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邹荣禄回忆阵地上的“猫耳洞”

当过兵的人,一看这张照片的背景,不用我介绍,你也会看出,那是猫耳洞。这是我从珍藏的战时录像资料上下载的。照片上的战士叫什么名字,我记不起了。但当时拍摄的情境,至今记忆犹新。

大概是八四年八月下旬,我们团接防老山的防务不到一个月时间,突然连续下了几天暴雨,那些被炮火耕犁过的坑道、堑壕、猫耳洞,在暴雨的冲刷下,出现了大面积的塌方。阵地上很多连队的工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些阵地上的工事,三分之二被暴雨冲走。

军工们辛辛苦苦从山下运到阵地上的工事构件,很多都被深深地埋在泥石流里。受灾最严重的步兵一连和三连,个别地段的工事已荡然无存。幸好,除个别战士受点皮肉之苦外,连队未出现人员死亡。

不知是越军掌握到了我军换防的情况,还是无意中的巧合,呼啸的炮弹也不停地袭来。天灾人祸,加上敌人不间断的炮击,给阵地上的防守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防止越军趁机偷袭阵地,全团上下紧急动员,冒着越军的炮火和令人讨厌的暴雨,全力抢修工事。经过十来天的努力,才将大部份工事修复。

对前方出现的险情,军区首长也极为关心,专门派出一个摄像组,到老山实地拍摄战士们战斗、生活的情况,以便了解灾情,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于是,我和股里的同事带着他们到各阵地进行了实地拍摄。

当时除一些堑壕的积水尚未完全排除外,大部份被毁的工事都已修好。上面这个镜头,就是我们在老山前沿一个堑壕的猫耳洞里拍到的。当时这个战士持着枪,裹着绑腿的双脚浸在尚未完全排尽的泥水里,正密切地观察着敌情。

说起猫耳洞,凡是在前线呆过的人,可能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在老山的前沿和后方阵地,到底有多少猫耳洞,恐怕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队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可以说,凡是有士兵的地方,就有猫耳洞;凡有猫耳洞的地方,就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猫耳洞这个称谓,源于何时、何地,是由谁最先发明,最先命名的,可能没有人说得出来。我的理解,可能最先在战争中出现这种工事构筑时,因它的形状有点相似猫耳的耳朵,故人们把它叫着猫耳洞吧。虽然人们说不出猫耳洞的来历,但对它的好处,绝对可以说出很多来。

无论是进攻和防御,猫耳洞都是作战中最常见的工事。它和坑道、掩体、堑壕、交通壕、隐蔽部一样,都属于一种野战工事,但各有各的用途。坑道和掩蔽部空间要大一些,修得也较坚固,主要是供屯兵用,也可储藏粮草弹药,一线营、连的指挥所也大都设在里面。掩体主要用于作战时,作为射击的依托,也可以起屏障作用,如阵地上的单兵掩体、机枪掩体、火炮掩体等等。

掩体的位置,一般要求视界和射界要好,以便观察和发挥火力杀伤的作用。堑壕、交通壕主要用于阵地与阵地之间的通行,既有隐蔽、隐藏的作用,也有很好的防弹和防炮作用。堑壕较深,一般能够直行运动。交通壕浅一些,只能曲腰行走。猫耳洞则主要用于藏身,最大的好处是既可以遮风蔽雨,又可以临时躲避近距离爆炸的弹片杀伤。在战时,如果不是密集的炮火轰炸和或直接命中,一般情况下,猫耳洞里还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藏身之处。

在一线阵地上的堑壕边,士坎边,到外都可以看到猫耳洞,且大都只能容纳一人。如遇下雨和敌人炮击,战士们可以就近藏身。到了晚上,除观察人员外,官兵们将雨衣一裹,往里一钻,就可以睡觉。在二线阵地相对要好些,虽说都挖了猫耳洞,但一般都在洞旁搭了一个小棚子,用塑料布或油毛毡盖好顶后,能够遮风挡雨,没有炮击的时候,可以在简易的的棚子里放心大胆的睡一觉。

老山收复后,刚开始时,阵地上的猫耳洞都很简陋,可能是战斗紧张,洞也挖得不是很规范,再加上缺少支撑的东西,一遇下雨或炮弹爆炸后的振动,士质都是松的,经常垮塌。有些阵地上的猫耳洞是挖了垮,垮了挖,洞很多,但没几个像样的。在那些有坚硬石头的阵地,有的就用天然的石洞改成猫耳洞,样子虽不好看,但比较坚固。

后来阵地上运来了波纹钢构件,条件大为改善。在阵地上使用工厂生产的工事构件,这可能在我军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得感谢后勤保障部门的同志,特别是第一个想到,并设计出这种工事构件的人,真得该给他们记上一大功。这种工事构件不仅美观,轻便,而且非常适用,有了它,前线的官兵们再不用担心塌方之苦。

用波纹钢工事构件修建的猫耳洞

猫耳洞的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初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得上波纹钢工事。所有工事构件,必须首先保障一线阵地。就是在我们团指挥所,直到换防也没用一个。司令部的作战室,在一个人工挖掘的通道里,四周只是用木料支撑了一下。说实在的,当时我们团指挥所的防护设施,比一线连队差多了。在前线,一直为了前沿,一切为了基层,领导和机关确实为基层做出了表率。

当时,我们机关的股室,都是自已想办法解决藏、住的问题。团基本指挥所就在六十号高地,除后勤部门外,司、政机关的参谋、干事,都和团领导住在一起。机关各股室都是按照友军的原样,对口接交。

团指挥所设在一个靠崖坎的斜坡上,坎上是一条从山下通往主峰的小路;在坡壁用人工挖出一些空间,就是团首长、配属步兵的炮指领导和他们的警卫人员的住处。在首长住处旁边凸起的斜坡上挖通了一条四、五米长的坑道,作为司令部作战室。坑道两头都可以进出,团里的作战、指挥、开会都在里面进行。作战室往下就是机关各股室,再往下就是一条很深的沟谷,一直延生到山脚。

指挥所离沿阵地不是很远,上下都很方便,防护设施虽然很差,但位置很好。尽管越军的炮弹经常打来,但基本上都落到斜坡下面的谷底。在团指挥所旁边,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常年不断流,水源又好又清洁,老山前沿阵地上的大多数饮用水都是从这里背上去。每到傍晚,前沿各阵地都派出战士用背囊到那里取水。

刚上山时,由于战事繁忙,经常要下阵地检查工作,机关的各股室大都没挖猫耳洞,住在接防时的简易棚子里。我们股住的棚子就在作训股的下边,听友军的同志介绍说,他们上山几个月了,还从来没有炮弹落在他们的住处,越军打来的炮弹,大都数都落在沟底了。听他们这样说,我们也没挖猫耳洞。偶尔打来几发炮弹,听到呼啸声,我们就钻到作战室的坑道里躲一下,也就没事了。值到八月下旬的一次意外惊险,我们才下决心自己修一个猫耳洞。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00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100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