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的凌晨,在祖国南疆的千里边防线上,隆隆的炮声划过黎明前的寂静,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轰鸣的炮声是复仇的怒吼,战士的钢枪是保卫祖国的誓言,冲锋的脚步是战士对祖国的忠诚,血染的战旗是胜利的召唤,年轻的军人用热血铸起了战无不胜的军魂。
短短二十八天,在历史长河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无数年轻的士兵把宝贵的生命,灿烂的青春留在了南疆的红土地上,将绚丽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18、19、20.岁。
他们走了,还来不及看看自己的军功章,还来不及给深爱的姑娘写一封回信,给尊敬的爹娘报一声平安,他们走了,走在灿烂的年华里,走在血染的青春里,他们用生命释怀了人生的豪壮,他们用热血诠释了保卫祖国的铮铮誓言。
虽然已经过去41年,回首往事,我们怎能忘记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怎能忘记那煅石成金的革命熔炉,怎能忘记战友之间的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日日夜夜!
当年,作为一名战士的我,亲历了那场血与火的战争。自《木棉花开的地方》开帖至今已一周年,除开篇章节是本人参加战斗的经历外,其余皆为其他战友的经历回忆,我只是辑录于本帖中。
一年来,为梳理各战区的经典战例,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同时也让我理清了我军全线反击的脉络与进程,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我军指挥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艺术,看到了我军战斗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报国情怀。多少回被英雄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多少回默默在流泪,多少回起意中断更新,不愿触踫那柔软的内心。
然而,因为不可或说的原因,国家在淡化这场战争,网络上对这场战争肆意解读,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误导读者,本老兵应有责任正本清源,将对越反击战客观的呈现给后人。有责任将那些忠诚祖国为国而战勇于献身的英烈壮举呈现给后人。
深切缅怀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的英烈们。
一一八团一连参战老兵任忠富的参战经历
当记者在成都采访完刘永新将军以后,又向他提出一个新的请求,希望他能给介绍几位当年参战的老兵。刘将军听罢略一思索,便说,那你就采访一下任忠富班长,他作战英勇身残志坚,为老兵和烈士家属做了很多事…
当天晚上九点多钟,任班长就拄着双拐来到了记者住的房间。他是从几百千米之外的四川省巴中市乘长途大巴赶过来的。看着他削瘦的身材、艰难走路的样子,记者很感动。
我的手机尾号是118,这个号我等了很长时间才排到,因为我是118团的老兵!还有每年的4月28日,我绝对是不喝酒娱乐的,因为我要和那些牺牲在老山的战友“对话”和“交流”;我要告诉他们,烈士家里的事我会尽全力帮他们干好,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安心、放心。
我是1982年10月入的伍,新兵集结后,我们坐上闷罐车,走了好几天,来到昆明。新兵集训后被分配到14军40师118团1营1连1班。您采访的陈洪远班长是比我早二年的兵。
有了在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练,我在部队进步得很快,在新兵中也算出类拔萃吧。后来到40师部所在地大荒田那里参加了班长、骨干集训班,学习内容是会打仗、会带兵、会班组战术;训练神枪手、投弹能手、神炮手。
4个月培训结束后到昆明军区北校场比赛。当时张又侠部长是我们118团副团长,他带领我们由118团战斗骨干组成的一个对抗班参加比赛,他任班长。进行精度射击时,使用56式冲锋枪,10发子丨弹丨、5次击发,低于80环就不合格。我打了全优(95环以上)。
我的枪打得准,与我们老排长谌永建有很大关系。他对我帮助很大,亲自为我校枪、给我开“小灶”,业余时间也帮我练枪。我的那支56式冲锋枪一直跟我许多年,它陪着我训练、射击、打仗,出生入死,我对它是有感情的。我退伍回家了,最舍不得是那支冲锋枪,几十年过去了,不知它现在怎么样了?
单双杠训练我由于个子小身体较弱,所以成绩差一些。还有就是知识较贫乏,因为上初二时,交不起每年11.8元的学费,母亲又是地主出身,所以被勒令退学,回家放羊。后来好心的公社书记(是任班长的老乡),看见我放羊,便为我说了好话,我才勉强地重新上完初中…
四个月的训练结束以后,我回连队带新兵班,连我共8个人(两位老兵,其余是新兵),这其中有两位来自云南和陕西的新兵在老山作战中牺牲了。1983年10月,我到老兵班任班长(老兵班8个人中,只有2个新兵)。从那时起部队就进入有针对性的实战训练。
我刚到连队时,每个班还有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老山作战前才全部换装了56式冲锋枪。后来,每个连又配发了一支狙击步枪。那种枪是根据在1979年初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缴获越军的苏制德拉贡诺夫svd狙击步枪仿制的。该枪精度和射程比56式冲锋枪和半自动好很多。它带一具4倍白光瞄准镜,打800米之内的目标很准确,1979年打仗时,敌人用这种枪杀伤了我们不少人。当时我们连就一支狙击步枪,由连长亲自掌握,专门对付越军重要人员。以后,每个步兵班都配了一支狙击步枪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对我军轻武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连是40师的英雄连队,在1979年的作战中表现出色,在收复老山的作战中担任东边迂回攻击任务。主要任务有两种,一是歼灭从老山主峰方向被我军攻击而溃退下来的敌人;二是阻击敌军从其境内向北增援老山之敌的部队。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攻占1072和76号高地,因为这两处是敌人要完成上述两种作战任务的必经之路。
1984年元月份,我们部队到了南温河以后,开始了针对性的战前训练,强度很大。战友们也都很辛苦,但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我们当时也是真枪实弹训练,但打的都是空包弹不会伤人。还有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也有一部分镜头是配合我们训练演习拍的,唐国强和多位现在是影星的演员都和我们在一起。战前我们的伙食好多了,有5个菜一个汤。当地的老乡对我们很好,我们的房东姓甘,他把自家养的鸡都杀了给我们吃。他还上山抓老鼠(山老鼠)给我们做着吃,起初我们不敢吃,后来时间一长,也挺爱吃了。
谌永建班长辅导任忠富练枪
临战前我们配发弹药,56式冲锋枪弹基数为300发,自身携带4个弹匣,每匣30发,腰间3个弹匣,56式上一个;4枚手雷。还有水壶,里面有2市斤消毒饮用水。这水我们都叫救命水,轻易不舍得喝,渴极了,才抿一口。还有防毒面具、救急包、防刺鞋;压缩饼干、罐头。还有擦枪油、刷子也是必备的,云南那边天气又热又潮,枪必须一天两次擦拭上油。擦枪布用完了,我们会把内衣撕了擦枪,如果枪锈了那可真是要命的事。战斗间隙,我们也会抓紧时间擦枪上油的。弹药、手雷、背包、食品加一起有50多斤,山大坡陡丛林荒草,行军时的确很辛苦的。
1984年4月25日下午4时,我们从曼庄出发向冲击发起地马嘿进发。这一段路有20多千米,非常难走,从马嘿到国境线也有1千米。
炮击开始时,我们已经迂回到了敌76高地,当时我和巴中老乡程江在一起。程江是我们老家公社丨党丨委书记的儿子,他人长得很英俊,字也写得很好,原来一直在搞宣传。临战前,他坚决要求上一线打仗。他知道自己没有多少训练,所以一直紧跟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