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军刚接受14军防御阵地没几天,何其宗便带领作训处处长郭伟涛、参谋杨占祥,早晨5点从落水洞出发,首先驱车闯过南温河乡境内至老山前线阵地的必经之路“三转弯”。
三转弯是一段三四公里长、弯急坡陡的山路,为我方机动部队和车辆的必经之地,加上道路
两边是我军的炮兵阵地,又处在越军重火炮的射程区,是我军人员和车辆遭受袭击的“重灾区”,有“死亡地带”之称。
汽车开到路尽头后又开始徒步攀爬又窄又陡的崎岖小路,经三个多小时跋涉到达老山主峰阵地。
激战过后不久的老山,从山脚到主峰,到处是经战火洗礼的痕迹。站在主峰,视野开阔,放眼望去,八里河东山、南盘江河谷、那拉山口都清晰可见。远眺越方,可看到当面大小青山越军工事,如用望远镜观察,还能看到活动的越军士兵。
在老山主峰的一个掩蔽部里,何其宗听取了94团指挥员的汇报后说:“老山地位重要,防御作战比进攻艰苦,要有长期坚守的准备,友军交给我们的阵地一寸不能丢!”随后,他又对如何防守老山做了具体指示。
不久,他又深入到50号阵地,与步兵94团领导和该团2营指挥员就出击968高地研究作战协同动作。
何其宗还深入步兵96团防守的距敌阵地最近、防守任务最重的那拉方向前沿阵地,了解战场情况,研究如何开展“冷枪冷炮”“零敲牛皮糖”活动,激励一线分队的战斗士气。
在指挥“两山”防御作战期间,何其宗几乎走遍了所指挥部队的所有重要防御阵地前沿,一方面是了解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为实施正确的指挥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军前指总指挥、副军长经常亲临前线,也带动了所属部队领导深入部队基层和阵地,这无疑增强了部队指挥员的指挥水平,形成了良好的上下级关系,鼓舞了部队士气,提高了战斗力。
何其宗深有体会地说:“亲自深入前沿阵地,不仅带动和促进了各师、团领导们深入前沿阵地,了解情况的常态行动,更主要的是使阵地上的官兵增强了取胜的信念,增加了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增强了基层单位实际上的战斗力。”
“军事指挥员的权威,是部队战斗力的一部分。上级任命你,从组织关系上讲是树立了你的权威。但作为一名指挥员,真正在部队确立起威信,还要你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部属对你的信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威。部下对你怀有真诚的信任,你对部属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付出真诚的关心与爱护。只有一级对一级的认同,才能建立起威信。军队特别信任指挥员的以身作则。古今中外著名将领的威信都是在实践中这样形成的,所以,他们带出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能完成任何任务。”
作为军中将领,何其宗在战场上带兵打仗,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也就是正确处理“慈不掌兵”和爱护部下的关系。“慈不掌兵”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用孙子的话说,就是:“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就是说掌兵不宜仁慈过度。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部下“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也就没有战斗力,战场上必然打败仗。
何其宗认为:“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在整体胜利和局部损失的天平之上,指挥员要用理智的头脑、钢一样的意志、铁石般的心肠贯彻自己的决心。把仗打胜,就是最大的仁慈!
但是,在战前的准备阶段,就要用真诚的感情,本着对每一位弟兄生命负责的态度,慎重采取作战行动,准确掌握作战时机,选择尽可能减少伤亡的战术手段和一切措施,打有准备之仗,打有把握之仗,打有信心之仗。而决不能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更不能打沽名钓誉、为乌纱帽之仗!”
也许,正是因为从董占林到陈家贵、马秉臣、何其宗、廖锡龙等军领导一贯秉承这种理念,才使在全军序列里大概什么都排不上号的陆军11军能够经受住战争的考验,并以实战中伤亡少、代价小、战果大,“赚”得最多的部队著称。而且,11军建制内的所属部队和配属部队,数万人员参战,没有一个人被俘和投敌!
老山防御作战,陆军第11军自1984年8月4日12时起接替陆军第14军防御阵地至12月9日12时将老山防御阵地移交给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止,历时126天,计毙伤敌1698人,俘敌军官一人,击毁敌军各种火炮120门,军车20辆,摧毁敌军各种工事和掩蔽部235个,堑壕900多米,不仅没丢失一寸阵地,反而部分前推和扩大了防御阵地。沉重地打击了越军的气焰,胜利完成了总部、昆明军区赋予的老山地区防御任务。
在此期间,何其宗率11军前指指挥了部队换防、进入阵地、前期防守、稳固阵地等关键时段的作战行动。
【何其宗和战士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