿插,到20日的4天中,从地形到敌情误判、误报先后20多次,次次都给自己设下了无法前进的障碍。
三师政委亲率七团1个加强步兵营,共8个连队到达312高地后,曾多次向师基指报告“已到扣屯,并超(扣)屯。`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到达扣屯,距扣屯还有6公里。其失误之多,实属罕见。请看xxx师司令部在战后的检查报告:“我师前指率七团二营向扣屯地区穿插途中,接连发了4个错报,影响了上级的指挥。”
“第一个错报,2月19日17时,师前指率二营穿插至北朗306高地、误判为312高地(0820),用无线电信号(盲发)向师基指报告`到达312、308、309高地(0820)一线’,此报告师基指和军区均收到。由于309高地离扣屯只有几百米,因此,军区首长以为七团的部队已到达扣屯…
其实306高地距312高地有4公里多(也没有穿插到312高地),后来到山上一看,知道错了,也没更正。报告位置扩大了范围,当时部队仅在306高地西侧一个点上,却写成了占领312、308、309高地一线(而306高地距308高地约8公里),致使上级只知道我们已到达扣屯,不知道我们报错了。”
“第二个错报,20日4时30分,师前指到达312高地西侧500米的一个小高地上,还没有确定是否已到312高地,就发报向师基指报告情况。当时是用两瓦电台密语通过15瓦电台发的,发报前没有起草电文,一个说到达312高地附近,另一个说已超过了扣屯。这附近二字,到底差多少?几十米还是几百米,不清楚。并超前扣屯’四个字更令人费解,是超东超西,还是超南超北,超前超后,根本无从知道。”
"第三个错报,20日8时27分,在312高地给师基指发了一个报:我到达扣屯312高地,失去联系,请指示。此报也是位置不对,把扣屯和312高地混为一谈(扣屯与312高地相距6公里)。"
"第四个错报,20日14时03分,在312高地给师基指发了一个报:请速示(七)团到达扣屯后以及下一步任务。
由于一而再,再而三的错报位置,使上级直到20日前,一直误认为该部已在扣屯,以致友邻部队在扣屯遭敌袭击时,怕发生误会,不敢还击。"(摘自《四十一军司令部工作经验教训选编》第一辑,xxx师司令部"四次错报位置干扰上级决心")
四十一军司令部李参谋长在战时司令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在情况通报上,不及时,不准确,问题很多,如三师x政委率七团部分部队占领312高地的报告和军给一师的通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师政委在占领312高地前后,给师里发了5个电报,第一个电报是19日到达北朗,用信号发`到达312高地,实际上离312高地还有6公里。第二个电报是20日到达312高地后,用两瓦报发`到扣屯、312高地,并超(扣)屯`。第三个电报是20日8时`我已到达扣屯312高地’。第四个电报是`我已到达扣屯,请指示下一步任务’。第五个电报是20日18时发`我手中不足两个连,战斗1天,情况紧急,请坦克向我靠拢’。”
“军根据三师的报告,从19日到20日,给一师发了7个电报:
(1)19日19时:`x政委率七团一部,已于17时占领扣屯、312高地’。
(2)19时20分:七团已占领308、309号和312高地’。
(3)20日11时:`x政委率的七团部队在308、309地区和312高地…’`在扣屯七团部队的弹药、给养由你师负责运送,x政委在312高地’。21日0点30分:`二团应以1个加强营占领312高地…’`在扣屯七团部队的弹多,给养由你师负责运送.x政委在312高地’。
(4)21日0时30分:`二团应以1个加强营占领扣屯附近有利地形,与七团密切协同,阻敌增援,防敌突围’。
(5)21日11时35分:`令二团向扣屯急进,协同已在该地区的七团二营作战’。
(6)22日1时:`你部到扣屯地区后,与三师xx同志率领七团的部队联系上没有?他们在312高地’。
(7)22日3时:`三师x政委率领七团的部队在312高地附近地区’。报告和通报都说占领了扣屯,实际上却没有占领扣屯。报告和通报上的错误,是造成二团二营22日在扣屯反阻击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血的教训必须吸取。”(摘自《四十一军司令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司令部工作选编》,“军李参谋长在战时司令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第13—14页)。
师、军的电报均说明,三师政委所率部队根本没有占领扣屯,312高地距扣屯有6公里之远。奇怪的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发这么多错报位置的电报,各级都没有认真深究!更奇怪的是三师报告情况,只报位置,从不报兵力部署。如果在上报位置的同时上报兵力部署,真相自然就会大白。究竟是不报?是误报?还是谎报?只有当事人心里明白。
剖析一下这个问题会更加清楚:
其一,从地图上看扣屯是个村镇,而312高地并不是村镇:
其二,扣屯是在公路三叉路口,地图上的标示非常清楚,而312高地下面的公路并无三叉路口;
其三,占领312高地只能切断扣屯以西的公路,该公路一师占领班庄、董赛后已被切断,并由一师控制着,无须再占领312高地.这在地图上也看得一清二楚。相反,扣屯以南通往太原的公路因三师未到该地,致使敌人于19日深夜经此路撤退100多辆满载人员和装备的汽车;
其四,战前的作战命令十分清楚,“卡住扣屯公路交叉路口”。军对师,师对团均下达了如此明确的命令,那么三师为什么要到312高地而不到扣屯呢?因为,扣屯至少有敌约1个多加强连的兵力和部分特工、民兵在防守,掩护其重装备及高平省政府机关撤退。
战后七团二营的检查报告也说:“二营到达扣屯附近时,由于坦克营及加强分队没有到达,师前指只令二营占领312高地,没派兵占领扣屯西侧、南侧无名高地,使扣屯岔路口失控。”(摘自《四十一军司令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营战例选编》,“xxx团二营扣屯地区穿插战斗,主要教训之二”,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