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个“宫殿”深入地下数米,进去要拐几道弯,低头而行,曲径通幽,如同穿梭于殿堂的九曲回廊。每到通道的拐弯处,都有一个圆型的门洞,战士们都取了个有趣的名字,朝北的叫“北天门”,朝南的叫“南天门”。每天,战士们从阵地上换岗下来,都可以在里面读书、看报,咏诗作词,放声歌唱,尽情欢乐。每到节假日,他们都要组织一次文化活动,用他们的话说,叫苦中作乐。

一九八四年国庆三十五周年之际,原昆明军区文化部干事蔡朝东同志来到老山,我们曾带他来到那里,在战士们引以为耀的地下室里,举行了一次国庆官兵同乐晚会。朝东同志倍受感动,用随身携带的盒式录机录下了当时的欢乐情境。后来他还到老山的其它阵地,录下了类似的歌声,这些战地歌声经编辑送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后,曾感染过亿万听众。

图为到老山采风的作家记者们

我团有声有色的战地文化活动,得到了师里的肯定,并在全战区推广了我们的经验。

后来,凡到老山来采风的记者、作家,上级机关的宣传文化工作者,听到这方面的经验介绍后,都感到很惊奇,过去在电影上看到的情节,想不到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能够亲眼看到、听到,无不为战士们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动。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总部的文化慰问组来到老山,听完我们的介绍后,也想实地体验一下。于是,我们便带他们到阵地上去看看。也许他们被战士们那种高昂的士气所感染,到了老山的五十六号阵地上,仅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在战场上能听到男、女名家的歌唱声,战士们当然很高兴,都纷纷从坑道、堑壕、猫耳洞里攒出头来听。当时可把我们吓坏了,这是在战场上呀,要是敌人突然来上几发炮弹,炸死炸伤几个人,我们可是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哟!

不过,在老山上,我们还是心中有数的。因为,主峰上的大多数阵地,毕竟离前沿还有一定的距离,且雄居其它阵地之首,较之其它地区,相对安全得多。在主峰上主要是防炮,不用担心有越军特工的偷袭。因为大规模的进攻,需要持续不断的粮草弹药供给,伤员和阵亡人员的抢运等等,都离不开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在老山前面,除了一些可供巡逻的人行小道外,没有可供兵员集结和运输的公路,除非将松毛岭及那拉地区全部攻占,若想以个把营、团规模的进攻,想夺回老山,并守住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我军防守十分严密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以小股部队偷袭一下,也只能是自取灭亡。所以,坚守老山的部队,主要任务是防炮和防敌人偷袭。

而站在老山上可以鸟瞰整个战场:东面是松毛岭及那拉地区,西面是扣林山脉;南面是横贯东西的越南大、小青山:东北面是雄居战区的八里河东山;西北面是我军的各级后方基地和炮兵阵地。如果遇到晴朗的清晨,站在老山的主峰上,当太阳从山的另一边升起时,仰首天空,浓黑的云彩中出现一道道霞光,红、黄、黑、白相互交映,或浓或淡,异彩缤纷;大小峰峦之间云遮雾绕,时隐时现,就象置身在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之中;置身主峰,一揽群山小,真是美不尽收。

所以,凡来战区深入生活的作家、记者、文化工作者、摄象师、照象师都喜欢到老山上来。他们的到来,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扬前线官兵,对于鼓舞士气,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当然能在老山阵地上留张影也是他们梦昧以求的事。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确实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上下山要接送,到了阵地要考虑他们的安全;去哪里,住哪里,一点都不敢马虎,一段时间使我们应接不瑕。再加上后期,越军频繁的炮击,我们不得不向上级反映,来人太多了,有时还会造成泄密,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

军区前指对此也很重视,记得曾专门通知各级政治部门,为了加强阵地管理,没有前指的安排,各级不得再安排他们到老山。当时那里毕竟是战场,不是观光浏览的地方。

凭心而论,我们还是很喜欢这些人来的。有机会认识和接触这些名人,也是一件幸事。特别是那些女作家、女记者、女歌唱家,到了阵地上,就象给淡蓝色的天空增添了一道彩虹,显得多姿多彩。

记得当时有一个十六岁的女作家来到老山,好几个连队的新闻报道员给我打电话,说是团里没住处的话,可以安排到他们的猫耳洞里去住,绝对保证安全。理由吗,当然是好请教请教一下写作的窍门。这些小子们,鬼知道他们在打什么歪主意。我想他们一半是想看看漂亮的才女,一半是想借机拉点名人的关系,好写两篇文章出出名吧。

那时可不象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论坛这么多,把自已和别人道听途说的话,加工一下,随便编几个故事,真真假假也没得哪个追究你,即使文理不通也没得关系,不需要审查,只要鼠标一点就发出来了。如果文笔好一点,抓住人们探秘好奇和崇敬英雄的心理,编得惊险制激一点,还可以起点轰动效应,得到不少的点击率。那个时候,我们的业余报道员,要想在正规的报刊上,哪怕登上一篇豆腐块文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哟。

不过,我接触的那些作家,大都还是很谦虚的。有一个很知名的作家,我记不准姓名了,当时还送了我一本他刚获得矛盾文学提名奖的书,好象叫《山隗》什么的,他在首页上还为我题了几句话。这本书被一名前沿连队的小战士借去看后,说是不知被哪个人偷去了。操,好不容易得到一本名家的真迹,就这样被那小子给弄丢了,气死我也。

更好气的是,我后来还有几本特别喜欢的书,总是被人借去后,都说是弄丢了。当我和一位好友谈起这些事时,他哈哈一笑说:你老兄也是太好蒙了,我给你出个点子,包准不会再丢书。我问他有何高招,他说,你在每本书上写上一段咒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若不还,跛脚瞎眼”,这样保证丢不了。

我说你老弟也太那个了点吧,此如恶毒的话也说得出口。他嘿黑一笑说,这是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很管用的。当然这种玩笑话,未必当真,不过,受此启发,我后来确实也在一些好书的首页上写下一段暗示借书人的话:“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丢了就赔,少来扯淡”。

回首往事,战时欢乐的歌声,早以伴随散去的硝烟,成为过去的历史。但愿这些苦涩的歌声永远成为历史。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10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