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山作战中,中国军队炮兵主要执行支援步兵进攻拔点、抗敌反击和实施炮火反击的作战任务。在老山拔点作战时,14军就集中了3个地炮团和1个高炮团,有82毫米以上各种火炮409门、高炮93门,分区划片,对老山之敌予以了毁灭性打击,有力支援了步兵的进攻拔点行动。在防御作战期间,14军所辖炮兵增加到了8个地炮团和1个高炮团。著名的7.12大战中,14军师属以上炮兵对越军的292个目标进行了317次射击,消耗炮弹12406发,据不完全统计共毙敌923人,毁伤敌火炮20余门、高射机枪9挺,摧毁敌观察所9个、火力点33个。而团营属炮兵则近距离覆盖前沿冲击之敌,消耗炮弹13876发,杀伤越军达千人以上。
在这场14个小时的防御战中,炮兵以及时、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取得了最后的战斗胜利,印证了“炮兵是战争之神”的至理名言。仅14军部队在老山进攻拔点和坚守防御作战中,就消耗了各种炮弹159252发,支援步兵攻克了68个高地,毙伤越军副团长以下7200余人,取得了重大战果。在后来的轮战中,各军区部队结合战场情况,灵活运用炮兵压制当面越军,也打得有声有色。
一般来说,在炮火压制作战中,对能观察到的敌炮兵,要集中优势火力予以压制;对不能观察而又对己方步兵有较大威胁的敌炮兵,则根据特征和其他因素综合分析判断,加大目标幅员和弹药消耗量,予以压制或歼灭。在具体打法上,一般对有4门火炮以上的敌炮阵地,使用1个炮兵营集中压制;对有1-2门火炮的敌炮阵地,使用1个炮兵连压制;对敌坑道内的炮兵和观察所,进行炮兵连、排直瞄或放列观察射击;对敌游动火炮以值班火炮进行监视,一旦发现,立即予以压制或歼灭。对于进攻和运动之敌,建立炮兵多点、多线的拦阻射击。许多单位还指定值班火炮和游动火炮,对敌实施监视射击,以袭扰和疲惫敌人,掩护己方部队休息和调整。在无空情顾虑的情况下,高炮部队也以平射火力担任对敌地面目标的射击任务,亦有力支援了步兵作战。
第1军轮战期间,部队在积极防御的同时,还组织炮兵对越军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打击,其战法变化多端。如以小制小,团、营属火炮采取固定与游动、间瞄与直瞄、单弹与集火射击相结合的方法,对越军配置分散、射击位置变化快、火力准的小型火炮予以沉重打击,使其发挥不了作用;以大压中,充分发挥中国军队大口径火炮数量多、炮弹充足的优势,集中压制寻歼越军中程火炮;前沿阵地“拔钉”,针对越军配置在阵地前沿、对中国军队一线步兵威胁最大的直瞄火炮“钉子”,将部分85加农炮直接推到前沿阵地,以直对直,展开对攻。
同时,用间瞄火炮实施校正射击,边打边修正,直至彻底将敌炮击毁为止;纵深“抓鸡”,即对越军纵深重要目标,在进行反复观察校对、综合分析比较后,采取“老鹰抓小鸡”办法,集中炮火予以歼灭性打击。整个轮战期间,第1军所属炮兵共击毁击伤敌火炮128门、军车65辆,战果丰硕。配属第1军作战的南京军区炮兵第9师16团司令部侦察股股长徐小丹,带领前沿观察所人员执行侦察任务100多次,克服山地丛林环境的艰难困苦,机智果敢,充分运用炮兵知识辨别敌炮兵阵地,先后捕捉了70多个重要目标,为后方炮兵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情报。战后,徐小丹被中央军委授予了“炮兵侦察英雄”荣誉称号。27集团军在轮战期间集中组织了8次炮击作战,共发射各种炮弹41343发,歼敌1050人,摧毁敌火炮70余门、军车11辆、屯兵洞22个、指挥(观察)所36个、各种工事447个,引爆弹药库(所)45个,沉重打击了当面之敌。
在两山作战中,越军装备的苏制bm-21火箭炮和苏制m46型130加农炮威力大、射程远,常常对中国境内纵深地区的目标实施炮击,并封锁中国军队的后方运输线。1984年5月14日上午,14军40师炮兵团4连在麻栗坡干田向八里河东山之敌进行火力准备时,遭到越军远程炮火压制,被打得很被动,却一直抓不到越军的炮阵地目标。为了报复越军,当日傍晚,师炮兵指挥所指令炮兵第4师第5团的130加农炮营,以越南河宣省省会河江市区的一面旗帜为目标,打了6发炮弹,并发射宣传弹以示警告。
当时正值下班时间,炮弹落到了下班的人群中。不久,越南的电台就广播了中国军队炮击打死打伤其妇女儿童的新闻,据说这事后来还闹到了联合国。5月22日,炮兵第4师第5团的130加农炮营再次炮击了河江市的越南军政机关,二军区前指遭到炮击,不得不后撤躲避。这两次炮击距离在20公里左右,是两山作战期间中国炮兵打得最远的战例。
两山战场地域狭窄,道路较少,地形复杂,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因此,两山作战期间中国军队只使用了少量装甲兵支援步兵作战。当时动用的是14军坦克团(1985年编为14集团军坦克旅),其前身为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之一部,参加过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有实战经验。14军坦克团(旅)以连为单位先后配属给轮战的6个合成军,全团(旅)9个连全部参加了两山作战,共参战1152人次,成为抗美援朝战争后参战最多的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因为战场环境所限,在使用坦克时着重发挥其机动性好、直瞄射击、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的特点,作为移动火力直接支援步兵压制敌火力点和炮兵。
1984年7月28日,14军坦克团1连奉命支援40师118团2连出击那拉地区的156高地。该高地紧邻盘龙江,其北侧就是汉杨地区的423、395高地,有越军的机炮阵地,被其火力所俯瞰。这次战斗前,坦克1连提前隐蔽前出,秘密占领了预先构筑的阵地待机。当战斗打响后,突然以火力压制汉杨方向已暴露的越军机炮阵地,全连8辆坦克两两一组轮番出击,打得机智灵活,先后摧毁越军火力点8个、无坐力炮1门,并打掉了八里河东山上的1个越军观察所,支援步兵顺利完成了出击作战。在老山战场的2年多轮战中,14军坦克团(旅)共摧毁越军炮兵阵地2个、观察所3个、高射机枪阵地和火力点23个,压制敌炮兵阵地、高射机枪阵地23个,堪称功不可没。
在两山作战中,越军非常善于设障布雷,而中国军队工兵也与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智斗勇。工兵主要担负的任务是:在战前协助步兵构筑阵地,秘密排障开辟通路;战斗中随步兵前进破障开路,打敌工事。因为两山战场的阵地战特殊环境,工兵担负了大量的施工筑垒任务。除利用地形和洞穴构筑工事外,还要根据战场特点自制工事。如著名的猫耳洞,就大量使用了波纹钢和矩形钢组合搭建,上面厚施被复层,能防炮、抗震和防雨水,小的洞可住1、2人,大的洞可住几人至十几人。猫耳洞内狭小、潮湿、闷热、不通风,人在里面站不起,躺不开,不好坐,不好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在老山前线官兵中流传有一句著名的话:“在猫耳洞中一年,把一辈子的苦吃完了。”
在1980年代,老山战场的猫耳洞曾闻名全国,成为了新时期英雄主义的象征。在战前和战中实施破障开路是最危险的任务,工兵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随时死亡的危险。在两山战场上曾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排雷英雄,一位是11军31师92团特务连工兵排8班副班长杨再林,在师主力攻击者阴山之敌前,与战友秘密前出作业,先后在1047高地北南两侧排除地雷162枚,开辟了一条150多米长的通路,使得步兵在攻击发起后仅用了30分钟即攻占了39号高地,切断了者阴山守敌的西侧退路,为达成战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