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简评;此次老山地区坚守防御战斗,我十四军四十师全体官兵及配属部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面对数倍于我军蓄谋已久,精心准备的越军精锐之师,广大指战员服从命令、遵守纪律、英勇顽强、连续作战,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一、周密侦察、料敌于先是前提。拔点作战后,我军利用取得的有利态势,及时调整了战场侦察力量,组成以技侦、雷达和观察器材为骨干、步兵和炮兵相结合、固定观察和前出观察相结合的多点、多方向、多层次的观察体系,增设了微光夜视仪和两部地面目标侦察雷达,对敌实施昼夜观察和监测监听,基本做到了敌动我知。
7月12日凌晨,敌趁夜暗向我反扑,进至清水桥附近地域即被我发现,为粉碎敌进攻争取了主动权。军区前指根据敌6月11日试探性进攻失败后的兵力调动、部署调整、物资补充等进攻准备情况,及时召开作战会议,对敌完成进攻准备的程度、发起攻击的时间、投入的兵力和主要攻击方向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命令部队抓紧整修加固工事,加强戒备,严阵以待,较好的完成了抗敌大规模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强大的炮火支援是关键。老山战区山高林密、在坚守防御作战中不便于部队机动和实施大规模反冲击,我军主要依靠炮兵火力大量杀伤消灭敌有生力量。
12日凌晨3时起,师炮兵指挥所有计划地组织两个团炮群共四个营对敌展开地域的十二个目标进行了两次急袭,经40分钟打击,敌进攻部署被打乱、我军士气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战斗过程中,我大炮小炮明确分工,组成多道拦阻火力,团营属炮兵主要打击阵地前沿展开、进攻之敌和穿插迂回之敌;团炮群主要打击前沿100米以外敌展开、发起进攻之敌和敌浅纵深炮兵;师炮群对敌进行全纵深打击,主要打击纵深敌炮兵和敌其他目标。
师团炮群由远及近,团营属炮兵由近及远,构成绵密重叠火网,距我阵地越近火力越强,密度越大,并适时向主要方向集中火力,从而挫败了敌人的进攻。
如5时40分,敌刚占领我主动弃守之150号、169号高地,立足未稳,即遭我一一九炮兵群榴弹炮2营2个连的集中射击,死伤惨重。
6时20分,敌依托150号、169号高地展开两个连进攻149号高地,一一九团炮兵群榴弹炮二营与团营属炮兵密切配合,一阵炮击毙敌140名。
8时20分,敌八七六团以两个连向坚守634高地的四连二排实施第三次攻击,师榴弹炮二营即以两个连的火力对牛昆塘东北侧压制射击,四连60炮压制防御前沿80米处路段,大小炮火力夹击,使敌首尾难顾、进退两难,进攻仅持续14分钟即被打退。
在十四个小时的战斗中,我四个炮兵群对373个目标进行了3443射击,消耗炮弹16223发(不含团营属炮兵)。据不完全统计,毙敌923名,毁伤敌火炮27门,高射机枪10挺,摧毁敌观察所9个、火力点33个、汽车10辆、导弹发射架两具、弹药库4个。以及时、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取得了防御战斗的胜利。
三、部署得当是基础。此次作战对象是越军的主力部队,坚守阵地地势低凹、沟谷交错、山脊狭窄,有的阵地三面受敌。面对不利条件,正确部署兵力至关重要。针对防御正面宽、纵深浅的实际,如果兵力展开过多,密度过大,容易增大伤亡。如把兵力配置靠后,由于山高坡陡、道路稀少、机动困难,容易被敌人火力杀伤。因此,采取少摆多屯、及时补充的方法。
第一梯队营、连只展开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兵力,其余屯于阵地内作为预备队,以保证有足够的力量连续抗敌轮番攻击。坚守634高地的四连,编成十七个战斗小组,每次由两个小组坚持阵地内战斗,随损随补,减少了伤亡,守住了阵地。在纵深配置上采取前轻后重布防,由前到后逐步加大兵力部署,只在前沿安危相关的要点屯积一个班左右的兵力。
如115号、138号、169号阵地,与敌接火抗击一、二次后即边打边撤,将其诱至我重兵防守的要点前歼灭之。敌往往刚突破前沿,即被我浅纵深兵力阻于主阵地之前,进退无路。根据敌情判断,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战前种种迹象显示,那拉地区将是敌人的主要攻击方向。我前指遂将主要兵力集中于那拉方向主要高地附近,构筑了预制工事,屯积了机动兵力为预备队,改变了原在三十三个高地平分兵力的状况。
四、适时、果断地实施反冲击是重要手段。反冲击是消灭突入之敌,恢复我防御态势的有效手段。对于威胁较大的突入之敌,不惜代价及时反冲击,以稳定防御。
如12日7时许,当敌突破我102高地第一道堑壕,从侧后威胁662.6高地时,团令六连以两个班的兵力果断实施反冲击,歼灭了突入之敌。对威胁不大,且有较强火力掩护之敌,视情况相机歼灭,以减少我之伤亡。
当占领150、169号警戒阵地之敌与我形成对峙,以猛烈火力拦阻我反冲击时,团鉴于该敌对我威胁不大,乃于几小时后选择黄昏视度不良的有利时机实施反冲击,以较少的伤亡代价歼敌149名,俘敌3名。
在反冲击的兵力使用和路线选择上亦较好,避开敌火力封锁的开阔敌人,兵力一般控制在两个班到一个排,既便于捕捉战机和组织战斗,又减少了战斗伤亡。
五、建立多种通信网络,保障上级命令及时传达是取得防御胜利的有效途径。为了保障这次防御作战取得成功,师组织了十余部电台构成两个无线通信网络,并开通了载波、接力通信。对一些主要防御方向师直接派遣无线电台实行直接对话。与此同时,架设有线,从师指挥部曼棍到各步兵团、各炮兵团、各配属部队。并组织了徒步通信应急分队。形成了无线与有线、徒步通信相结合的多种通信手段,有力地保障了上级命令的及时传达。
六、优良的战斗作风是保证。战斗的胜利,是参战部队指战员同心协力、密切协同、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结果。全体指战员面队数倍进攻之敌,顶着密集炮火,以坚强的毅力和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奋勇作战。一二0团四连大胆放敌靠近,仅用2小时40分打退敌一个营的三次攻击,毙敌204名;
一一九团八连“十五勇士”在面积不到300平方米的142号高地上,与敌一个营激战九个多小时,代理排长李海欣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仍坚持战斗,鼓励大家“坚决守住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极大地激励着战友们勇猛杀敌,取得了毙敌104名的重大战果;炮兵夏文荣在连续十个多小时的战斗中装填药筒314个,当装填第315个时,炮位被越军炮弹击中,他周身负伤17处,牺牲时双手还紧抱着药筒…
七、及时有力的后勤工作是取得胜利的保障。参战师、团后勤部门一切为作战胜利,周密制定保障方案,多次召开保障会议,并组成工作组到阵地检查落实,使阵地弹药、物资都超规定标准储存。
轻武器弹药达到3个基数、82迫、100迫击炮弹5个基数、85加、122榴弹炮2.5个基数,130火箭弹1.5个基数,师团库存弹药0.5个基数;干粮储备5日份,各类罐头2至7日份,主副食品8日份,急救包、液体药材分别按战备量的3倍和10倍储存在生活上,下发了煤油炉、桶、锅、面条、大米、软袋食品、蔬菜等,确保了防御部队每天两餐热食。从而很好地保障了作战需要。
八、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为这次防御作战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前方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为了保证这次防御作战取得胜利,文山州地委组织了八百台车辆昼夜不停地向前线运送炮弹等战备物资,保证了战场的需要。
另外,麻栗坡县委、县政府组织了两千多人的支前民工、民兵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枪林弹雨向阵地上送弹药、送给养,运送伤员,也付出了血的代价,为这次防御作战取得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