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习时,马平在93团八连代理排长,他不仅把自己在军校学到的军事理论用于指导训练,而且还用学到的美学、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针对八十年代青年战士的特点,去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当时,他排里有一名战士有学习写作的热情,常常借故不参加工作、训练。班长批评他,他不但不听,反而指责班长不理解、不支持他,扬言要拿出个“大部头”来让班长“见识见识”,成了有名的“刺头。”
马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找这位战士谈心,肯定了他练习写作的热情,给他买了几本学习写作的书籍,并以自己的体会,给这位战士讲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使他明白了,要写出有生命、有质量的作品,必须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体验、去观察。
通过马平的教育帮助,这个战士有了很大的转变。马平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人们对“学生兵”的偏见。干部战士反映说,军校培养出来的这样的干部,我们欢迎。
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是经常的。临近毕业了,一些学员为了能使自己分到一个“理想之地”,到处托关系,四处活动。马平也面临着新的选择,但是他的选择却很简单,“只要是能打仗的地方,我都去!”然而,青年人的选择,往往都要渗进家庭的因素。
按妈妈的意思,是希望马平能分到贵州省军区,并给马平写了封信,告诉马平,他爸爸有哪些老首长,老战友在陆军学校担任什么职务,让马平常去走动,请叔叔、伯伯帮帮忙。马平一向讨厌拉关系、走后门的恶劣风气,看了妈妈的来信,气得把信烧了,并在回信中写道:“我不想依赖爸爸的关系,我不愿走靠爸爸的关系为我铺平的路,我要走自己的路!如果爸爸妈妈敢给你们在学校的老首长、老战友写信求情,你们就别怪儿子的脾气怪!”妈妈还是不放心,一次借出差到昆明的机会,顺便到陆军学校看看儿子,找找老首长。
马平把妈妈从车上接下来,还没出站就连连追问妈妈来干什么。妈妈把来意说明后,马平生气地对妈妈说:“你老人家来看我,我欢迎,我高兴。但你要去拉关系、走后门把我拉回你的身边,我不欢迎!我马上就把你送走。”妈妈见儿子这么生气,只好表示只看看儿子了。尽管这样,马平还是不放心,老是“盯”住妈妈,只让妈妈在学校住了两天便请妈妈走了。
1981年7月,马平放假回到了贵阳,爸爸妈妈几次提出希望马平分回贵州省军区,都被马平给顶了回去,惹得妈妈哭哭啼啼。临返校时,妈妈又拿出茅台、董酒等几瓶贵州名酒,让马平带去看望叔叔伯伯。马平本想不带,但转念一想,硬顶下去也不是好办法,不如来个“缓兵之计”,把酒带上了。
爸爸妈妈以为儿子想通了,高高兴兴地把他送上了车。他们哪里知道,马平回到学校后,不但没有按照爸爸妈妈的吩咐办,反而找来几个要好的同学,把这几瓶名酒打开喝了。当同学们得知这几瓶酒的来历时,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根据马平的要求,他果然被分到野战部队担任排长。
1982年8月下旬的一天,马平和同时被分到部队的几个同学报到了。这天,五连连长邝俊川接到营里打来的电话,教导员在电话中说:“陆军学校分来了几个排长,团里说了,五连是尖子连,可以优先,你去挑一个!邝连长来到团部,端详了一阵,便把马平带回了五连。
当天晚上,连队进行夜间科目训练。就这个机会,连长把马平向全连作了介绍,尔后让马平讲几句。马平端端正正地站在队前高声地说道:“我刚出学校门,还很年轻,没有经验,今后就要同大家生活在一起了,我要向大家学习,请大家多帮助。”马平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讲话,掌声又那么热烈,不免有些腼腆,但是,干脆利落的几句话却给全连干部战士留下良好的印象,又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马平的“就职演说”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在五连上了任。
五连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马平所在的二排,也有着英勇善战、敢于攻坚的光荣传统。1979年对越还击作战中,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连长邝俊川和副指导员霍大书,当时是二排的排长和四班副班长,分别荣立了二等功和一等功。
马平了解到连队和二排的光荣历史后,下决心要保持和发扬二排的光荣传统。因而,马平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样样工作走在前。组织训练,他理论课讲得清清楚楚。
训练场上,他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讲理论,又做示范,同战士一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部队要知识化、专业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他发挥自己的专长,主动在连队担任文化教员。他认真备课,耐心辅导,受到学员们的好评。战士们称赞说:“有这样文武双全的排长带我们,就能保证平时过得硬,战时当英雄。”
说来也凑巧,马平所在的部队,恰好又是马平父亲以前的老部队,老战友、老首长们就更多了。不久,马平就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中写道:你小时候经常抱你的某伯伯,现在军里当x长;常把你从幼儿园接到他家的某叔叔现在师里当x长。你大概忘了,你还在他的床上撒过尿呢!…让马平有机会去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就去找他们,还说爸爸有机会还想回老部队去看看。
马平在给爸爸的回信中说:“我要走我自己的路。请爸爸放心吧,我没有什么困难,我也决不会去找你的老战友、老首长的。只要我还在这个部队一天,我就不希望爸爸到这里来。希望爸爸能理解和支持儿子的这个要求。否则…。”有什么办法呢?儿子就是这样的倔脾气,做父母的太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