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战场嗅觉灵敏,主攻方向正确。在两山诸要点失守之后,越军放弃了在者阴山方向的反击,集中力量准备夺回老山。根据老山战场的地形和双方态势,越军没有平均撒网,而是将攻击重点指向了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企图首先将两处夺取,然后逐点攻占老山诸高地,回头再控制八里河东山。在662.6高地和那拉地区,中国军队的防御阵地纵深很浅,屏障不足,直接与越军前沿阵地紧贴,多面受敌,易攻难守。越军选择的这一主攻方向是正确的,抓住了中国军队的软肋。可惜越军整体军力不济,多兵种作战协同能力差,发起进攻后往往虎头蛇尾,功亏一篑。
(4).战法多端,花样百出。在确定了主攻方向后,越军精心谋划了各攻击流程。实战中,越军首先以特工和侦察分队为主力,在战前就预先秘密贴近中国军队阵地,实施侦察,占领要点,构筑工事。当进攻发起后,特工由此出发向中国军队阵地抵近偷袭,希图得手。如偷袭未成,则呼唤后方炮火急袭中国军队阵地,尔后步兵发起强攻。在全线打响后,越军采取以主要突击与多方向进攻相结合、正面牵制与侧后穿插迂回攻击相结合,以及逐点攻击、逐段巩固、逐次“添油”与多波次连续攻击相结合的战法,力求在局部一击得手,速战速决;在全局则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当“mb-84”
战役反攻计划失败后,越军又转而采取“堑壕延伸式”战术,大搞土工掘进,对中国军队前沿阵地分割围逼,企图逐点占领。
而“堑壕延伸式”战术也未奏效时,越军即转入“m-1”计划重点反攻,打算先夺取那拉方向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改善局部防御态势。“m-1”计划失败后,越军很快又实施了“m-2”计划,再试一把局部重点反攻。与此同时,越军在全线对中国军队防线持续实施了小股兵力的偷袭和袭扰,以及特工的渗透破坏,并坚持封锁中国军队的后方运输线,企图动摇中国军队的防御基础。虽然这些进攻战术最后都被中国军队挫败,但不得不说越军已经尽了全力,在战场上是好样的。
(5).炮兵支援有力,运用灵活。越军炮兵在火力支援步兵进攻上,注重集中射击与妨碍射击相结合、压制前沿与打击纵深相结合、随伴火炮支援步兵冲击与拦阻敌方后续梯队相结合,既压制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拦截打击敌方后续梯队,又疲惫敌方精神,消耗敌方体力,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很大威胁。中国军队在两山战场上比较大的几次失利,如1984年的12.24战斗、1985年的6.11战斗,都是因为没有能够压制越军炮兵火力才无奈饮恨的。可以说,没有炮兵的有力支援,越军根本无法与中国军队连续打上5年。
(6).指挥水平差,协同不力。越军在老山战场先后发起过多次大规模攻势,不可谓用力不猛,气势不盛。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越军的高级指挥员缺少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和经验,也不擅长各兵种间的协同作战;基层指挥员较为擅长小规模的独立作战,也不擅长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
结果就是在多次攻势中出现了协同不力的问题,各部队你打我不打,形不成拳头,往往错失战机,致使攻势越来越弱,最后无法持续。典型的就是1984年的老山7.12大战,越军唯一一次使用了加强师规模兵力发起反攻。但因指挥失误,协同不力,四个方向上的8路营级规模进攻未能同时发起,各方向战斗打响时间相差1个半小时以上,最后变成了各方向的分散独立战斗,结果被中国军队各个击破,蓄谋已久的攻势一败涂地。
综观越军在两山作战中的战术运用,已竭尽了其40年的作战经验积累,确是拼了全力。与1979年中越之战中越军主要参战的是地方部队、公丨安丨、民军不同,两山之战中越军参战的多是精锐主力部队,且轮番上阵,反复与中国军队过招。在双方作战模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结果中国军队攻就攻得下,守就守得住,而越军的反攻一再失败,前沿多处阵地屡屡被中国军队拔除后又放弃,只是限于国际形势等政治因素,才勉强守住了清水两翼地域,最后输得没有话说。
1979年之战后越军还颇不服气,所以才有那么大劲头在中越边境继续骚扰挑衅。而两山之战后越军被打得没有了脾气,再也不提当年之勇。中越陆地边境能迎来日后的和平局面,是打出来的和平。无数军人的流血牺牲,成为了和平的奠基礼。
再说我国军队。
两山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1981年法卡山、扣林山拔点作战之后,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条件下组织的又一次大规模进攻拔点和坚守防御作战。为配合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斗争,各军区部队轮番上阵,作战时间长达5年多,成为了建国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边境战争。通过这次作战,参战部队再次经受了严峻考验,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军队建设要围绕实战要求来进行的认识,使部队的作战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此后的20多年间,中国军队再未经受过实战检验,尽管部队的装备、编制、训练、保障等方面都已突飞猛进,但战斗力到底如何仍然成为了疑问。由此重新回顾当年的两山作战,再次认识那场亚热带山岳丛林地条件下的攻防作战,细思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对于不忘历史,还是警思今日,都是不无裨益的。
两山作战基本是一场只有陆军参与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的阵地攻防作战,而中国陆军的作战模式自解放战争之后的40多年间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对于两山作战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仍然要立足于传统的解放军陆军作战样式来进行。
从战役计划上看,发起两山作战的初衷,是为了惩罚越军在中越边境的持续挑衅,拔除其在两山地区的侵略据点,支援柬埔寨和泰国的抗越形势,为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服务。据此,在受领了中央军委和总部赋予的作战任务后,昆明军区沿用人民解放军传统的“牛刀杀鸡”作战原则相应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心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老山方向,重拳出击,全歼老山、662.6高地地区的防守越军,同时扩大攻占老山前哨重地1072高地和那拉地区的越军阵地,解除越军对老山、662.6高地主阵地的威胁,尔后转入防御。在此期间,相机扩大攻占八里河东山地区的越军阵地,彻底改善船头地区的防御态势。在主攻老山的同时,以一部兵力拔除者阴山地区的越军据点,收复被越军侵占的中国领土。
为此,针对越军部署在老山地区的1个步兵团加强炮兵一部和八里河东山地区的1个加强连兵力,昆明军区使用了14军40师配属41师1个步兵团、1个边防团,以及大量技术兵种,对当面越军形成了5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和4倍以上的炮火优势。对于据守者阴山地区的约1个团越南地方军,昆明军区使用了11军31师2个步兵团,并配属炮兵、装甲兵一部,也对当面越军形成了2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和5倍以上的炮火优势。
正是因为在两山地区集中了优势兵力火力,并发挥了解放军传统的穿插分割、先围后歼、向心攻击战术,从而比较顺利地攻占了老山、者阴山诸要点,完成了拔点作战任务。美中不足的是,在制订围歼老山地区越军的计划时,14军主要领导将40师原定118团1营的穿插路线从山脚提高到了山坡上,致使该营穿插距离延长,要从原始森林里开路通行,遇到了很大困难,实战中没有按时插到指定位置,且遭到了越军事先标定的远程重炮火力袭击,伤亡较大,未能完成预定的当天攻占所有目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