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战斗打响,麻栗坡县各族人民积极支前参战,民兵连、民工连、民马连迅速开赴老山前线,在那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人背马驮,血汗交织的军工路上展现了支前参战的风采。
收复老山后,部队阵地分散,前送后运点多面广,军工任务十分繁重。加之收复老山初期,老山脚下仅有一条麻船(麻栗坡至船头)公路,通向所有阵地都是崎岖山路,所有军需物资全是靠人背人扛和骡马驮运。尤其是向老山主峰一带阵地运送物资、从阵地上运回伤员或烈士那是最为艰难的。
老山主峰海拔1422.2米,山脚下的船头海拔107米,比高相差1315.2米,海拔高差较大,山体陡峭,接近主峰坡度达六七十度,上下都是沿着14军40师官兵收复老山时踩出的小毛路和战斗间隙抢修的台梯而通行。那台梯是部队官兵们用一根根竹木条、竹木桩挡土修筑的,有的梯台高达七八十公分,有的甚至将近一米,上去一步吃力,下来一步费劲,那才是真正的上、下两难。
支前民兵运送物资上去,要抓着边上的竹木或是草丛,一步一台悠悠上行。有的是用一只手撑着膝盖上,有的是用膝盖跪着上。将物资背着走还好些,双手可以抓扶附着物上,要是用肩扛,一手抓扶肩上的物资,只有一手抓扶地上的附着物,上行十分吃力,那才是所谓的上坡脚杆酸。
运送弹药、食物的骡马上不去,就前拉后推,甚至将驮子卸下来让骡马上去后再抬驮子给骡马驮运,要么就将卸下来的驮子扛在肩上,送到前沿阵地。在有的阵地上运送伤员遇着爬坡时,抬在前面的有时就是双膝跪在地上运送,两个膝盖被划破而留下血痕。加之老山主峰、松毛岭(662.6高地)、那拉口一带都是越军不分昼夜炮击的重点,严密封锁我军这一带阵地的每一条通道,这对支前民兵来说是一个血与泪、生与死的挑战和考验。
他们在运送过程中,要么遭到越军长时间炮击,要么经过尚未排完地雷的雷场,要么经过越军轻、重机枪火力封锁的地带,要么穿过越军射击精确度最高的狙击步枪时刻射击的生死线。虽然在夜间月光下运送物资、伤员或烈士步履艰难,但是相比白天较为安全一些,白天运送那就是完全在暴露目标的条件下进行,每时每刻都有遭到越军炮击和偷袭的可能,每时每刻都意味着流血和牺牲,前送后运之艰辛。
前沿阵地部队官兵是白天作战,夜间抢修防御工事。支前民兵除了运送弹药、食物外,还要运送用于修筑工事的材料,有的是用松树加工成15x20公分,3米或4米长,都是100多斤重的方木;有的是修筑工事特制1.6米或2米或3米长,约60公分宽的曲型钢架;有的是用于修筑工事百斤装打包50条一捆的麻袋和100条一捆的编织袋。
他们向前沿阵地运送这些物资完全是人背人扛,并且也是在夜间秘密行动,要么在夜幕降临后,要么在黎明前。前半夜有月亮就前半夜运,后半夜有月亮就后半夜送。部队侦察分队只要夜间行动,都能知晓他们的踪影,都能听到骡马行走的马蹄声。他们运送物资,一般以连、排为单位出动较多,在夜间运送过程中,虽然前后都安排持枪人员护卫,但是人人都在裤腰带上挂着4枚手榴弹,以防途中遭遇越军特工伏击。
由于他们是夜间向阵地运送物资,在1984年9月的一个晚上,我夜间行动的师侦察连小分队在途中与麻栗坡县马街区支前民兵相遇,得知他们是向662.6高地运送物资的支前民兵时,侦察兵有趣地说:“大家都是夜猫子。”阵地上的部队官兵用着他们爬山涉水,而且是夜间运送,粘有鲜血和汗水的那些修筑工事的物资时,也感动得热泪盈眶,把他们称赞为“坚强的后盾”。
不过,支前民兵运送物资到阵地后是不能长时间滞留在阵地上的,把物资清点交给部队后必须立即撤出阵地,有时在返回途中月亮落山了,就在那山间的小道上慢慢爬行,回到驻地帐篷里已是四肢软得无力。
有的时候运送物资到阵地,返回时还需要运回伤员或烈士,那更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全身筋疲力尽。由于部队急需,一个晚上向阵地运送物资两三次是常有的事,风里来,雨里去。有的肩上肉皮磨破也不叫痛,鲜血浸透了衣服也不叫疼,也没有一个人喊一声苦,没有一个人说一声累。
从阵地上用担架运送1名伤员或烈士,一般需要8至10个人。由于山高路陡,运送伤员下山时,行进中要等抬在后面的人先蹲下,在前面抬的人才能慢慢往下行一步,要么就是前面的用双手把担架举过头,后面的弯腰爬行才能保证伤员平稳与安全运送,在那坎坷的山路上,下行每一步那才是所说的下坡脚杆软。
时间就是生命。为使伤员得到及时抢救,有时担架不够用,支前民兵二话不说,背着伤员就走。不管白天黑夜,哪怕是羊肠小道,泥滑路烂,一个接一个换着背,自觉展开生命救援接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