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副营长赶上往西南方向撤退的一路,问:“5号(副团长)、营指在哪里?”回答不知道。他赶快超越队形向前赶,遇到四连连长,再问副团长和营指在哪里?四连连长也不知道,反问副营长往哪里走?何副营长非常着急,飞跑到前面拦住领头跑的战士,问前面还有部队吗?回答不知道!在此关键时刻,何副营长立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并宣布由他统一指挥。
他把这帮人收拢起来,撤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清点人数共69人,其中干部8人(副营长何锦恒,四连连长张伟杨、副指导员林岳雄、三排长陈招强,六连指导员许喜泽,二营炮连副连长刘玉锑、三排长林楚和,机枪连二排长曾胜华),何副营长决定编成4个班,占领一个山头组织防御。
22日16时左右,高平方向传来激烈炮声,何副营长决定向高平方向攻击前进,但走出没多远就发现一股敌人追了上来。何副营长立即指示四连连长带领部队占领山顶,他带领3名战士隐蔽下来掩护。当敌人接近50米时,他们一齐开枪投弹打跑了敌人。3名战士投完手榴弹便自行撤离,把何副营长一人丢在那里。
何副营长发现3名战士不见了,就到山顶找四连连长。结果四连长也带人撤走了,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只好隐蔽起来,寻着有枪炮声的方向寻找部队,经过三天三夜,他终于找到了在高平的四十一军直属队,并在那里参加了战斗。
四连连长在何副营长开枪阻击敌人时,便带着部队向国内撤退。途中遭到敌人多次袭击,最后仅剩20余人。他们已经断粮7天,饥饿严重威肋着他们的生命。一天走到一片木薯地里,他饥饿难忍,要挖木薯充饥,许多战士说吃木薯要中毒,劝四连连长不要吃,但他无法控制自己,挖出木薯大吃一顿,不多时便中毒身亡。
由二营炮连副连长刘玉锑带领的39人,渡过平江,边打边走,五天五夜后撤至茶灵被三师八团的部队收编。
往班俊方向撤退的一路是五连、六连。
22日12时左右,五连连长听说营部撤走了,于是决定向班俊撤退。当他们撤至4号高地山脚时遇到营教导员,这时敌人发现了他们,并遭敌火力猛烈攻击。
教导员迅速指挥部队抢占一个小高地组织防御,与敌对峙。15时,教导员组织五、六连部分干部战士交替掩护向班俊撤退。由于协调组织不好,各自为战。五连连长带着11人向国内撤退,途中遭敌袭击又失散了7人,最后他只带着3人撤回国内平孟。
六连连长带着4人跑到安乐被一团收留。教导员带领五连、六连56名干部战士于22日18时撤回班俊归建。
22日23时,通信排长刘冬发找到了失散的2瓦预备电台,用明语向团指急速报告:“我营只剩下几十人了,营长、教导员可能牺牲,请速派部队接应。”团指即复:“立即收拢部队,就地组织防御。成立临时党支部,等待增援。”
23时30分,一师二团一营奉命进至312高地东侧山脚接应二营。二营撤回班俊时,共收拢184人,5天后又归队百余人。
扣屯之战,一师二团二营共伤亡154人,其中亡106人,伤48人。惨重的伤亡,悲壮的场面,令人们刻骨铭心,永生难忘。这次冤枉的死伤,完全是由于三师前指谎报军情,谎称其已经占领扣屯造成的。
一师二团二营奉命驰援三师七团,军指先后发了5封电报明确告诉一师,扣屯已被友邻部队占领。二营也一直信以为真,认为七团已经占领扣屯,致使被敌人向他们猛烈射击长达6个小时未予还击。
期间二营曾多次向二团,向一师报告情况,团、师均明确指示,“查明情况,进行联络,停止攻击,不准还击。”直到二营营长判明情况,确定是敌人而下令反击时,为时已晚。
王洪副团长没有战斗经验,当遇到不明火力压制时,不会处理这种危机情况,只下达了“快撤”的命令,既没有具体交待撤到哪里,又没有组织掩护,部队惊慌失措,到处乱跑,各自逃散,甚至连伤员、烈士都丢掉了。
后来,副团长王洪同志身负重伤被俘,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敌人没有得到任何情报,凶惨的越军把几颗手榴弹绑在他的腰部将他炸得粉身碎骨。组织让他带领1个营到纳隆执行任务,虽然打了败仗,自己也壮烈牺牲,但他是一位英雄,悲壮的英雄,是一位历尽万难,而万难不屈的铮铮的男子汉。
二团二营在扣屯遭敌伏击的第二天,团长张志安亲自到现场掩埋烈士的遗体,发现烈士们的挂包里、口袋里装着生米、炒糖和草根、野菜。他心如刀割、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所有在场人员,望着这些永远永远离开的战友,望着这惨烈的场景,无不悲痛欲绝,痛哭失声。
二团二营在扣屯遭敌伏击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军和军区很快就知道了,于是撤消了二营去纳隆的命令。
二团二营在扣屯遭受重大伤亡后,已基本失去战斗力。此时二团只有不满员的一营尚能参战,这是一师进至扣屯担负防守任务的唯一兵力。三师七团虽有一个多营的兵力,但尚未明确指挥关系,有待请示军指才能统一指挥。
现在1个师部仅带1个营的兵力到扣屯断敌后路,阻敌增援,其任务之艰巨,处境之凶险,可想而知。
这时,军区前指发来敌情通报:“敌人从太原出动100多辆汽车,经董赛到高平增援。”
100多辆汽车是1个加强团的兵力,情况十分严峻。毛副军长立刻召集一师领导研究对策。命令一师三团在董赛地区占领有利地形,抢修工事,向太原方向组织防御,阻敌增援,不得让敌人前进一步。
命令二团迅速调整组织,坚守扣屯以南要点。三师七团二营占领扣屯以北要点。一师师部除了保障作战指挥人员外,全部动员,编好班排,选好阵地,区分任务,分兵把守,阻敌增援。同时命令所属部队坚守阵地,浴血奋战。
毛副军长脸色凝重,两眉紧锁,他一手拿着敌情通报,一手紧抓碎土,陷入沉思之中。一师周开源政委走过来说:“如果敌人从董赛增援,三团必有一场恶战,他们3天断粮,弹药消耗大半,部队已经伤亡不少,没有炮兵支持,这一仗打起来非常艰难。
但这个团能打防御战,又有老英雄李培江副师长指挥,不会让敌人突过来。即是突过来1个营甚至两个营,到这里还有我二团1个营阻击,绝不会让敌人进到高平。
现在关键是扣屯没有部队防守,四师的部队仍未穿插到纳隆,如果敌人从太原出动经纳隆到高平,是畅通无阻的,这是个大漏洞,不知军指是否在做什么补救?”
“你想得很好,我正在想这个问题,初步想了个预案,等一下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毛副军长想出了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方案。
已经是下午3点多钟了,部队都在严阵以待,准备与敌增援部队进行一场死战。可是四五个小时过去了,仍没见到有任何动静,我疑惑地对毛副军长说:“可能情况不准,如果敌人不在此通过,我们怎么办?”
毛副军长说:“我们快来研究一下集中兵力,扼守要点的方案。”他把地图打开分析说:“原规定战役第一阶段,一师的任务在班庄歼敌八五二团,三团穿插至董赛断敌退路,阻敌增援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敌八五二团已调至高平以东增援,三团仍守在那里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敌变我变,我想如果一师集中兵力于扣屯,固守三叉路口,对内对外形成阻击局面,向南可卡住纳隆至太原的公路,向西可卡住经董赛至太原的公路,这样兵力集中,扼守要点,从哪个方向都可以阻击敌人。
大家听后都觉得这是一个万无一失、化被动为主动的上策。郑师长随即要一师作训科副科长满元刚(科长缺编,满主持全科工作)起草电报发往军指。不久军指复电:“你师率二团在扣屯防御,三团仍守董赛不动。”
军令不可违,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按现有兵力在扣屯组织防御。
第五章后勤之殇
战役进攻的组织原则要求,必须建立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解决参战部队的前送后运问题。解放战争的实践如此,抗美援朝的经验教训更是如此。高平战役付诸实施,作战方案没有制定统一的后勤保障体系,致使部队伤亡惨重,教训极为深刻!
高平战役四十一军的作战命令要求:纵深穿插部队务必要在7至12个小时穿插到指定地点,战役第一阶段三五天打完。因此,每个战斗兵员,只带弹药0.25个基数,3日给养。师、团后勤物资保障分队随穿插部队行动。事实上,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
(弹药基数就是按照条例,单兵携带弹药量。既单兵的一个弹药基数,以冲锋枪为例,作战装具上有4个弹夹,枪上面一个弹夹,每个弹夹30发,计150发。而0.25个基数就是38发弹药。但同一武器装备,其单枪、单炮基数与团基数、师基数的标准也不一样。例如有的规定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一个弹药基数量为200发枪弹,一枝冲锋枪300发枪弹,一门82迫击炮120发炮弹,一辆解放ca10运输车一个油料基数为161公斤,100人份的战救药材一个基数量为9公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