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伤病护理无微不至,钟惠玲对伤员饮食也悉心照料。伤员入院后,每一阶段的饮食要求及个人饮食偏好,她一清二楚。北方籍的伤员总是能吃到面条馒头,川渝籍的伤员也常常能吃到辣味,负伤住院的老兵们几十年后依然记得钟惠玲的好。
重伤员自己无法吃饭,钟惠玲便一口一口地喂。到了饭点,好几个伤员要喂饭。钟惠玲担心后面吃的伤员饭菜冷了,便先给这名伤员喂一口,待他咀嚼时,迅速给旁边的伤员喂两口,如此来回跑动。伤员们见她这个样子,打趣道:“小钟给我们表演杂技啦!”
一个18岁的姑娘,要照顾这么多行动不便的大男人,当然有许多不便。起初给重伤员处理大小便,钟惠玲十分害羞。后来她想,这些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连命都不顾,自己有什么难为情?一次,她见有个伤员一瘸一拐去房外如厕,强行背他去厕所,而后气喘吁吁背回,累得满脸通红。
16岁的战士晋方立在战斗中大腿骨折,手臂负伤。到了医疗所一言不发,蒙头大睡,对谁都爱理不理。钟惠玲给他喂饭喂水,洗脸洗脚,时间一长,晋方立对她有了信任,说了心里话。原来他很担心自己从此残疾,应了那句老话:“死了光荣几代,伤了痛苦一生。”
说到伤心处,小晋哭了,钟惠玲也非常难过,陪小晋一起抹泪。此后,钟惠玲经常跟他聊天,讲很多战斗英雄战胜伤残的故事。转院时,钟惠玲扶他上车,还给他准备路上吃的水果,小晋泪光闪闪,汽车开出一大截,还向钟惠玲挥手。
有时候,钟惠玲还会给伤员唱歌,有的老兵至今记得她唱的那首《我们相会在攀枝花下》:
你看那山岭上一片红霞,那不是红霞,是火红的攀枝花。攀枝花,青春的花,美丽的生命,灿烂的年华。当你浴血奋战的时候,勿忘家乡的攀枝花…当你凯旋归来的时候,我们相会在攀枝花下…”
钟惠玲的善良、细心和热忱,先是在伤员中受到称赞,进而在老山战区部队中流传。参战老兵在战场上豁了出去,看淡了生死,心中却有“两怕”:一怕受伤,二怕被俘。以钟惠玲为代表的白衣天使,确实让老兵们多了安心。有的老兵调侃:老子受伤了,就能到医院去住院,有小钟的护理,那是个美差啊!
对于外界的赞美,钟惠玲并不知晓。她的工作琐碎无奇,却能把小事做到极致,日日累,月月加,成就另一种传奇。
老山作战基本结束后,医院以无记名方式推荐立功人员,全票推荐为钟惠玲报请一等功。随后,上级又将她确定为医疗战线的典型、授予荣誉称号。钟惠玲对此毫无心理准备,她认为自己很普通很平凡,相较于冲锋在枪林弹雨中的战友,相较于长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的烈士,她已经很幸运,从未想过能获如此高的荣誉。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阅兵,观礼台上站着一位来自老山前线的女兵。她只有18岁,是受邀观礼的英模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
当时,南疆的硝烟并未消散,老山回到祖国怀抱只有5个月。披着战场的硝烟来到阅兵场,钟惠玲在雄壮的阅兵乐曲中,看到一个又一个方队铿锵通过广场,心中无比激动和自豪:祖国,老山儿女没有辜负您!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阅兵,钟惠玲(中)受邀观礼
时隔35年,青春渐行渐远,脚步已迈向另一个人生战场,女兵心中的激动依然:我爱你,中国!
战后35年来,她在参战老兵中非常低调,非特殊场合不戴军功章,也不接受外界采访。只有两种情况会高调出现:一种,是宣扬老山精神,在战士们面前,在学生们面前,她语气凝重,时常含泪讲述战友们的英雄事,讲述老山战士心中的祖国。
另一种,是帮助老兵。涉及老兵的公益事,烈士家属的困难事,她仍像当年的“小钟”一样,热忱,真挚,细心,亲切依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钟惠玲再次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她像18岁参加观礼时一样,激动得彻夜难眠。战后的坎坷,生活的重压,让这位退役女兵时常怀想昔日虽然艰苦,却纯粹的战场青春。
1984年2月12日,由原昆明军区第五十八医院组建158医疗所参加老山、者阴山作战,158医疗所102人开赴前线,4月28日战斗打响后,158医疗所全体医护人员开展了近半年战地救护,最终圆满完成战地救护任务。受到了昆明军区、老山前线指挥部的嘉奖。
一组图片记录了158医疗所在老山前线抢救伤员的情况。
1984年老山战役前夕,三.八妇女节158医疗所女兵合影。
158野战医疗所警卫班战友合影.
158医疗所赖医生、向医生、耿明显、刘秋安、潘和国等医务人员,在转送前线重伤员乘直升机,空运到原昆明军区43医院接受治疗。
158医疗所赖医生、李卫国、刘秋安等战友在直升飞机旁紧急转运伤员。
范素玉战友在医疗所救护车前留影。
赵德魁院长到158医疗所看望大家,左起曾照寿、成毅、金国庆、赵德魁、王克奎战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