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内部教材评价解放军打仗有四个特点
1984年4月至1989年10月,在5年又7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地区,对越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攻防作战。遵照军委把老山战场变成一个练兵场,轮换部队参战,通过实战锻炼部队的指示,在统一的部署下,先后有14军、11军、1军、67军、47集团军、27集团军、37师到麻栗坡参战。因此,老山作战究其形式而言,是在热带山岳丛林地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军师规模的攻防战役和战斗。
整个老山作战,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4月2日至4月27日,历时26天,是炮击作战阶段;4月28日至5月1日,历时4天,是进攻作战阶段;5月2日至1989年10月30日,历时5年又6个月,是防御作战阶段。从上述时间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防御作战阶段是老山前线历时最长的阶段,防御是最为主要的作战类型。
在和越军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中,我军贯彻积极防御的指导思想,于坚守防御中采取攻势行动。具体表现为对其态势较为孤立突出,或者重要阵地实施主动攻击,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出击拔点作战。
对越军阵地实施出击的目的,视情况有所不同,或者是为了改善我之防御态势,或者是为了打击越军的嚣张气焰,或者是为了配合政治外交斗争,对其施加军事压力。在防御作战的总体态势下,进行出击作战也是通过实战锻炼部队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历届轮战部队中,除了27集团军和13集团军37师因为国际形势变化,中越关系缓和,需要降低战场温度而未能实施出击作战之外,从14军到47集团军均根据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以及战场态势的需要,组织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出击作战,在多数情况下,兵力规模为一个加强步兵连。
据统计,我军组织的出击作战有:
14军1984年7月28日出击156高地;
11军1984年11月28日出击968高地;
1军1985年1月15日出击116号高地东南无名高地、968高地,2月11日出击18个越军据点,3月8日出击7个越军据点;
67军1985年9月8日出击211高地1、2号哨位,9月23日出击395高地,12月2日出击405号阵地和968高地,1986年1月28日出击5个越军据点;
47集团军1986年10月14日出击968高地,10月19日出击55号阵地,1987年1月5日出击310号阵地,1月7日出击425号阵地。
当面的越军屡次遭到我军出击拔点作战的打击,不仅损失了大批有生力量,而且军心士气严重受挫,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前沿阵地的分队更如惊弓之鸟,生怕什么时候死神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越军第二军区因而特别重视抗击我军出击,强调坚守阵地,为此,对我军的打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越军内部教材记载,他们认为解放军的出击作战有如下4个特点:
1、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多路攻击。敌人(指解放军,下同)各兵种协同作战、秘密地接近目标,出其不意地展开多路冲锋,使我(指越军,下同)无力抵抗。敌人进攻某一支撑点时,集中了优于我6到7倍的兵力,此外还针对邻近的几个支撑点,采取钳制、疑兵战术,并破坏我相互支援的连环防御体系。
2、正面进攻和翼侧迂回相结合。进攻某一目标的战斗队形,通常采取正面进攻与两翼迂回和后翼结合,对我形成分割包围之势。攻占我阵地后,迅速抢占我制高点或攻打我指挥位置;同时向两侧发展进攻,配合其他各路的战斗。
比如1985年12月2日1100高地(即968高地,下同)防御战斗,敌人第1路向该高地顶部和东北侧发展进攻,第2路敌人向我连指挥所所在坑道发展进攻,并向1100高地后侧运动,企图对我1100高地守军形成包围之势。
3、集中使用炮兵火力,突出重点、火力密集。敌人连日、多次向我向1100高地实施炮火袭击,发射大量炮弹,企图摧毁我工事,杀伤我有生力量、打垮我军的士气。在其向我发动进攻之前,敌炮兵又对我进行炮火射击,欺骗我军隐蔽在工事内,以便其步兵抵近、对我突然发起攻击。如果我们不很好地组织观察,我们将不能及时阻击敌人的进攻,如1100高地防御战斗就是一例。
4、多波次连续突破。由于山高林密,迫使敌人缩小进攻正面,以连、排规模,向我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每次进攻间隙约1到2个小时。由于敌人有兵力多的优势,可及时得到兵力的补充和轮换,迫使我军连续作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平心而论,越军的上述总结是下了真功夫的,符合战场实际情况,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深入。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抵御解放军的进攻,还是保不住解放军要拿下的阵地。这,或许就是被绝对实力碾压的结果吧!
越军反扑作战的特点
1984年,越军两次对我老山地区发动大规模反扑,均惨遭失败。从反扑作战情况看,敌进攻作战的基本特点是:全线偷袭与逐次转入。
越军认为,偷袭“可以使敌人处于无准备的状态,被动应付,措手不及”,能够变全局上的劣势为局部上的优势,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因此,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敌一般在进攻发起前一周,利用特工、侦察分队频繁实施抵近观察,秘密摸进,占领进攻出发位置,并临时挖掘防炮屯兵洞,近的距我前沿仅300米。
反扑时,由特工担任先头,向我阵地偷袭,一旦暴露,立即行短促火力急袭,步兵转入逐次强攻。7月12日,敌企图以两个特工连袭占233.1072号阵地后,投入步兵向那拉方向发展,当日凌晨战斗打响前,小股特工已摸进我部分前沿阵地堑壕。
一、主要突击与多方向进攻相结合
越军认为,只有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突击方向上,才能形成对敌优势,把握战场主动权,达成战役目的,所谓集中,就是“集中素质优良的部队和较好的装备”,在决定性的时机和地点,形成优势的战斗力,同时认为在一些次要方向上予以配合,引起对方连锁反应,以至不能互相支援,越两次反扑作战均选择了一个主要突击方向。
7月12日,越以装备精良的所谓“2军区唯一主力部队”316师174团(曾是越军总部直属主力团)和365师876团在两个特工营的配合下,沿清水向那拉、662.6高地实施主要突击,企图一举攻占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