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二、临阵磨枪

战斗力是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军政素质好的人与现代化武器装备有效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战争的实质,是双方人员与武器装备的较量,而人又是决定性的因素。

四十一军有两个乙种师,缺编兵员近两万人,缺编武器装备约一半。部队开赴前线一个月后才陆续补充齐全,补充兵员和装备的时间占战前准备时间的一半。战前,据说军委、总部领导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主张在营区内按甲种师编制把兵员和装备补充到位,但战区指挥员一定要先开进后补充。这笔账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算准,既浪费了运输经费又拖延了时间还增加了困难。

新兵到达连队后,由于战斗任务不明确,装备不到位,训练无从着手。临战训练仍然与在营区训练一样,每天立正稍息、左右转法、齐步正步、举手敬礼、投弹刺杀、瞄准射击,根本不像临战训练。二师、三师两个乙种师要扩编为甲种师,都要从一师抽调老兵充当骨干。战斗连队新兵占了三分之二,一个班除了正副班长和战斗小组长,其余全是新兵。新兵补入连队一个多月就参加战斗。

有人说,这次作战不是训练好了去打仗,而是打完仗再训练。新兵记不住本单位的番号代号,班长记不住新兵的姓名籍贯。看看下面的时间表就知道这场战争的准备是何等的紧张和匆忙。

1978年12月13日,四十一军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全军部队立即收拢向前线开进。

12月15日,军前指(设营性质的)向广西靖西县开进,17日到达。

12月17日,四十一军所属部队向集结地域开进,19日到达。

1979年1月7日,陆续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

1月9日,营、连明确临战训练的基本内容(即根据作战任务进行针对性训练)》

1月26日,又明确指示一师和三师七团使用于念井方向,八团佯攻茶灵。

会后,各师、团根据自己的作战任务进行了紧张的有针对性的应急训练。一师担负穿插任务,战士负重平均在20至30公斤(步兵20公斤左右,轻重机枪兵25公斤左右,炮兵30公斤左右,昼夜在各种不同的道路和地域训练行军作战本领。

不少战士的负荷超过自己体重的一半。

谁能减轻战士的负重?不知道。指挥员既怕携带东西多了影响行军速度,又怕装备少了需要时不够用,左右为难。最后领导形成共识,还是多比少好,宁多勿少。张林副军长曾下连专门称过各种战斗兵员的武器装备,认为负荷太重,肯定影响作战,但上面没有发话,他也不敢减少。

直到战斗打响,战士自己解决了。办法很简单,就是“丢”,走一路丢一路,漫山遍野丢弃武器装备。他们并不愿意这样做,是被逼无奈,不然就要累死。

三师只有七团担任纵深穿插任务,在28天作战中,全师共丢失各种枪支314支(挺),装备器材35054件,其中七团就丢失了14833件[(79)师字第1号,《xxx师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总结》],人均丢失6件以上。

据目击者说,丢弃武器装备的场面,人数之多,数量之大,是我军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若在战争年代,那些丢掉手中武器的干部、战士,肯定要军法处置,但现在谁都不怕,谁也不管。

临阵磨枪,不快也亮。部队昼夜不停突击训练。晴天在野外,雨天在屋里,因天候制宜。新战士在不到30个训练日内(不含元旦、春节假期和政治教育时间)必须学会基本军事技术与战术等40多个课目,上千个动作概念,谈何容易?

一个月的临战训练期间,三师七团组织进行了山地多目标仰俯角射击,手榴弹实弹投掷,地雷、爆破筒和丨炸丨药包实爆,埋排雷、土工作业等训练;完成了从单兵到连的进攻,再转入快速防御,伏击与反伏击、遭遇战斗、班排夺取山隘口、攻占制高点和各种火力点的打法等战术训练。

勤务课目训练重点进行了尖兵班、尖兵排、排哨、潜伏哨训练;夜间训练和共同课目训练着重进行了“三防”、自救互救、爬山越野及体质锻炼、夜间拉练、识图用图夜间按方位角行进训练。还进行了防毒面具实毒试验(详见”步兵xxx团组织部队临战训练的做法“,《四十一军战例选编》第23页)。

在临战训练一个月内,新兵要完成单兵到合同战术训练,军事技能达到二年度兵的实际能力,这种“大跃进”式的训练方法,不扎实的训练功底,使我们的战士在作战中吃尽了苦头并造成较大伤亡,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三师八团要求新兵三天内学会打枪,五天内学会打炮。射击训练推广“距、尺、修、瞄、击”五字法;战术训练推广“五看一动,八个方面”(即看敌情、地形、天候、指挥、友邻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运用,八个方面即射击、隐蔽、前进、停止、观察、战救、鼓劲、报告),以缩短训练时间,取得好效果(“步兵xxx团临战训练的做法”,》四十一军战例选编》第25页)。

二师各团均选择了模拟越军阵地和崇山峻岭,昼夜组织演练山地进攻作战。因为时间紧迫,部队从分训到合练采取一条龙的训练方法,大大缩短训练时间,简化训练内容,只能囫囵吞枣,食其果而不知其味。这是该师几十年来第一次突击性训练,过去一直搞生产,与土地打交道,真正懂军事训练的人不多。朔江天险对他们是个严峻的考验,他们也确实经受住了考验。“泥巴兵”也能打硬仗,打胜仗,这是解放军的“特殊”。

一师一团根据穿插任务的要求,开展了“尖刀连”训练。在临近边境一线的山岳丛林地带,干部战士全副武装急行军、强行军,走小路、山路、夜路,没有路就开路通过,昼夜行程达三十多公里。

很多战士从未见过中越边境这样的大山、从未走过这样的路,也从未吃过这样的苦。虽然训练艰辛,却颇为受益,战士们初步学会了在各种复杂道路上行军、着装、携带武器装备、简易通信联络、判明方位等知识要领。

该团四连结合穿插战斗可能遇到的伏击战、遭遇战等各种情况进行演练,使人人懂得穿插部队要按时赶到指定地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不能恋战延误战机。遇到小股敌人,就用火力掩护部队迅速通过,遇到敌人有组织的阻击,就用小部队打,大部队继续穿插,前面交火,后面穿插,不能通过就绕路走;遇到敌伏击不慌、不乱、不散,迅速组织火力反击,抢占有利地形,有组织地指挥突围。

由于训练强度很大,十分艰苦,基层干部战士每天训练都是汗流浃背、全身湿淋淋的,沾满了泥浆。一停下来休息寒风袭骨,冷得发抖。很多战士脚上都磨起了水泡、血泡,肩膀磨脱了皮,被汗水浸湿疼痛难忍。

一天,我到四连八班问班长:

“很苦吧”

答:“不苦!”

问:“是真不苦还是假不苦?”

答:“不苦是假的,实在太苦了!”

问:“你现在想什么?”

答“想睡两个小时的觉!”

问:“休息十分钟又要急行军你怎么办?”

答:“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训练越苦越累,越能更快提高打仗本领,为了打胜仗再苦再累也不怕!”

他说得多好啊!这位班长叫李争,是解放军某学院组织部长的儿子。战前其父多次写信要求他当好班长,勇敢杀敌,报效祖国。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嘱咐,战中表现突出,多次出色完成任务,荣获二等战功。

大战在即,却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仍未能解决,基层干部心急如焚,议论纷纷:

“作战熟食给养不够要干部自己掏钱买!”

“参战人员每人携带五六日的熟食给养,师、团无法解决,只好把白面、沙糖、食油发到连队,连队发到班,要战士自己动手做。紧张训练间隙日日夜夜做干粮成了基层连队的一项主要任务。每个战士3斤白面要做几百个手指大的`面果子’,并用各种工具烘烤,然后装进干粮袋,每过了两三天还要倒出来晒一晒,以防发霉,真是烦人(后来全部发给了压缩干粮)。”

“各种弹药箱不准开箱分发,发了一双防刺鞋还算年度供应指标(打仗回来撤销了这项规定)。”

“有些武器弹药、装备器材,该发的不发,该换的不换,放在仓库里不准动。”

“战士们昼夜苦练杀敌本领,但伙食费标准仍和营区一样,每天4角8分没有一点补助(打仗回来才补上),体质如何跟上?”

“发给战士的蔬菜罐头,一个四五斤重,规定一桶罐头1个班吃两餐,打开后却再不能密封,很难携带,未开罐的1个人带1桶相当于1支冲锋枪的重量。”

这些后勤保障问题,一直在困惑着基层官兵。难怪干部、战士发牢骚说:”当年支持越南要什么给什么,应有尽有,今天打越南要什么没什么,处处别扭。整天喊备战,现在真要打仗了却手忙脚乱。”

基层干部、战士们的这些话听起来虽然有点刺耳,却也不无道理,令人深省。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0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10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