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共和国的英烈!
生命虽然短暂,却像流星划过天空一样,绽放出了绚丽多姿的色彩,他们的用生命谱写的“老山精神”必将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麻栗坡县到西畴县只五十多公里,任务不重,上午又去了麻栗坡烈士陵园,中午才上路。沿s210省道到兴街镇,转s211去西畴方向。这是兴街镇,左拐去文山州直行去西畴县。
行至距西畴县20公里时,s211公路在山腰盘绕,公路下面山谷里有一座世外桃园,你看那一座座两三层的蓝瓦小别墅撒落在山间,小楼周围是依山而势的梯田,田埂构成的优美线条顿使整个山谷灵动起来,最具诱惑力的还是那田间小路,曼炒的弧线随行就式,犹如少女的小蛮腰样迷人。
不是亲眼所见,怎会相信这是山谷村寨,分明那是山居别墅度假村。
南疆烈士陵园座落在花果山向阳山坡上,进陵园大门,可以看到焚香炉、花环、浮雕、纪念碑背靠青山,按中轴线梯次排开,显得雄壮宏伟。
烈士塔为四棱塔身,高16.3米,塔身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塔身基座正面刻有廖锡龙将军题写的“烈士英名垂青史,万里南疆筑长城”。
南疆烈士陵园大门匾额是薄一波亲笔题写的“南疆烈士陵园"六个大字,这个也是众多烈士陵园中唯一不按行政区划命名的烈士陵园。
马平烈士
贵州省贵阳市人,1979年9月入伍,35105部队(11军31师93团)52分队2排排长,**党员,1984年4月30日在收复者阴山战斗中光荣牺牲,终年22岁,荣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康玉明烈士
四川省渡口市人,1982年1月入伍,35105部队(11军31师93团)53分队-6连战士,**党员,1984年4月30日在收复者阴山战斗中光荣牺牲,终年22岁,荣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周在才烈士
江苏省仪征县人,1976年3月入伍,35105部队(11军31师93团)62分队排长,**党员,1984年4月30在收复者阴山战斗中光荣牺牲,终年27岁,荣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杨兴朝烈士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1983年1月入伍,35105部队(11军31师93团)通讯连战士,**党员,1984年4月30日在收复者阴山战斗中光荣牺牲,终年20岁,荣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英雄通讯兵”荣誉称号。
1962年11月27日,马平出生在贵阳市一个军队干部的家庭。马平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兴趣也非常广泛。他特别喜欢听战斗故事,看打仗的电影。1969年,马平的父亲马传岳,一个1948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由于受云南“划线站队”的影响,被错误地处理复员,回到了贵阳,成了一名“试用工”。
马平只要一见到爸爸有点空闲时间,就缠着爸爸讲打仗的故事。每逢这种时候,爸爸顾不上一天在工地上的劳累,抛开坎坷遭遇带来的不快心境,总是耐心地深情地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经历的那些往事。尽管爸爸的讲述,没有什么文学色彩,少了曲折的故事性而多了“说教”,但是,马平却听得津津有味。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向往。做完作业,兄妹三人便按照父亲的讲述和自己编织的“战斗”过程,玩开了“打仗”的游戏。
1978年8月,哥哥马骏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都十分高兴。马平仿佛才猛醒,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于是,他向爸爸妈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让爸爸把厂里分的那间房的钥匙给他;二是设法给他买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些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在从1978年9月至1979年7月,这十个多月的日子里,马平像换了一个人。放学后,吃罢饭,便一头扎进了那间小屋,足球场上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辛勤的耕耘肯定会有收获。1979年的全国高校统考,马平获得了超过贵州省录取分数线三十多分的好成绩。
超过了录取分数线,这就意味着大学的校门已经被马平的勤奋敲开了!到底报那一所学校呢?这个问题缠绕得马平有些不安了。是啊,这是他理想道路上的第一个入口,当然是很关键的。凭他的考分,报考省内院校,被录取是笃定的。他何尝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工程师,用自己精美的设计去装点祖国?
但是,他更想像父辈那样,在血与火中锤炼自己,报效祖国!于是,他选定了实现理想的“入口”—军事院校。当他把自己的打算告诉父母时,埋藏在自己内心汹涌的思绪,只简单地说了一句:“我需要到军队去锻炼!”在军旅生活了多年的父亲能理解儿子,母亲也顺从了他的心愿。就这样,不满十七岁的马平毅然地踏进了昆明步兵学校的大门。
1979年9月,马平带着实现了理想的喜悦心情,来到了昆明步兵学校(后改为昆明陆军学校),被编到十三中队(后为六中队)八班。如果说马平是带着美好的憧憬和浪漫的色彩跨进军校的话,那么,军校的生活对马平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说马平经受住了考验,那么,三年的军校生活,为他的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时,陆军学校刚恢复两年多,马平他们作为从学生中考入军校大专班的第一批学员,面临的考验是很多的。十三中队的一百名学员中,干部子女多、城市兵多,平均年龄十七点三岁。严格、紧张的军校生活,开始,大家都很不适应,有时上厕所用跑步还跟不上趟。马平觉得这都好说,军校嘛,就得有这种紧张的气氛,况且,适应一段就行了。
最要命的是体力劳动,他们要修整道路,把一块块荒地开成菜地,把一个个山包平为球场。大家手上打满了血泡,肩膀压肿了,累得腰酸背痛,筋疲力竭。一些人动摇了,发起了牢骚。还有一些年纪稍小的学员,晚上躲在被窝里悄悄地流泪。队里及时进行政治教育,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但还是有一名学员吃不了这份苦,退了学,中队里的一百名学员变成了九十九名。马平却坚定地说:“退学?没出息!既然走进了军校的门,就要成为真正的军人走出校门!”这一关,马平闯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