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而位于昆明东南方向50余公里处的宜良弹药库,距中越边境各要点430至600公里。是弹药储备、中转库。平时年均收发中转200次,年吞吐量约3000吨。1984年,该库收发中转436次,12200多吨,相当于平时4年的工作量。收发量最多的一次,一个晚上就发运了800吨弹药。

由于库容量不算大,有时候前线物资要得急,因此不仅军械仓库,其他仓库也经常出现“今天收,明天发”,甚至“边收边发”的现象,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代限制,1984年时的后勤第22分部所属各仓库的机械化作业比重仅占14.5%。宣威弹药库于当年组建了1个机械化作业班,配备电瓶车、叉车、拖车各两台,还成为后勤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而这种机械化作业班,在当时属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物资的收发、堆垛和整理,仍是靠指战员们的双手和肩膀完成的。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外人眼里,仓库只负责收发、保管物资。但实际上,南疆气候闷热潮湿,库存物资器材容易生锈、霉变。加之库存军械上存在着生产年代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存放时间长等问题,因此做好技术保障,保证物资出库质量,并不仅仅是一句收发好、保管好,而是倾注了后勤人员无数的劳动和心血。

据统计,后勤第22分部组织了枪械、火炮、雷达修理小组,深入到前沿阵地抢修战损火炮、轻武器、雷达、指挥仪、发电机等。共计检修各种武器5320支(挺、门),检修雷达、指挥仪、发电机147台(部),改制弹药引信15000个。

战中配属一线分部的修理分队到阵地抢修各种火炮498门,抢修轻武器20支(挺),雷达45部次,指挥仪8部次,发电机44部次。并为换防轮战部队修理各种火炮195门。在战前就用了152天时间,完成了56个团以上单位的弹药检查工作,保证各单位武器完好率达100%。

与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相比,他们没有光环,但一样是英雄!

1984年4月28日至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部队发起对越自卫拔点还击作战,胜利收复云南边境中国领土老山地区。

作战**歼灭越军营长以下1898人,其中俘敌12人,击毁各种火炮78门、坦克4辆,缴获各种火炮13门、高射机枪6挺、重机枪8挺、轻机枪15挺、冲锋枪77支及军用物资一批,摧毁敌营房、油库、兵器、弹药库等军事设施61座(个),严惩了侵略者。

老山地区是重要的边境骑线点,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特征,海拔在1000-1400余米,正面宽约12公里。该地区群山连绵,峰险坡陡,幽谷深邃,云雾缭绕,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高大竹木,荆棘刺藤稠如蛛网,葛蔓交织茅草没人,溪流纵横道窄路少,雨多雾大终年潮湿,昼热夜凉毒虫肆虐,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当地人流传有“猴子难上老山顶,山羊难攀老山岩”的说法,是对老山之险的形象化描述。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作战,军队只能沿边境一线的制高点配置,远离后方补给基地。收复老山地区之后,阵地进一步延伸,运输路线大大加长。

由于山高林密,道路稀少,大多数地段不能通车,后勤补给主要通过骡马运输。还有不少地区甚至连骡马也不能通行,前送后运只能依靠人力,对运输人员的需求和依赖非常大。

收复老山地区的任务由解放军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执行,决定以步兵118团、步兵119团担任第一梯队,同时攻歼老山主峰和662.6高地之敌;以步兵122团为预备队;以步兵120团7个连和步兵118团1个连组成军工队,担任前运后送的保障任务。

老山收复作战打响后,军工队指战员不畏山高、坡陡、雾大、路滑和越军炮火袭击的危险,往前抢运弹药,往后运送烈士和伤员,同一线部队一起在死亡线上冲锋陷阵。军工队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前运后送,即使平时往返一次也需要9个小时,而他们竟在一昼夜内负重往返四、五次,尽管疲惫不堪,却坚持不下火线。

配属118团1营担负保障任务的120团3连,从4月27日晚到5月2日晨这段时间里,平均每天要在全长约15公里、坡度达70度的山路上奔波往返,5昼夜没睡过一次整觉,3天3夜没吃上一顿热食,流血牺牲无时不在,显示了极为顽强的意志作风。

4月28日早晨,我穿插部队遭到越军炮火袭击,军工队也伤亡重大。但他们不畏牺牲,迎着枪林弹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为掩护伤员,战士罗定敷扑在战友身上保护,自己却中弹牺牲。

为抢运重伤的一名连指导员,军工队先后有16人负伤,1人献出了生命。为保护弹药,班长周学明扑在弹药箱上,自己的左臂则被炸断。在整个作战期间,120团3连先后为穿插部队运送弹药、物资24吨,运下伤员和烈士194名,出色地完成了跟进保障任务。

收复老山诸阵地后,第14军40师首长发现阵地上的伤员太多,运下来一个伤员往往需要一个班的人力和8、9个小时,导致前沿兵力非常紧张。

于是作出指示:为了保证前沿阵地有足够的兵力投入战斗,要优先抢救重伤员。同时联系天保当地农场组织1500余名职工,麻栗坡县组织1500余名群众,共计3000余人开上老山参战支前,争分夺秒将全部伤员抢运下前沿阵地,终于使他们得到了及时救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老山收复作战的胜利,担负后勤保障任务的军工民工做出了重大贡献,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不愧为辉映时代的“老山骆驼”。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9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9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