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对盘据在杨万区之敌进行了炮击作战。
1983年3月,又园满完成对1442高地,扫果屏、艾拉多等地区之敌的炮击任务。
1984年4月,云南部队实施了代号为“14、17”的作战计划。从4月12日至27日为“14工程”阶段,这是“17工程”即拨除“两山”之敌战斗的前奏。
在“14工程”期间,军区组织云南省军区边防部队、陆军第14军、11军的各种火炮257门,以船头为中心,对田蓬、马林、杨万船头、都龙、金平当面之敌工事,炮兵阵地、指挥所,驻兵点仓库等414个目标,实施了全线大规模炮击,总计毙、伤敌900余人,摧毁敌火炮30余门、军车20辆。
4月28,14军118团攻占老山。
4月30日,11军31师在师长廖锡龙的指挥下攻克者阴山。在“两山”拨点作战阶段,团队配属14军主要担负确保侧翼安全的任务。
4月22日8时30分,14军前指令边防第15团7连于26日占领1019高地,确保老山左翼安全。25日19时,7连124名干战乘车离开驻地夭六,于20时到达芭蕉坪,20时30分,7连干战在夜暮掩护下向1019高地秘密开进,于26日9时55分顺利占领1019高地。
7连在1019高地潜伏7天7夜,战斗打响后又坚守阵地10天10夜,顶住了敌2500余发炮弹的轰击,粉碎了2次偷袭,11次进攻,毙敌66名,伤80余名,击毁敌轻重机枪各1挺,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和部分弹药物品。战后,昆明军区给7连记集体一等功1次,中央军委授予该连“边防钢七连”荣誉称号。
1984年4月28日,为保障老山主攻部队的右翼安全,十五团12连奉命首先攻占12号界碑附近的7、8、11、15号高地,尔后攻占1426高地。
4月28日凌晨,4时20分,12连按计划一举攻占了12号界碑附近的7、8、11、15号高地。11时20分,团首长命令12连迅速攻占1426高地。该连立即调整部署,由1排加强工兵、重机各1个班,担任攻击任务,2排接替1排坚守7、8、11、15号高地。11时55分,副连长陆增平带领1排沿山背经负1号地区逐点搜索。
17时48分,尖刀班摸入敌第1道堑壕,17时50分,1排控制了整个高地,并向负2、3号高地搜索前进,分队在向负3号高地前进中,6名战士触雷负伤,指挥员立即组织抢救伤员,调整力量,以火力压制负3号高地之敌,掩护分队攻击,分队获占负3号高地后,在搜索中缴获枪榴弹12枚,手榴弹70余枚,还有一部分文件、书信、教材、密语等。
29日18时30分,12连又奉命占领13高地,该连经调整部署,冒着敌人炮火连夜开辟通路,尔后向敌阵地摸进,于30日凌晨6时,占领了13号高地。保障了老山主部队翼安全。
从5月2日起,在老山、者阴山地区全面转入防御。团前指率3、4营防守1426高地、扣林地区。团指挥组率2营防守1019高地,1175.4高地和马店地区。5月13日,18连在连长甘正良的率领下,开上1019高地,增援7连战斗。
5月5日陆军第40师第122团配属边防第15团100迫击炮连,攻占八里河东山。尔后,以122团加强边防第15团第2营,并以炮4师18团2营、军炮团122加农炮营编入122团炮兵群,在八里河东山方向组织防御,负责盘龙江以东地区的防务,进一步加强了防御态势,初步建立了适应长期坚守的防御部署。
6月11日3时25分,敌313师约一个团的兵力,在821特工团配合下,向我那拉地区和八里河东山发起攻击,边防15团坚守现有各阵地,119团、112团前沿坚守分队依托工事,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将敌击退。
7月12日,敌第二军区前指直接指挥313师266团、314师818团,316a师174团,356师876团、312师141团及821特工团,198特工团1个营,向我老山、662.6高地、那拉口子、八里河东山发起了大规模的全面进攻。敌主要方向指向那拉口子、662.6高地,该地区展开了3个团兵力,企图一举夺占,取得依托,向老山进攻。
14军119团粉碎了该方向敌进攻企图。在八里河东山方向,14军41师率122团、边防15团2个连靠前配置以2个步兵营作为第二梯队,在老邓弄至白石岩地段疏开配置,向北侧边境警戒。7月12日13时12分,敌约一个连的兵力进攻我30号高地,边防15团18连在炮火支援下,于16时45分击退敌之进攻,毙敌19名,伤敌40余名,缴获60迫击炮1门,至此,敌停止了向八里河东山的牵制性攻转为炮击。经过14小时的激战,行谋已久企图攻占老山,且规模甚大的“mb―84”战役计划破产。我阵地前敌尸横遍野。
7月22日,昆明军区司令员向边防第15团团长蒙利兴下达口述命令:“西边的门已关紧,东边的门未关紧,你团迅速攻占13号界,关紧这扇门。”据此,边防第15团5、9连于8月4日攻点了13号界碑,迫使敌后撤,控制了反阳地区。为保障船头,那拉防御阵地左翼的安全和友邻拨除敌东山观察所创造了有利条件。
8月4日,陆军第11军接替14军在老山地区防御,并指挥者阴山方向的防御,边防15团改为配属第11军作战。11军接替防御后,为改善防御态势,不断给敌以军事压力,开始对我防御前沿敌部分目标实施主动出击。为此,边防第15团加强了对扣林方向间隙地区的控制。基本上堵死了敌可能进入的通道。
8月8日,边防15团侦察队袭击1442高地,毙敌13名,伤敌10余名。
1984年12月9日,陆军第1军接替陆军第11军在老山地区防御,并指挥边防第15团。1军接防后,分别于1984年12月21日和1985年1月15日抗击了越军2次团规模的进攻。
1985年2月11日,陆军第1军组织陆11师、36师、边防第15团1个加强连的兵力在5个地区,对敌18个据点进行了出击作战。团15连于当日5时节5分攻占扫果屏地区,于14时撤回,毙敌4名。
1985年5月8日开始,陆军第67军开始接替第1军在老山地区防御任务,至29日接防完毕,边防第15团配合陆军第67军作战。
为扩大战果,7月中旬,团长蒙利兴率作训、炮兵股长等人翻越205高地出境,对敌龙井地区实施抵近侦察,发现敌阵地为梅花阵地。地形极为复杂,对步兵极为不利,便决定采取炮击方法歼灭敌人,炮击中,毙敌28。
10月,团炮营炮击达莫扣地区,毙敌20余人;12月,152榴弹炮连炮击戈摆大桥,毙敌24名,伤敌27名;1985年11年3日凌晨3时,越军982团1个加强特工排,从1495高地分3个方向向我12号界阵地偷袭,14连击退敌进攻,毙地4名。
1986年1月8日,12连出击1495高地敌据点,共歼敌22名,同年3月前完成了出击老虎山,1420、包谷洞、高棚之敌据点的作战准备工作,大量牵制了当面越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主战场行动。
1986年4月30日,陆军第47军接替了67军任务,并于1987年4月30日将防务移交27军。团队继续在侧翼配合两集团军作战,团炮营、机炮连多次奉命执行炮击作战任务,毙伤敌数名。
1988年4月30日,步兵第37师加强112团、集团军地炮旅和工兵团接替27军。边防15团配合37师展开反敌侦察渗透活动。这一时期我军在逐步降低战场温度的同时,积极主动歼敌,保持了边境一线的军事压力,较好地配合了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
1989年10月13日,成都军区守备第1师2团(原边防十五团),师独立第2营、炮兵营、侦察队、工机连,守备1、3团工兵排和侦察队,配属40师119团,炮兵团1个122榴炮营和师工兵营,全面接替步兵第37师老山战场防务。
团队接防后,坚决贯彻军委关于“对越保持适度军事压力”、“不吃亏、不示弱”的对越作战方针和省军区前指及师的作战批示,正确处理关系,认真落实作战方案,加强对敌观察,严格岗哨警戒制度,对于敢于挑衅的越军,针锋相对,坚决还击,毫不示弱,先后成功地组织了1次反炮击作战,打退了敌人2次偷袭,2次有效地制止了越南边民在争议地区的种植和建房活动。
1989年11月,越军向我前沿阵地疯狂炮击,团奉命组织1个炮兵连、6个火力排对敌实施还击,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22榴炮连仅以2发炮弹就摧毁敌一个指挥所。
1990年2月13日,越军以一个排的兵力对我3连b64、66号阵地实施偷袭,该连2排发现敌情后,迅速占领阵地,进行还击,取得了歼敌5名的战果,受到省军区前指的通报表扬。
1990年9月和1992年3月,团奉命先后组织人员平毁了越南边民在楠木坪争议地区种植包谷,以火力驱逐了在我662.6阵地前沿建房的越南边民,从而牢牢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实现了军委对越保持适度军事压力的意图。
1990年,该团12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戍边英雄连”荣誉称号。
1991年11月,江民泽席主视察该部,为该部题词“戍边卫国”,并为该部记集体二等功。
1992年中,配属该部兄弟部队全部撤退归建,部分境外阵地被废弃,并在阵地修建永久工事,部队内部大换防,番号再次更换为文山军分区边防2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