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战场最惊险一幕,越军国旗插在我核心阵地上
在年前为纪念十一军成立四十周年而举行的战友联谊会文集征稿活动中,原我师战友垄平,首次披露了老山防御作战中一段鲜为未人知的惊险一幕:十五名越军特工曾将国旗插到了他们坚守的核心阵地:146高地上。
老山防御作战期间,老垄原是我师九十六团三营七连连长,一九八四年九月,他所在的连队,奉命接替老山最重要的防御前沿:小尖山地区。在九十一个日日夜夜里,他和他的战友,顶住了越军成千上万发炮弹的狂轰烂炸,打退了越军数次偷袭和强攻,作战期间,共毙伤越军260名,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但他所在的连队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全连先后有23名官兵阵亡,36名官兵负伤致残。是该团当年伤亡最大、也是当年我师伤亡最大的连队。当然也是当年该团战功最着著、也是我师唯一个荣立一等战功的连队。
图为老垄(右)和他的战友在阵地的坑道留影
李海欣高地是小尖山地区的重要防御前沿,也是我军扼守那拉口子的重要门户,小尖山地区一旦失守,老山侧翼将失去重要的支撑,威胁我老山整个防御体系和后方的安全。
李海欣高地战斗,是“712”大战中,小尖山方向最激烈的一场争夺战。那场大战,越军曾集中一个师的兵力向我发动大规模进攻,最后以惨败告终。自“712”大战束后,由于友军伤亡较大,且坚守时间较长,于是,撤下阵地休整。
该方向的阵地由我师96团的部队接管,老垄所在的七连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于84年九月上旬奉命接管了小尖山地区的防御。此时,越军也开始调整部署,伺机再次对我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对于友军用鲜血和生命移交的阵地,军、师前指要求必须严防死守。军长马秉臣对各前沿坚守部队,曾宣布了五条战场纪律:“违抗命令者杀、丢失阵地者杀、临阵脱逃者杀、玩忽职守者杀、贻误战机者杀”。由于小尖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九十六团首长在战斗动员中,要求七连必须做到:“人在阵地在,绝不允许丢失一寸阵地”。
在七连接管小尖山地区防御不到20天时间里,越军曾先后两次向142高地发动偷袭,每资偷袭不成,即在炮火掩护下转为强攻,在激烈的战斗中,越军也曾一度攻上142高地,但该连迅速组织反击,很快恢复阵地。在初次交锋的两次战斗中,他们共毙伤敌人69名,该连牺牲5名,负伤12名。
1984年11月,经重新调整部署完毕后的越军,于11月17日清晨,突然对我老山地区实施大规模猛烈炮击,小尖山成为越军首先炮击的目标,每天遭到近千发大口径炮弹的轰击。炮击持续整整十天,表面工事80%被摧毁,有线通讯全部中断,阵地上的参天古树被连根炸倒,巨石从小尖山滚入堑壕。
在越军的炮袭中,坚守官兵躲藏在阴湿的坑道中,煎熬度日。更为可恶的是,越军160迫击炮全部使用延期引信,炮弹钻地2米深后爆炸。这种炮弹,对于构筑地下2、5米以下的坑道,命中一枚尚能承受,如果命中多枚,坑道必毁无疑。坚守阵地,必须保住坑道不被炸毁,师、团首长命令工兵分队夜间上去帮助他们加固坑道,以减少敌军炮火造成的伤亡。
地势较高的小尖山,也就是146高地,是连防御核心阵地,炮击期间,成为苏式“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直射目标。躲避在洞穴中的官兵,被震得火冒金星、耳朵出血。为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只能夜间上去防偷袭,凌晨撤下防炮击。
敌可能有所发现我活动规律,于12月5日黎明前,偷偷摸摸,一声不响地摸入我146高地上的洞穴。我疲惫的官兵回撤时却一无所知,蒙在鼓里。
清晨,后方炮观发现异常情况,向师指挥所报告。师长刘玉尊直接询问我;“你们的146高地上飘着红旗,怎么回事?”我回答:“尽快查明,请首长放心”。摸出猫耳洞一看,真是一面邻国的旗帜飘扬在我阵地之中。无可置疑特工已进入我146高地,必须果断采取行动夺回。我当即把实习排长王翔武叫过来:“你带一个班上去把阵地夺回来。廖国全归你指挥,他是最棒的火箭筒手,能用火箭弹把特工闷死在洞穴中”。同时命令前沿指挥员封锁退路。
激战结束,仅20分钟全歼敌特工15名,缴获冲锋枪15支,匕首10把,国旗一面等军用装备。我牺牲1名,受伤3名战士。王排长顾不得伤痛指挥撤下阵地,惊魂未定地说道:“俘虏没抓到,差点被炸死,特工真是太阴险狡猾了,把我们立大功的机会也搞砸了。”敌偷袭不成,还致全军覆没,继而炮火报复一直持续到晚21时。
1984年12月8日21时,我们将小尖山阵地寸土不少顺利移交给友邻部队。
当年15名越军特工,渗透到我146高地,孤军深入,既无后方接应,也没展开大的行动,而把国旗插在阵地上,如此暴露目标,意图如何,今天看来,还真是一个待解的密。或许是越军特工战争电影片看多了,向求功心切而忘乎所以。20多年后,如果不是老垄提到这段往事,恐怕他们的上司至今也不知道这伙特工是如何被我军全歼的。
“那拉口”三字的石上方山头就是当年的小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