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也简单,我对写作实属外行。工作之需也是千篇一律的总结报告,但写“对越自卫还击战”我却拼命地写,写了撕,撕了写,反反复复,坚持两年之久,完成初稿。后又以三年的时间,对照军所辖师、团作战中形成的指示、命令、总结、战例、进行反复修改,最后形成了这个纪实。是什么力量触动我呢?是一种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崇高信仰。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唯物主义的,也没有一个唯物主义者是不尊重历史的。
对越自卫还击战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实事求是地把这场战争的局部情况真实反映出来。总结经验教训,是对历史的尊重,也给人们留下一点思索。我热爱人民军队,对这支英雄部队的建设深为关切。在余年之际能再为军队做点有益的事是我的心愿。
“还击战”的经验是丰富的,胜利是重大的,但教训也是深刻而沉痛的!军人要永远铭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的真理。
作者1990年12月
《生死二十八天—四十一军对越作战高平战役纪实》前言-范建武
《生死二十八天—四十一军对越作战高平战役纪实》一书,是四十一军原纪委书记宋子佩同志在1979年“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对越作战胜利后,以所在部队作战经过为背景撰写的一部战争纪实作品。书稿完成后,尘封了近20年没有发表。
宋子佩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老兵,军队的优秀政工干部。他的一生,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人品高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山东胶东地区打击日、伪、顽军战斗,东北高岭前战斗、鞍山战斗、新开岭战斗、三保本溪四保临江战斗、塔山阻击战白台山战斗、康怀张追歼战、衡宝战役,入桂追歼作战等战斗。他作战勇敢,曾2次负伤,荣立大功4次,小功3次。任师、团政委期间,他善于学习,工作勤奋,清廉公正,勇于创新,为所在部队全面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的优秀人才。
1979年对越作战时,宋子佩同志任军政治部副主任。战前,主抓了部队的政治工作和战斗精神教育。2月17日战斗打响后,他带军工作组跟随担负主要方向穿插任务的121师361团向敌纵深穿插,最早出国,最后回国,在越南战斗28天。是广西、云南方向参战部队中唯一一位随担负团穿插作战的正师职干部。
战中,他与基层官兵同生死共患难、历尽艰辛和磨难。战后,他怀着对军队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怀着对“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无比崇敬,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结合参战部队的战评总结,采访了近百名军、师团领导和参战官兵、查阅了数百万字的作战文书、资料图表、作战日记、战斗详报和战例选编。
在此基础上,以坚强的毅力,以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写成此书,真实地把战争情境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告诫后人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永远不要忘记“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写作过程中,他常常陷人深思,常常被战场上激烈的场面和英雄事迹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提纲拟定,到正稿抄写,写了改,改了写,用过的稿纸能装满两大麻袋。工作量之大,写作之苦,可想而知。1984年底完成初稿后,《珠海特区报》一名记者通过熟人找上门来,愿出资30万元买断该书的出版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丰厚诱人的收入,但被作者严词拒绝。这就是一个老党员、老军人的高贵人格和高尚品德。
全书约26万字,主要记述了四十一军在总部、广州军区指挥下,在广西方向作战的全过程。内容涵盖了战时部队的政治工作、军事指挥、后勤装备保障、地方支前、战役发展各个阶段的高层决策、战场变化、战斗经过,以及战后烈士遗骨处理、善后工作、国家政策的运用,是目前为止对越作战战役层面最全面、最权威、最真实、最感人,最具学术和研究价值的一部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战史教材。与已经发表的类似作品相比,该书更多地突出了对作战指挥的报道和思考。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完整的战例浓缩,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实战教材。对越作战中,四十一军参战部队打得顽强,打得艰苦,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功勋单位。但是,首长机关在作战指挥上是有失误的。决策盲从,指挥忙乱,准备不足,轻视对手,分析情况不够,战役战术计算不准,在用兵上、指挥上、情况处置上犯了许多兵家大忌,让部队吃了大亏。这些失误和教训在战后的战评总结上,在广州军区综合的《战例选编》上都能够看到。
指挥失误的原因,是指挥员的军事素养和军事民主发扬得不够,没有把平时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用于作战指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实际上是既不知己,更不知彼。特别是“指挥员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的综合运用”,“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仗”,“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等等,这些我军过去在作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极其宝贵的作战指导原则,真正打起仗来却被抛到了脑后。
结果使本来“三五天打完”的战争,打了28天仍然没有脱离接触;歼灭战打成了攻坚战、遭遇战;战士们负重20-30公斤远距离穿插,在敌人的视线下处处挨打,增大了伤亡,教训极为深刻。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正视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总结这段历史,熟悉战争,熟悉对手,走出虚幻战争,打赢未来战争、是作者生前的心愿。
愿此书能给军队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在军事斗争准备中有所借鉴。愿更多的人对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有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珍借先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环境,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关心国防,爱国拥军,共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勤奋努力,多做贡献。
该书尘封二十多年终得面世,令人欣慰。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作品,它是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读后令人振奋,引人深思,希望这本书能为读者带来有益的启发。
范建武2014年3月16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