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1984年7月,我师(注:指11军32师,作者任师长)准备接替老山防务时,7月18日、7月20日,我带各团团长和师机关部分同志分别到老山和那拉口子662.6高地勘察了地形。

7月21日,师和各部门领导研究老山防御作战方案。会上,杨子谦参谋长讲了到40师见学情况,我除了简单讲了勘察地形情况外,重点讲了敌情。

32师师长刘玉尊(右)与王德武副师长(中)、参谋长杨子谦在研究作战

为了节省时间,根据敌情、地形和上级的作战意图,我先对师老山防御作战的部署和各部队的任务区分讲了个人的意见:

一、步兵96团加强师炮团,在154号、142号、116号、140号、662.6号高地组织防御,担负师主要防御方向的作战任务;

二、步兵94团加强炮兵16团、33师榴炮营,在17号、42号、75号、81号、1072号高地组织防御,负责师次要防御方向的作战任务;

三、步兵95团为师预备队,在南温河地域待命,随时准备支援一线团作战;

四、师炮兵群由炮兵第5团组成。

我的建议得到大家赞同。我对杨参谋长说:“按照会上对各团任务的区分,对师直各分队也要明确任务,建好各预备队,要细化,写好各种作战文书,敌我态势图要标好,为开好师的作战会议做好准备。”

因为时间紧迫,师司令部要完成我交给他们的任务,必须分秒必争。从书写作战命令到步炮协同计划,然后还要一一标在图上,给他们的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杨参谋长带领司令部各科,奋战到22日5点多,终于完成了任务,我审阅后感到非常满意,他们为老山防御作战建了头功。

刘玉尊师长(右)和师参谋长刘子谦(左)在研究敌情,后为师作训科长陈代明

7月22日上午8点半,我步入会议室,看到各团参加作战会议的同志,都站在我师醒目的防御决心图前看,面部表情似乎有些紧张。大战在即,我的心情也不是那么平静。

会议开始,首先由我代表师丨党丨委,宣读了师老山防御作战的决心。然后我讲:

当前敌情很严峻,我们当面之敌是越军313师,配备有炮兵18旅和2个特工营、1个工兵营,在黄罗、清水、南达地域组织防御。越军企图重夺老山,从其国内调其精锐316a师、356师赶往清水地域,可以说是大战在即。

我师接防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熟悉敌情的同时,抓紧抢修、加固工事,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我们一定要争分夺秒,昼夜奋战,不怕疲劳,抢在敌人进攻前,把工事抢修加固好,为打好我师接防后的第一仗奠定基础。

遵照昆明军区命令,我师要在1984年8月1日凌晨前,完成与40师在老山防御阵地的交接任务。为了保证交接任务的安全、隐蔽,接防任务全部安排在夜间进行。

这样做难度较大,为此,师司令部拟定了交接班的详细计划,按“先一线营连、后二线营连,先步兵、后炮兵”的顺序对**接。为了交接阵地更加稳妥,我师派出作战骨干,提前进入每个防御阵地,熟悉阵地,了解情况并按时在指定地点,引导接防部队进入阵地。

7月27日夜,由王德武副师长、副参谋长高凤鸣率一线团的副团长及师、团机关部分人员进入40师师、团两级指挥所“见学”。

7月28日夜,一线营、连、排、班,进入“对口”接防阵地,师炮团一个榴炮营进入阵地。

7月30日,师一线团队进入阵地,师机关和师直分队40师指挥所—曼棍洞。

车队经过麻栗坡县城后,均关闭大灯向前行驶,山很陡,弯多且急,行驶非常缓慢。到了“三转弯”前,我们下了车,因为这里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坡更陡,弯更急,汽车闭灯行驶很不安全,只能徒步行进。

夜很静,只听到沙沙的脚步声,因为一路均是下坡,行进速度比较快,不到1个小时就看到了路两侧的炮兵阵地,沿着公路配置,形成了一字长蛇阵。这样配置师炮兵群,我在军事学院没学到,这就叫“有什么地形打什么仗”,因为事前炮兵部队知道接防部队到来,也没问口令,我们就静悄悄地从阵地旁经过。

1个多小时后,我们经过盘龙江上的小铁桥,穿过一片橡胶林,就听到不远处发电机的轰鸣声。我们师的王副师长、高凤鸣副参谋长把我们带进了曼棍洞师指挥所。

洞口很小,只能容一个人进出。洞口两边有警卫战士荷枪站岗。进了洞,看到了洞里灯火通明,40师师长刘昌友、参谋长王继堂,把我们接到洞里的“作战室”。

王继堂参谋长简要介绍了情况后,刘昌友师长就说:“今晚你们刚刚进洞,先休息,明日再详谈。”

进了指挥所,心里很兴奋,躺在床上睡不着,何况不停的电话铃声在“伴奏”,人们手握话筒高声地讲着话,我一点睡意都没有,独自一人观赏这曼棍洞。

这个洞很大,足有20多米高,各种奇特的钟乳石悬挂在洞上。下面有很多奇特的石笋,非常壮观。可惜这地方遭到战火破坏,要不然简单地装饰一下,就可以成为旅游景点。

洞里大致分为三个平台,一进洞口的左边是师政治部,顺小路下去是个大平台,那是师司令部和师后勤部。由师司令部沿阶梯向下走,那是司、政、后三个部门的炊事班。炊事班的下边就是洞中的一条河,河水从洞中穿过,流入盘龙江,然后再流入越南境内的清水河。

洞里非常阴暗潮湿,从洞顶上不停地往下滴水,如下小雨,可以用一句俗话来形容,“外边大下,洞里小下;外边不下,洞里还下”。师指挥所的人员天天就战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32师师长刘玉尊(中)在曼棍洞指挥所

在师炮兵科的对面,是用木板架起的一溜通铺,上边用塑料布遮着从洞顶掉下来的水珠,这就成了“战地招待所”。

此时此刻,我们成了现代的“山顶洞人”。洞里的电话铃声不断,使我彻夜难眠,躺在床上闭着眼,数着从洞顶掉在塑料布上的水珠的啪啪响声,一、二、三…

因为洞中湿度太大,早晨起床后,我一摸被子,全都湿漉漉的。用完早餐,首先参加了40师每天例行的作战交班会,由值班参谋汇报头天晚上各团上报的各种情况和接到的上级指示,然后师长对当日工作重点提出要求。

1984年7月,40师曼棍洞指挥所“主厅”,石洞内搭了许多棚屋,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室

交班会结束后,王继堂参谋长详细给我们介绍情况,主要是当面敌情和40师在老山地区的防御部署,然后介绍了40师是如何搞好战场管理和需要关注的事项,最后看了40师指挥所在洞中的布局。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洞中还有总参搞技侦(利用监听技术获取敌人情报)的两位同志。巧得很,其中一个姓马的还是秦皇岛人(1984年前归唐山管辖),在战场上见到老乡,真的格外亲热。我们在作战室唠了一会嗑,我就转到洞外。

一出洞口,大阳照得眼都不敢睁开,就在洞口适应了一会儿才向下走。这里是天保农场的一个割胶点,在路的左边有几间车棚,放有两台发电车,一台正在工作,供指挥所照明和师医院、野战医疗所用。右边有不少房屋,全是空房,没人居住。为了躲避战火,天保农场的几千名割胶工全部疏散到了后方,故不见到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这里只有荷枪实弹的兵哥哥,坚守在这个大庄园里,随时准备消灭来犯之敌,我们现在就成了这个庄园的主人。

漫山遍野的橡胶林,棵棵都残肢断臂,胶林里没有看到一只小鸟,也不知道它们飞到哪里去躲避战火了。

沿小路向前行,前面是一条河,此河就是从师指挥所的洞中流出来的。过了小桥。在40师同志引导下,走到河的右岸,伸手去触摸河中的水,感到热乎乎的,水温怕有40来度。这就是兵哥哥口中的“南疆第一泉”,是洗热水澡的唯一去处。

河的对岸,就是师医院和野战医疗所,医生护士正忙碌着抢救伤员,经过止血包扎处理后,均转到后方的野战医院,伤病情重者,就转到昆明军区总医院。

作者在曼棍洞旁的野战医院前留影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7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7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