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团赋予1营的任务已大大超出了左、右翼攻击的2营、3营任务。同时,团赋予1营的作战任务是不符合穿插分队应担负的任务原则(穿插作战应合力向心攻击,目的要单一,忌兼顾多重),严重超出1营的战斗极限,增加了1营完成任务的难度,直接导致3连与1连未能形成合力,达到向心攻击1072高地之目的。后亦经军事科学院认定,此次1营穿插作战任务期望当日完成,则是“一次无法完成的任务”。
④团指对1营报告的战事情况不重视,未及时有效使用团预备队,导致1营战斗未得到有效增援。
当28日营指得知:7时40分、9时52分,2连两次遭敌炮击,正、副连长阵亡,指导员重伤,全连伤亡50多人;10时30分许,3连误攻54号、57号高地为77号、48高地;1连在攻占1072、76号高地伤亡过大等实际情况后;营向团指报告时,团非但不重视,反指责营,后当营再次请求团预备队增援时,团却令营收拢人员继续攻占1072高地,致未及时使用团预备队支援1营战斗。
至14时30分,团令担任团预备队的120团6连从80号、78号高地进入;16时30分,团令120团4连从46号、48号高地进入;先后从两个方向投入战斗,支援1连攻占1072高地。但团指对其指挥关系交待不清,联络方法(电台频率和呼号等)不明;加之未派其指挥员一并参与1营营指指挥,造成对其指挥、联络不畅,导致120团4连因指挥关系不清,不服从指挥。当120团6连在1营刘营长的带领下前往支援1连时,途中多次遭敌炮火袭击,部队前进受阻,掉队严重。
黄昏时分,刘营长只好带着收拢2连9名战士先行支援1连,至76号高地又遭敌炮火拦阻覆盖,9名战士全部牺牲,刘营长被掀下山崖晕迷至29日凌晨。至此,1连在当日未得到及时有效支援,致已攻占的1072高地因无力坚守,一度被弃,余部撤至76号高地防守待援(21时10分,按上级命令停止进攻,部队就地转入防御。此时,120团4连进入48号高地北侧,6连两个排进至76号高地东南侧)。1072高地在当夜由我团、营炮火保障其安全,敌未重占,阵地未失守。
⑤营连指战员缺少山岳丛林地及浓雾情况下,把控攻击方向的作战经验。
当3连进入占领冲击出发位置时,营指虽指示其把控攻击方向,防止误攻目标,但未提出须使用指北针校准目标方向的要求,致该连迷向、误攻友邻3营任务高地,延误了本营、本连任务的提前完成。
⑥受老山地区地形、植被和气侯等因素制约影响,阻碍了一营有效穿插攻击。
老山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地形、植被和气候极为复杂,我部(分)队在接敌、展开和攻击时遇浓雾,观察视线严重受阻,由此给部(分)队的穿插攻击直接带来了机动与展开、联络与协同(排与班无通讯工具靠手势、口令)、组织与指挥、观察与射击等造成诸多困难。
(五)启迪与反思
1营穿插作战“行动受挫”,造成不应有的伤亡,影响了部队荣誉。这个教训极为深刻。值得我们乃至当年参战部队及指挥员深思和反思。更应该从穿插目标的确定、穿插路线的选择、穿插行动的组织、战中炮火运用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深刻总结这场战斗的惨痛教训,从更深层次、更高角度去寻求答案。
【1营实战穿插红色(1、2连)、黄色(3连)路线卫星地图】
①战前情况预想不充分。
兵者,死生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兵凶战危。作出一套方案,要权衡利弊,多方预想,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考虑到。
一是有没有必要非要穿插?在两条穿插路线都面临不利的情况下,部队可以逐步拔点,稳打稳扎。
二是穿插路线选择是否正确?两条穿插路线各有利弊。在第一条穿插路线面临各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能否考虑第二条路线,想法设法解决雷场的问题。或者第三条路线。
三是战前是否实地勘察?亚热带山地丛林作战,部队必须具备丰富的丛林战术素养,熟悉战场环境。地图上的距离跟实际行走距离有较大的出入。山路的崎岖、方向的测定、敌人火力拦截、雷场的阻碍,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在未经侦察分队实地勘察的前提下,冒然单凭想象就制定作战方案、选定穿插路线是否有些主观之弊?
②缺乏逆向思维定律。
越军经历几十年的战争,通过了抗法、抗美战争的洗礼,具备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具备较高的战术素养,其军官大多经过中国军校的培训。一场山地攻防战,越军前沿部队不知准备了多少年,战前经过多少次情况预想和战术推演。在我可能穿插的路线上,越军早就考虑到这种可能性。炮兵的射击诸元都标定好了。如我为越军指挥员,会做何防御部署?我方如何应对?在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情况下,寻找新的作战手段和方式。
③军事民主与作为下级的不可选择性。
历史总是带有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部队指挥员作战指挥水平与方式方法还停留在老旧的层次上。山地攻防战术手段单一,仅仅是主攻助攻、穿插迂回、步炮协同等几个简单的方式上。6年以后的海湾战争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场战争震惊了军内的一批人,让我军对新的作战手段的形态样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批人认识到:原来战争可以这样打。至此,军内开始了作战理念上改革。此战前演练和模拟中既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就应该敢于接受事实,综合多方意见。这不是违背上级意愿,这关系到500多人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战斗目的的能否达成。哪怕是违背了首长的既定意图,跟取得战斗胜利,减少战斗伤亡来比,都是值得的。从这一点来看,师、团班子在当时还是缺少一定的原则性。单纯地服从,不如发扬一点军事民主。
④不能拿到台面上说的因素。
军事服务于政治,战略服从于政略。穿插战斗打的不顺,必然要总结经验教训,必然要有人承担责任。穿插受挫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责任不可能让更高一级的首长来承担。团的主官也不可能承担,因为2营、3营打得不错。整体是不错的,局部的受挫代表不了全局。当然,还涉及到更高一级的态度。战斗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是否有其他个人恩怨?或者其他原因?都已经不重要,也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这有待思量。
【当年立足1072高地,右前方无植被山头为越军968高地】
战后,一批指挥员受到过激的处理,各级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倾听到了基层的声音。更高层级的首长从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出发,考虑了部分基层的申诉,觉得矫枉过正,重新进行了组织处理。这些纠正虽然迟了些,但也是对我们的幸存官兵有了一个交代。
综上所述,1营穿插作战应是“行动受挫”而非“基本未完成当日任务(失利)”!究其根本原因是上级决策失误。此战事实证明,28日,1营基本完成了当日穿插作战任务(29日,1营完成全部穿插作战任务)!
“基本未完成当日任务”的结论是人为认定,且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注:代号“一七工程”老山拔点作战行动命令中,并无当日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定。
最后,强调说明:实战是不会像演习那样一厢情愿地按时间、地点和计划去实现作战目的。这正是演习与实战之根本区别!
愿为国捐躯的烈士英灵安息!
愿我们的后代永远铭记为国捐躯的英烈!
愿昔日为国流血的幸存勇士不再流泪!
愿我们这个时代能真正善待幸存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