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等刘孝辉下达原地隐蔽休息的口令,大家不约而同的躺在草丛边睡着了,虽然没有吃的,但不忍心打扰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地方是炮击安全区,刘孝辉就叫两个班长和他一起共同担任警戒并清点人数,在大家休息的片刻,我方炮弹从头顶上空呼啸而过,越方炮弹在大家周围100米左右范围狂轰滥炸,可没有人因为这些随时可能夺走自己生命炮弹而惧怕,依然光着身子在雨中呼呼大睡。
约1个小时左右,军工给他们送来了压缩干粮,并传达上级指示,要求他们吃好后从里头寨东北侧约800米处的临时包扎所对面运送56式普通子丨弹丨和手榴弹到146高地,然后转运伤员烈士。
明确任务后,刘孝辉迅速招呼大家起来吃干粮,可喊不醒任何人,刘孝辉也很累也不爱动,就鸣枪试图惊醒他们,但不济事,只得先把几个班长拉起来,由班长在一个一个地拖起来吃干粮。
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根本咽不下干粮,就自己用芭蕉叶采集雨水,强行把干粮咽下肚,向大家作了简短的动员后,组织班长、副班长、共青团员召开会议,号召大家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并建议各班把极度疲劳和伤情稍重的送到医疗所休息,又对全排进行重新编组,然后再上一线步兵阵地。
几分钟后,各班反馈的说:没有人愿意留下休息,都要求上阵地,一切准备完毕后,刘孝辉重复了大家都很熟悉的口令:“前后距离5米,按1至5班的顺序,各班自行警戒,出发”。
大家都不知道,56式普通弹和67式木柄手榴弹都是每箱30公斤,别说是已经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何况体力已严重透支,就是第一次背上30公斤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连续行走4个小时有的人也很难坚持,可各班长还要带一支56式木把冲锋枪和几个实弹匣。
146高地,是172、142高地等十几个高地的转运站,都属境外阵地,伤员烈士被从不同的高地转移到这里,等待民兵们接运,民兵们把后勤补给送到这里,然后各阵地派人来领取。
百米生死线是上这些高地的必经之路,然后进入交通壕,交通壕内的泥浆一般有20-30公分深,接近高地有一段齐腰深,雨天也能散发出浓重的血腥味,如果你脚上的鞋子被套掉,恐怕捞出四五只都不是你自己那只。凌晨3点左右,民兵们把前沿步兵阵地急需的弹药送到146高地后,各阵地派来搬运弹药的战士已经汇集在这里,一名老兵(都是光身、看不出身份)不由自主地高喊:“民兵万岁”。
把146高地的部分伤员烈士转运到包扎所后,已是13日上午,依然阴雨连绵,一线步兵阵地抗冲击与反冲击的战斗更加激烈。上级命令民兵排,继续为里头寨后山的炮兵阵地运送炮弹,此时,每个人身上的能量除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决心和不怕死的精神外,体力支撑自己身体都几乎很困难,但听到还有任务后,都陆续从地上爬起来,做好前送后运的准备。刘孝辉作了简短的动员后,立即又组织精疲力竭的全排战友投入搬运弹药的战斗。
这次出任务的阵地条件稍微好点,边上有一条水沟,上阵地后,每个炮位为民兵们准备了两桶冷水和一个大碗,并有一位战士专门为民兵们递水,还给分发了干粮,一位老兵(估计是干部)找到刘孝辉说,上级要求民兵们必须就在这里休息,补充体力,还没等刘孝辉说话,对方炮弹又飞来了,这个人大吼了一身“隐蔽”就走开了。
刘孝辉通知各班自己就近找隐蔽的地方休息,刘孝辉啃着干粮靠在一棵树下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中能听到周围的爆炸声和炮弹出膛声,当别人叫醒他的时候,已临近天黑,刘孝辉醒来的第一意识是任务还没有完成,并很快找到炮连干部,询问上级对他们的安排,他说:“你们的干粮已送到包扎所,大家就在这里把水壶灌满,天黑后继续给我们阵地运送炮弹,天亮前返回宿营地抓紧休息”。向各班长传达任务后,照旧按建制系列拉开距离返回包扎所,继续执行前送任务。
这一晚的任务相对轻松,14号凌晨就已全部完成,到达营地后,部分帐篷已被炮弹炸飞,没有人顾及身上难闻的臭味和想到恢复重搭建帐篷,刘孝辉也不知道怎么安排大家休息,可大家都已经在原来驻足的地方睡着了,睡像千姿百态,本来想送那几个伤口开始化脓的同志到40师救护所处理伤口,但已经喊不醒了。
刘孝辉只得协调友邻防化连的战士为民兵们担任警戒,天快黑时,担任警戒战士叫醒刘孝辉说有任务,还说指挥所已安排他们连队为民兵们准备了晚饭,刘孝辉迅速安排炊事班烧几锅开水,兑食盐为轻伤员洗伤口,伤口开始感染的人员到救护所处理,并要求各班长统计需送救护所的人员,累计全排共19人伤口开始感染,12人烂裆,5人高烧,但没有人愿意去救护所接受治疗,都说等完成任务再说,就这样相互用盐水简单清洗后,做好了上阵地的准备。
天刚黑,有个穿四个兜衣服的的人来告诉刘孝辉说:“你们今晚的任务是给146高地送30箱子丨弹丨、10箱手榴弹,然后接运伤员烈士,刘孝辉所带民兵排共54个人,炊事班3人留下,5个正规班还可各班留下伤情特别重的两人。
当刘孝辉通知各班长时,各班的人都自告奋勇不愿留下,炊事班的也坚决要求上阵地,刘孝辉再次被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只得用强硬的口气,强命令发高烧的5人留下,并给他们安排了第二天恢复帐篷的工作,到达存放弹药的地方后,给各班明确了任务安排警戒时,才发现又是全员在位,大家什么都不说,都在默默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到阵地后,一位老兵(后来才知道是119团参谋长李明书)对我说:“收复老山和坚守防御作战的胜利,是你们民兵用肩膀扛出来的,你们的行动了坚定前线战士有我无敌的信心和决心,你们是楷模,是真正的英雄”。
大家放下弹药后,刘孝辉才知道,五班民兵吴兴荣在通过百米生死线时不慎摔倒,导致左肘错位,却坚持把30公斤重的弹药扛上阵地,阵地上的战士知道后,坚持要用担架先送这位民兵,但吴兴荣却说:“我自己能走,把担架留给其他伤员”。
这就是边防民兵,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却把奋不顾身、无私奉献诠释在无言的行动中,并与参战官兵共同创造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不计个人得失”的“老山精神”。
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当代和后世都有存史和教化的价值,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我们边防民兵强边固防、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不竭动力。
抗击敌人加强师的大规模反扑作战取得全面胜利后,7月底,收复老山首战部队14军40师完成作战任务归建,前线转为轮战防御,刘孝辉报带民兵排按上级指示继续保障11军32师执行任务,直至8月25日才奉命回撤归建。此次参战支前,全排荣立集体三等功,5人火线入党,6人荣立三等功,12人受嘉奖。
麻栗坡县民兵**有12人荣立一等功;68人荣立二等功;839人荣立三等功;3970人受到各级政府和两级军区的嘉奖;458人“火线”入党;17人被云南省政府记支前大功,12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5人被10家中央新闻单位联合评为“边陲优秀儿女”;9人被授予“新长征突击手”;1人被中央军委评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大新闻人物”。4人参加了“全国边防民兵英模事迹报告团”,16个单位分别被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成都军区、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先进、模范等荣誉称号。
老山主峰有一座雕像,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用以表彰支前民兵的英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