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经过近两天的时间,我们一路越过贵阳、安顺、六枝、水城,到达云南的宣威,那个有名的火腿城。尽管是闷罐车载着我们前进,可我们还是对这段铁路感慨万分:一路上,洞连桥,桥连洞,有许多遂道长达数里之遥。行走其间,只听得车轮的撞击声,黑古隆冬看不见一丝光亮,工程的艰巨性可想而知。用当时的时髦语言,那就是一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鳌”的英雄气概使然。

元月十八日凌晨四时半,我们到达了云南昆明附近一个叫金马店的地方,走下列车,结束了历时四天五夜的闷罐车旅程,进行短时间的休整。说实在话,一次行程坐那么长时间火车的,对我来说,也是前无经历,后无来者,只此一次。

昆明无愧为春城之称,我们离开徐州时,徐州是冰天雪地的天气,而这里却到处是春意盎然。同时,明显的时差,也使我们多了一个需要适应的内容。因为据我估计,昆明与徐州至少有近两个小时的时差:昆明早上七点钟的时候,仍处于晨星闪烁天未明的状态,而下午七点钟的时侯,却又是阳光灿烂夜未央。

总之,初来乍到,还真有一种身处异乡的感觉,真的,就连驻地那高耸入云、经询问方知是桉树的乔木,给我留下的也有种新奇的感觉。

利用休整的时间,我给老连队和战友们写了几封信,介绍了沿途和目前的情况。当然,这些信都只能是有去无回的:因为我们真正的驻地都还不知道在哪里,就只有写信的地址,没有回信的地址,战友们想回信也没法寄出。

元月二十一日,同来的战友分走了一部分,主要是驾驶员和后勤保障人员,我们团的这一百人被分走了二十名。刚传来的消息也使我们略感意外:我们不仅仅是支援边疆,保卫边疆,还可能打出国门,出国作战!另外一个消息则是:昆明军区的司令员,也由王必成换成杨得志了。

临阵换将,看样子是要大打一场了。这个变化也在战友们之间引起了一阵波动,因为这个消息毕竟和原先在动员时的口径有一定的距离,当初只说是保边疆,没有打出去一说。其实,我们应该想到这一点,既然来了,也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国内是打,出国也是打,仅就打的问题而言,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元月二十二日晚,我们看了一场电影。电影刚放完,我们就接到通知,要求马上出发。大家迅速返回宿舍,心急火燎地打起背包,收拾好行装,集合后向车站出发。

晚八时半,我们乘上了与先前那闷罐车完全不一样的怪怪的小火车,离开了金马店。说它怪怪的,是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看惯了也坐多了的火车。这种小火车的特征是:轨窄(轨距一米)、车小、速度慢(每小时不到50公里)。而云南十八怪里,就有“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的说法,指的就是滇越铁路上行驶小火车的景象。

滇越铁路从中国昆明至越南海防,其间支线还通建水和蒙自两重镇。全长854公里,分为越南段(即越段)和云南段(即滇段)。滇段全长469公里,跨越亚热带干湿分明的高原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热带山地季风雨林湿润气候三大气候带,穿越1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于1903年10月开工修建,1910年1月正式通车,是法国人为掠夺个旧的锡矿和云南其它的资源而建。

民间有种说法叫作:蛇行的铁路,船形的火车,英雄的司机,不怕死的乘客。还有人说坐滇越米轨火车,就像坐过山车。这种描写,从我乘坐的感觉来看,似乎十分贴切。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坐这种小火车,沿路既可以看到崇山峻岭,茂密森林,又可以看到大河小溪,涓涓流水沃土良田,山花野草。

云南的气候到底不一样,小火车行驶的沿途,我看到路边的农民正在栽插水稻秧苗,黄黄的小麦正待收割,采摘蚕豆的人群随处可见。还有那大片的甘蔗园,青嫩的香蕉树不时地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一片毫无悬念的夏收气象,可此时我的家乡还正处于冰雪寒风之中啊!

第二天下午四点,我们到达鸡街,晚上就住在鸡街小学。我们的到来,使这里的小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一张张惊奇又略显胆怯的脸庞说明了他们的心态。我们也出于好奇,想了解这里的学生情况,便和这些从未谋面的小学生交谈起来,还和他们一起唱起大家所熟悉的歌。清脆而又充满稚气的童音,既消除我们之间的陌生,也激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心中无意地流露出“瞬息童己去”之感。

我曾琢磨过云南的地名,觉得云南的地名很有特色,尤其是喜用动物作地名。地名中,不仅有我们暂住的鸡街,还有马街、牛街、羊街、虎街、狗街等地名,似乎无论是家养的还是野生的动物,大都能在地名上找到它们的踪影。

当地老百姓吸烟的工具也别其一格:一根长长的竹筒,下半截装了一些清水,竹筒外侧锲进去一段放烟丝的小竹杆,抽起烟来,差不多大半个的脸都埋进竹筒内,竹筒里的水被抽得“咕嘟咕嘟”地响,颇有点滑稽。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竹筒当烟袋”,这也许就是边疆的风情吧。

我们在鸡街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乘坐云南锡业公司的汽车,朝边境小县金平进发。沿途大雾茫茫,掩盖了丛山峻岭,道路也因此而时隐时现。司机们十二分小心地驾驶着汽车前行,盘坨的山路,犹如苍龙漫游,竟比先前那段桥连洞,洞连桥的铁路还要惊险。

沿途运输的汽车多如蜂蚁,一眼望不到头,运送的都是作战物资或军人,一股战前准备的繁忙景象,而加入这运输行列的,有近半数是被临时征用的民用车辆。

当时,我国的经济仍然是计划经济,能调动那么多民用车辆应当是轻而易举,因为所有的企业都是国家或集体的,一声令下,不讲任何条件地为军队运送人员、物资。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奔波,我们到达了预定的集结地域—金平县。在军供站吃了晚饭后,我们被安排住进了金平县的邮电大楼。这个边陲县城似乎不大,也没有几幢高大建筑物。我们休息前到街上走了走,就那么一条主街道,总长度估计有个二百来米,穿街而过,一个来回也就是那么几分钟的时间。

这里的东西倒是十分便宜:我看到有卖香蕉的,顿时起了吃瘾,便买了尝鲜。要知道,当时香蕉在我的家乡可是十分贵的水果,没想到在这里,吃饱后一算帐,才花了一毛钱。顺便向卖香蕉的打听了一下金平县城到边界的距离,得到的答复是二三十公里,看来我们真的是到了边境了。

元月二十五日,我们分到了新的部队:k军军炮团一营指挥连计算班,这是我自入伍到l军军炮团指挥连计算班后,第二次担当计算兵这一角色。尽管这与我来之前的侦察班长的身份并不吻合,但毕竟同样是军属炮兵团,反差并不大,且比那些被分到步兵连队的战友幸运多了。由于是加入到己有的连队里,我的班长身份自然消失,按照新连队的惯用称呼,我不再是班长,而变成了“老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9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9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