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师直指挥连指导员李建国撰写的回忆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听见所闻,全景的介绍了一九八四年老山收复及防御作战的全过程,现给大家。
1979年3月5日,中国军队撤回之后,便班师回营,并没有“严守边界”与此同时,在中国宣布撤军之日,越南发布全国总动员会,要求男性18岁至45岁,女性18至35岁的所有公民条件具备者,都要参加民兵游击队,民兵自卫队的队伍。越南当局仍不吸取我沉痛打击之教训,自1979年我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之后,大摇大摆地占领了边境线上的大多数骑线点,在我境内侵扰挑衅,制造事端。1981年,我广西、云南边防部队收复了法卡山、扣林山,三年之后派重兵收复了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于是就发生了老山,八里河东山战区五年多来的胶着战。被称为“两山轮战”。
老山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城以南60公里处,船头口岸西南侧,横亘于中越边境12号至13号界桩之间。主峰海拔1422.2米。巍然耸立在盘龙江西岸,其主峰山脚下的船头地区海拔仅为160米。峰谷垂直比高为1262.2米。山势为西高东低,坡度为北陡西缓,平均坡度为40度,接近主峰时坡度为60至70度之间。以主峰为中心,向东北、西北、正南延伸出三条大梁,成鼎足之状。主峰的正北面是60度的悬崖绝壁无法攀登。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山势雄伟,因山上古木密集而得名,山高坡陡,常常云遮雾罩,乔木古老苍劲,树干苔藓铺身,竹草丛生,茂密相接,植物生态各异,春夏秋冬,树木繁茂。
老山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雾大潮湿,气候多变。云雾时聚时散。昼夜温差10至20度,海拔800米以上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800以下多为竹林,灌木和飞机草。竹林间距15至20公分,灌木,杂草高达2米以上。人进其中,抬头不见天,俯首不见地,不经砍伐,无法通行。
老山地区河多沟深路少桥小。整个地区有3条大河,7条小河,一条暗河。1979年之前有猎人踏出小径三条,后因越军威胁,无人行走,小径被茅草覆盖,路迹难辩,老山毒虫肆虐,疾病传播快,自然减员多。其中对人员牲畜威胁最大的是各种毒蛇,旱蚂蟥、小黑蚁、小黄峰。自然条件恶劣。
老山是中越边境12号界桩至14号界桩之间的最高点。占据老山,向北可通视我境内纵深25公里的广大地区的重要军事目标,对我方兵力部署构成严重威胁。向南可俯瞰越南老寨,清水口以南至河江省会30公里地区,向东可封锁我国麻栗坡县至越南河江省的主要通道口岸;向西可监视14号界碑以西至扣林山边境诸要点。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从古至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按照国际惯例,相邻两国边界两侧各15公里以内禁止屯兵和进行军事实习。但越南当局自1979年,在我国边防部队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胜利回师以后,狡猾的越军便趁机抢占了老山主峰及边界线附近中国一侧的有利地形,修筑了大量坑道,堑壕,掩体藏兵洞,设有多道铁丝网,陷井和防步兵壕。
在距阵地400至600米的我方地段,设有警戒雷场。在距阵地50至100米处设有宽正面,大密度的混合雷场。这些雷场又配以各种障碍物形成障碍区;障碍区之间的间隙再配以各种火力控制,形成了防御设置上的大纵深。在越军的防御阵地内,还配备了多种战斗火器,形成直射、曲射、远射、近射、侧射、倒打相互交叉、上层、中层、下层、明暗火力点相互结合的密集火力配备。
其次,越军还对我国境内主要道路,军事目标和可能攻击的线路都准备了炮兵射击诸元。整个老山地区的越军防御就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地堡、坑道、掩蔽部,防步兵绝壁为骨干,以雷场、铁丝网、陷井、竹签,鹿砦为补充的防御体系,成为能打、能藏,易守难攻,能独立作战,又能互相配合的阵地网。并储备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被服能长期坚守坚固的野战防御阵地。老山主峰及附属高地与其东侧的松毛岭阵地即662.6高地,那拉地区,八里河东山的30、32、33、34号高地构成整个老山地区,对我军形成钳击之势。
侵占我老山地区的越军是越北二军区313师。该师组建于抗法战争后期。在越美战争中具有长期同美军作战的经验,是让美国都感到头痛的一支劲旅,颇有战功。
其122团曾被越国防部授予“决胜团”称号,尤其擅长热带丛林作战,装备精良,能攻善守,擅长夜战、近战。实战经验丰富,各级干部训练有素,其军事作风,战斗素养,人文思想与我军极其相似。并配属有越198特工团。
为了加强313师的防御力量,越北二军区又向该师配属了168炮兵旅,386炮兵旅一部,457炮兵团第10、11营,支援该师战斗。形成了双方边境纵深20公里范围内的重型火炮封锁区域。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上,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在这样坚固的防御面前,在敌强大炮火封锁之下,收复老山,全歼老山守敌,无异于虎口拔牙、狮口夺肉。
越313师在1979年未受到我军打击,是一支整建制部队。正是由于越军的狂妄和骄横,自偷占老山起,就对我国境内进行了无数次骚扰挑衅。
从1979年3月,越军共向我国境内开枪690多次,发射各类枪炮弹2800余发,打死打伤我边民300余人,炸毁我境内房屋67栋。由于越军的威胁,麻栗坡县船头农场有4000亩橡胶林不能经营,2000亩良田不能耕种,24个村寨被迫内迁。
越军的累累罪恶行径激起了我南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他们强烈要求我国政府收复老山地区,将越军赶出中国领土。在1981年5月,我14军42师收复扣林山之后,昆明军区立即组建了老山地区侦察大队。时任第14军40师的副师长刘昌友,兼任侦察大队大队长,师侦察科长兼任副大队长,调集师侦察连及师所属各团特务连骨干及无线连二台(台长张振东)组成师侦察大队,于1982年6月奔赴老山战区开始侦察敌情。这支百十余人组成的侦察大队住在老山脚下的天保农场,担负对敌的侦察任务。知已知彼,掌握敌情,百战不殆,方能战胜对方,这次侦察大队的任务主要是对敌人的防御情况,兵力部署、炮兵分布,纵深第二梯队的兵力都要了解清楚。
我侦察大队的官兵们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利用当地村民作掩护,有时化装成边民在老山脚下打猎,有时化装成橡胶工人,接割橡胶,并在偏马设立了前沿观察所对老山及662.6高地的越军阵地进行昼夜观察。为了掌握更准确的情况,必须抓一名越军俘虏。
我侦察大队组织了有120团特务连排长为组长的捕俘小组,埋伏在通往662.6主峰阵地的道路上。六月份的天气,雨水多,蚊虫毒蛇猖獗。他们从早晨4点多钟出发,秘密接近662.6高地前沿,伪装完毕后,悄悄等待时机,8点整,有一名越军挎着冲锋枪摇头晃脑从山脚下向662.6主峰走来。侦察员们屏住呼吸,由于这名越军警惕性很高,几次捕俘都无从下手。只好继续观察。通过近半个月的仔细观察,敌人在662.6高地的山峰上开设了观察哨,可以观察到我纵深达8公里的一切情况。这名越军很有规律,每天8点来观察哨进行嘹望,观察情况,机会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