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从1984年4月2日开始,我军向老山、者阴山地区的越军发起猛烈炮击,代号“14工程”。在持续近一个月的炮击中,我军火炮怒吼,大地颤动,可谓万炮轰越军。

从何其宗的战场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14工程”非常关注,不断了解作战情况,并认真分析,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对执行作战任务的部队进行指导,并在指导中能抓住关键点。

一是炮兵观察问题。

部队开始由于担心人员伤亡,不敢让炮兵前进观察所太靠前,但在时常浓雾弥漫的山岳丛林地带,观察所是炮兵的眼睛,距敌太远肯定难有好的观察效果。所以他在日记里提到:没有提供什么情况,相反还干扰了指挥员的决心,是有所指的。

“14工程”开始后的一天晚上,大约9点,31师报告在敌方纵深内一个地方发现敌人一个车队的灯光,疑似兵力调动,请示炮群火力集中打击。何其宗觉得,夜间灯光大开的集群运动,不符合越军作战的特点,加之从敌情通报中得知,越军为了与我军炮兵做斗争提出迷惑作战的指示,其897团就曾指令25营在离实际炮兵阵地1公里外的地方,用地雷爆炸形成的假炮击声音,使我军造成误判。因此,何其宗要求31师要在确实把情况弄清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集群火炮。

炮兵部队前沿观察所,是炮兵的“眼睛”

但31师还是对该地域采取了覆盖式的火力打击。者阴山打下来后,何其宗派人专门找到这个地方,却没有发现任何车队被打击的痕迹。后来,炮兵观察所不断靠前,观察哨推到距敌阵地很近的地方,才使我炮兵的眼睛由远眺变为近观,大大提高了我火炮命中精度。

二是打击目标以什么为主。

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还是以摧毁敌人的阵地工事或房屋为主?何其宗认为,为给下一步攻坚拔点创造条件,可以对一些观察清楚的敌人阵地工事进行摧毁,但更主要的是要打击敌人的炮兵,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三是要善于“巧”打。

何其宗提出,我军虽在炮兵的质与量上都对敌占有优势,是“杀鸡用牛刀”,但也不是光靠蛮力,牛刀杀鸡也要讲究“巧”。要做到巧打,就要研究敌情,掌握敌人的作战规律,敌变我变,因敌用巧。

他不仅在指导“14工程”中要求部队处理好“巧”与“准”的关系,考虑到即将实施的“17工程”,他也提出设想,就是在日记里提到的:“另想到一个问题,如在拔点作战时,是否可采取提前两至三天炮击,打我拔点的计划目标,造成敌麻痹,达到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31师师长廖锡龙也有这样的思路,于是就导演了一出好戏!

1984年4月17日晚,在接敌路线的新寨至长田的公路上,汽车灯光忽明忽暗,马达声震耳,山间手电闪闪发光,附近大小村寨的狗群更是狂吠乱叫。4月18日5时,炮兵对者阴山敌人阵地开始轰击,山下枪声大作,步兵吹响了冲锋号。引起山上越军的惊恐,慌乱地占领阵地,炮兵也开始还击,各种枪炮声响成一片。闹腾了一阵,我军又偃旗息鼓,没有了任何动静。

实际上,车灯和手电筒灯光都是部队派出人员来回跑动故意显示的,马达声是一台柴油发电机发动的声音,狗叫则是把狗拴住用棍子打的。过后得知:越军指挥官在我炮击时忙向后方请求炮火支持,遭到上司的训斥,责怪山上的越军过早地暴露了火力。

不规律的炮火打击和一定的兵力佯动,对迷惑和麻痹敌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1军炮兵群对者阴山守敌进行炮击

“14工程”实施近一个月,据不完全统计,我共毙伤敌208人,摧毁敌57加农炮三门,82迫击炮3门,12.7高机3挺。摧毁敌地堡7个,掩蔽部1个,军车23台,营房13栋,弹药所2个,地雷120余枚,观察所1个,通信机、电台、电话机20余部,军需物资30余吨,发现并压制敌炮兵阵地8个,观察所1个,破坏掩蔽部3个,坑道1个。

炮击作战消耗了越军,打击了者阴山地区越军的嚣张气焰,也进一步查明了越军防御部署特别是炮兵阵地位置等情况,为拔点作战创造了条件。

“14工程”取得预期效果,“17工程”也箭在弦上。但在只拔老山,还是老山、者阴山都要拔的作战目标上,因与大局相连,军委和昆明军区的决策一直没定。这让准备已久的11军官兵心怀忐忑。

者阴山主要阵地示意图

从1984年4月2日开始,我军向老山、者阴山实施持续近一个月的炮击,代号“14工程”。“14工程”取得预期效果,拔点作战“17工程”也箭在弦上。但在只拔老山,还是老山、者阴山都要拔的作战目标上,因与大局相连,军委和昆明军区的决策一直没定。这让准备已久的11军官兵心怀忐忑。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98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98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