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七月中旬的一天早上,8点整。这名越军又像往常一样哼着小调,摇头晃脑来到观察哨。几分钟后这名越军把枪放在观察哨里独自朝我埋伏地点走来。当离我埋伏地点十多米时,敌人可能是发现了我们侦察兵,扭头便向回跑,这时我侦察员用数支微声冲锋枪对准这名越军的下身一阵猛扫,越军中弹倒地,侦察员立即将这名受伤的越军抬回我侦察大队部。这名越军大叫“纳弯”“纳弯”(冤枉,冤枉)。我方翻译人员对其进行突审,了解正面之敌的防守情况。由于越军腹部中弹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身亡。

为更详细了解越方情况,侦察大队继续深入前沿及越后方,进行抓捕。但由于敌人失踪一名巡逻人员,提高了警惕性,加强了岗哨,在阵地前沿埋设了压发雷,在混凝土修建的碉堡群基础上,不断地修复加固,苦心经营,使其更加庞大,坚固配套。构成了由数十个高8-10米,厚达1米多的大型碉堡为骨干的环形火力点,其中还有许多天然溶洞,暗堡,地道,地下室与交通沟,堑壕。沟与堡等工事常采用“×”和“a”字形结构相联,形成了能攻能防的整体工事。

一件意外的事情的出现,给我抓捕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为了完成任务我侦察员们就只好在松毛岭阵地前埋伏,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南疆八月的气候,云雾缭绕,细雨蒙蒙。

凌晨5点多钟侦察员们利用晨雾的掩护,秘密向662.6松毛峰阵地接近。当离阵地还有三十多米的地方,侦察班长在葡匐前进中,枪托碰到了一颗触发雷,一声巨响,侦察班长腹部胸部等多处负伤血流不止。敌人听到响声后,用机枪严密封锁,班长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同志们,你们快撤,不要管我,并把手表交给战友们说,把它交给组织,这是我最后一次党费。

战友们含着眼泪跪在班长的身边说:“”我们拼死也得把你抬下去”。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急忙将侦察班长向下抬,由于流血过多,这名班长在运回途中光荣牺牲。

回到部队后,战友们擦干了他身上的血迹,到麻栗坡民政局找了一口棺材,找了一套崭新的军装,战友们含着眼泪将烈士遗体埋在了麻栗坡的烈士陵园。

三个月以后,侦察员们化装成边民深入敌后,捕伏到一名越军排长,详细了解了越军的整体部署情况。敌122团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是属于越军步兵第344师,由于该团战斗力强,1979年之后隶属313师管辖。在我正面还有敌316a步兵师,356师,清水公丨安丨屯,由越北二军区直接指挥。

越军313师122团组成两个梯队部署防御。第一梯队由一、二营组成,其中三营九、十二、二十、侦察连一部在12号界碑,3号高地和绥都地域;二营在17号,18号高地,968高地地域,一营在100号高地,那拉东侧清水地域防守。

第二梯队由三营主力组成,在南劳、朗屏地域、营部在那顿,团指挥所在欲怩(哥奈)。该师457炮团第10营在朗屏地域、11营在板兴、十二营在朗首:168炮旅4营在满美地区。直接支援122团步兵战斗。敌266团四营和五营在八里河东山31、32、33、34号附34号高地等组织防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四十师是昆明军区的战备值班部队。1979年曾与越军进行过生死较量,有能力完成收复老山的光荣任务。此次收复老山的艰巨任务经昆明军区丨党丨委研究,并上报中央军委批准,由我们14军40师来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

一九八四年的二月十七日,我连召开了动员大会传达了1.7工程纪要精神。

一、严密组织机动,机动前要认真进行思想摸底。营要设立收容队车辆。确定连队留守人员。

二、在部队行进中,指挥连,机要车,电台车,救护车方可超车,每车的距离为三十至五十米,营与营之间的距离为一至二公里,夜间时速为十五至二十公里,白天二十至三十公里,每台车上必须设一名对空侦察员和联络员。

三、各种车辆一律靠右行驶,没有命令不准停车。上下车要有次序,不准单独行动,不准与地方群众交谈。徒步行进做到无光无声,不准抽烟。并实施传达口令,派出调整哨,大小休息要派出警戒。

四、严密搞好伪装,所有车辆,炮车必须装上伪装网。做到十米不见人,百米不见车。要严格烟火管制,各连炊事班做饭时,必须挖散烟避光灶。

五、行进期间禁止使用司号,口哨,不准凉晒衣服,不准带色光物品,防敌空中突袭和炮击。

六、部队进入集结地域后,各连队必须设观察哨,游动哨,加强战地防特工作,严防敌特破坏,注意选择水源,挖好厕所。

七、遵守战场纪律,坚决执行战斗命令,前仆后继,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奋勇杀敌。战斗人员不经批准不能护送伤员离开战斗岗位。

八、战斗中不准丢失武器器材,不准吃敌人剩下的东西。

九、尊重当地群众民族风俗,有功不骄,并做好部队的防事故工作。

根据师首长命令,每个连都拟定了行军的次序、路线,即将踏上惩罚越寇的征程。部队开进已进入倒计时…。

二月十八日下午十九时三十分,部队下达了开进的命令。昔日的操场上停满了数百辆披上伪装网的解放牌军车,一字排开。凌厉的紧急集合号催促指战员们立即登车,刹时汽车引擎发出了轰隆隆的马达声,十九时五十分,师机关、师直属队的指战员们披着晚霞,踏上征程,驰骋疆场,告别了营房。

留守的官兵和随军家属在营区大门含泪送行。如其说是送行,不如说是诀别。沿途的老百姓用惊奇的目光送别子弟兵离开营区。数百辆军车浩浩荡荡长驱直入,直奔边塞。

根据师首长的命令,任何车辆不许打开灯光,防止暴露军事企图,违者军法处置。从宜良县城向南十公里左右,是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峦,道路宛延起伏,一辆辆军车沿着盘旋的公路向着山顶缓慢爬行,公路的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公路上s弯道标志随处可见,驾驶员们都在聚精会神的紧握手中的方向盘,一不留神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这里是事故的多发地段。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我们电台的战友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一条死亡之路。大家沉默不语,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想着各自的心事。覃明勋,来自贵州省遵义市,年龄最小只有17岁,17岁花季的年华,处在青春期阶段,也许他的同龄人正在学校里接受教育,而他却选择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去迎接战争的生死考验。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8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8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