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朝,彝族,1964年4月出生于云南省禄劝县云龙乡。上小学时,他学习勤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喜欢看课外书籍,特别爱看描写英雄人物的故事书。每当他从老师和同学手中借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连环画时,都显得非常高兴。
每天放学回家,在帮助父母做完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之后,他总是独自一人找个安静的角落认真翻看连环画。他也爱看战斗故事片。只要和同学聚在一起,他就将所看的、听到的英雄故事讲给他们听。由于从小深受书本和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事迹的熏陶,杨兴朝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成为一名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1982年底,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适龄青年杨兴朝向父母表达了要报名参军的强烈愿望。父母理解儿子,支持他报名参军,使杨兴朝参军入伍的愿望得以实现。在新兵连训练期间,他勤奋学习军事技术,努力掌握杀敌本领。
由于他好学上进,勤奋苦练,在射击、投弹等军事科目的考核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新兵训练结束后,杨兴朝被分配到通信连,他立志做一名优秀的通信战士,平时训练刻苦认真,一丝不苟,努力掌握通信技术。
1983年底,杨兴朝的父亲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家中多次拍电报到部队,要他回家探望,但杨兴朝没请假。因为当时上级决定杨兴朝所在部队开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前线。他给家中回了一封短信,写道:“儿既然已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祖国和人民正需要我的时候,又怎能离开部队呢!请父母谅解,儿一定要用热血来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保卫人民生活的安宁。”他将电报藏了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技术训练中去。部队进行临战动员时,杨兴朝积极报名上前线。
1984年4月,杨兴朝随所在部队开赴中越边境地区后,他亲眼目睹10号高地上的越军向我正在种玉米的同胞杨冒琴、杨冒勇两姐弟开,打穿杨冒琴的右肩,打断杨冒勇的左腿的罪恶行迳。他无比愤怒,提笔写下了一首诗:“一条电线牵心中,青春伴着电流涌。为捍正义赴疆场,誓将热血换线通。”
4月30日,收复者阴山战斗打响后,杨兴朝怀着对越南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立下誓言:舍生忘死忠于职守,全力保障通信线路的畅通。
杨兴朝在4号高地的维护点上,担负团指挥所线路维护任务。4号高地北侧有一块开阔地,是越军炮火封锁地段,我炮兵观察所和穿插营通往团指挥所的电话线路都从这里经过。杨兴朝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来回不停地穿梭在线路两侧。
9时许,敌人一发炮弹把穿插营通往团指挥所的电话线路炸断4处。这时,穿插营已插入敌后。他们与团指挥所的联系中断,如不及时修复,后果将是严重的。于是,杨兴朝立即背上电话机向断线点跑去,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沉着敏捷地接好了断线头。几分钟后,又一排炮弹把穿插营的线路炸断3处,杨兴朝迅速接好了两处,正准备去接第三个断头时,一发炮弹落在离他3米远处,巨大的气浪把他掀翻在弹坑内,他的头部和腰部多处被弹片击中,血流如注,昏倒在血泊中。
苏醒后,他忍着剧痛,以顽强的毅力向前爬行7米多,用钳子紧紧夹住两个断线头,接通了线路,保障了指挥的畅通。战斗胜利结束后,战友们看见了这样一幅壮烈场面:一个战士满身是血,身后拖着7米长的血迹,他的手死死攥住一把胶柄钳,钳把紧紧咬住电话线的两个线头。这就是杨兴朝英勇壮烈牺牲的真实情景。
为了表彰烈士的功绩,部队丨党丨委追认杨兴朝为**党员,并追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他“英雄通信兵”荣誉称号。
张岩松回忆中国边防武警者阴山3.12第一战
相信,当被问及是否了解者阴山收复战这个话题时,不少人都会选择摇头。间或,即便有人知道这场战争,也大致认为是1984年那场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两山"作战。即著名的老山、者阴山收复战。
事实上,在收复者阴山战役之前,还发生一场由武警边防部队领航主演者阴山争夺战。这场发生在39年前的战斗即使在当年,也不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但对于当年参加这场战争的武警来说,确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场战斗之所以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不仅仅是其能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更因为它是中国武警第一战!
1979年3月5日,在达到作战目的之后,数十万越出国境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的中国军队开始奉命撤军。为掩护主力侧翼安全,防范敌方特工骚扰,云南省军区前线指挥部于8日命令武警部队杨万边防检查站前出者阴山前线防守。据时任杨万站指导员郝公元回忆,当时他就率领一个排的兵力进驻者阴山1250高地(即者阴山主峰),掩护来自杨万(今杨万乡)的民工挖战壕,构筑工事。
坚守两天后部队换防。11日晚,副站长刘凤良带着两个班前来替换坚守在那里的战友。他们上山没多久,就出现了敌情。
3月12日凌晨,天下起了毛毛细雨,整个者阴山为浓雾所笼罩。为防止敌人利用这种恶劣天气进行偷袭,刘凤良打起了百倍的精神,来到位于前沿阵地观察敌情,检查战斗部署。
凌晨大约4时许,坚守阵地的刘凤良发现一号阵地外侧不远处的草丛中,突然有飞鸟惊起,立即下令做好战斗准备。他清楚,敌人即将开始进攻,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命令战友呈“二三五”阵形布防,从左、中、右三个方向伏击敌人,大家明白,大战即将到来。
5时,两发照明弹将整个阵地照得宛若白昼。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上百发炮弹、近千发枪弹将我方阵地打得硝烟弥漫、尘土飞扬。猛烈的炮火下,位于一号阵地侧后的通讯保障组帐篷也被炮火击中,战士许跃和孟庆云身负重伤,报务员杨朝云负伤昏迷…
十多分钟后,随着3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敌人一个加强连分成四路向1250高地直扑过来。对方的来势汹汹并未吓倒中国的边防民警。纷飞的弹雨中,刘凤良一边组织人将伤员送下山急救,一边判断着敌人的进攻路线和兵力大小,沉着冷静应对:"没有命令不准开枪!"
当敌人摸到离阵地只有几十米时,刘凤良大声下令,"打"!但见子丨弹丨呼啸射向敌群,手榴弹在敌人中炸开了花。在刘凤良的指挥下,战士们如猛虎下山,灵活地变换位置,一会儿集中打击冲至眼前之敌,一会儿用火力封锁另一条上山之路。
战场上,我方人员占据有利地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尽管敌人有着兵力上、武器上的优势,其从正面进攻一号阵地的部队却屡屡被一班长保树云及其战友所打退;从侧后向主峰穿插的部队又为保障组的几位战士和及时赶回的刘凤良所挡住;其对三号阵地的攻击也没有得手。
这一切,使得丧失信心的敌军指挥官下令在天亮前全线撤军。
战后统计,此战敌军共被击毙9人、击伤50余人,由于撤退仓促,致使我方阵地前缴获大量的苏式冲锋枪、40式火箭筒、军用口粮以及工兵锹等各种军用物资。激烈的战斗中,杨万站的边防民警许跃、孟庆云及两名民兵英勇牺牲。者阴山阵地岿然不动!
相较于此前的自卫还击作战和后来的"两山"轮战,者阴山3.12战斗在参战兵力规模和战斗激烈程度上都无法与之相比,但这一战确又有着其非同一般的意义。
尽管这场战斗就发生在国境线上,但刘凤良和他的战友们的身份不是解放军军人,而是公丨安丨边防丨警丨察(据参战老兵回忆,当时他们隶属于当地公丨安丨局,因此大家身上穿的是绿色军上衣,帽子上戴的是国徽)。到了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82年的6月19日,这些边防丨警丨察连同消防丨警丨察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被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武装丨警丨察部队"。
对一支以"内卫"为主要任务的部队而言,能在边境线上同来犯之敌面对面地厮杀并成功地完成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在中国武警部队的战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这场战斗还打出了武警部队唯一的战斗英雄-刘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