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从后勤保障上看,两山战区,特别是老山战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对作战行动影响极大,后勤保障非常困难。老山主峰海拔为1422.2米,与其山脚下的盘龙江谷地比高相差近1300米,整片地区山陡谷深,平均坡度为40度左右,不少地段坡度达60-70度。在这个地形下,步兵只能沿边境一线的山地制高点配置,远离后方补给基地。而一线阵地山高林密,道路稀少,不能通车,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骡马运输。当时军队饲养的骡马多是高大畜种,不适应山地勤务,部队只得大量雇佣战区当地的骡马担负运输任务。许多地段甚至连骡马也不能通行,前送后运全靠人力,对军工、民工的需求和依赖非常大。

为了确保一线部队的每天两餐热食,炊事人员早早就要做好饭,上下山十多里往来运送,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如此,到了战事紧张和天气恶劣的时候,还是保障不了一线部队的吃饭需要。后来上级不得不向一线阵地配发了煤油炉、桶、锅、面条、大米、软袋食品、蔬菜等器材和食品,让官兵们在有条件的时候自己开伙。阵地上的吃水也很困难,每天都要由官兵下山背取,常常要到十几里外去背水,再背回到山上。如八里河东山主峰海拔为1175.4米,驻守官兵单程背水一趟要走上9公里,还要再爬1045级台阶到山顶,吃水极为艰难。

后来,这个高地就被誉为是“八十年代上甘岭”。当时据一线连队统计,分队供水最好时为每人每天1斤,有时要3个人才能分到1斤水。这点宝贵的水要用到关键的地方,像什么洗脸、漱口之类的就都免了,除了保证最低限度地饮用外,有时几个人会将水合到一起下顿面条改善伙食。这还是在战事不紧张的时候,一旦打起来了,连这点水都供不上。实在不行了,就只能靠接雨水维持。有时一连多日不下雨,好容易下雨接到点雨水,官兵们舍不得用,最后都臭了。因为长时间缺乏饮水,很多官兵小便稀少,大便通常要一周才解一次。这种环境下,不少人得了尿道结石,痛得钻心刺骨。

战区白天气温常常高达35-40度,猫耳洞里更是热得像蒸笼。时间长了,阵地上的官兵们就把衣服都脱了,很多人一丝不挂,只有连、排长穿条短裤象征指挥位置。因为阵地上过于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对面阵地的越军也同样如此。后来就出现了阵地奇观,一旦天气晴好时,双方士兵就像有约定一样解除了敌对状态,纷纷光着身子钻出掩体躺在阵地上“晒蛋”,直到晒好后回到工事内,才再次准备开打。到了轮战后期,中国军队配发了“1号霜”和微型浴包,才基本治愈了烂裆病。有一次40师师长刘昌友上松毛岭一线阵地检查,看到战士们因缺水而嘴唇干裂,赤裸的身体上没有一丝汗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再去消耗他们仅有的一点水,硬是渴着视察完了阵地。回到师部后,他一口气喝了三大茶缸子的水,可还是觉得渴。

据调查,在轮战初期,一线部队因为战事紧张、潮湿闷热、食欲不振而导致体力消耗极大。约有30%的人员患有疲劳综合症,50%的人员患有脚气和皮肤湿疹。到了轮战中后期,因为长年在环境恶劣的阵地上对峙,腰疼、腹泻、烂裆、皮肤病、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各种患病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为此后勤做出了很大努力,积极进行防治和输送营养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战区内的军工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还要身背、手抬、肩扛着100多斤重的伤员,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7、8个人才能抬下1个伤员来。

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山骆驼”。

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给养需要,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使尽浑身解数,制定统筹计划,严密组织运输保障,采取多种保障形式,各级后勤保障人员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团结战斗,克服困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全战区的整体有序的保障体系。仅在14军老山地区坚守防御作战阶段,后勤部门就向前线运送弹药6138吨、油料1230吨、主副食7367吨、燃料5028吨、马草料716吨、营房物资701吨、被装55吨、药材40吨、日用百货847吨,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需要。从典型的7.12大战中看,中国军队弹药、食物及其他物资储备充足,越战越勇,敞开了打;而越军虽精心准备了2个月,但打了一天就已粮弹两缺,前线部队主食不足,甚至发生了截夺弹药车的事情,攻势无法持续下去。由此可见,中越两军的差距,说到底还是一个综合国力的差距。

在两山作战中,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思想指导下,周密制定物资技术的保障方案,动用各种手段及时有力地予以实施,使各阵地的弹药、物资都超规定标准储存,加上所有后勤保障人员的艰苦努力,基本做到了部队打到哪里,后勤工作就保障到哪里,前线部队枪炮不缺弹,人马不缺粮,车辆不缺油,伤员及时救,从而为持久作战、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直至赢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75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75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