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松毛岭大战主角张又侠

1984年7月,我从“松毛岭”大战战场下来后,就开始紧急筹划32师部队接防老山防务事宜。在返回向11军首长简要汇报去40师见学和去八里河东山勘察情况的同时,张宇洁参谋带周永生去军区前指图库取回老山战场和马关地区军用地图,为部队集结使用作准备。11时,我们告别首长,直奔马关去圈定部队集结地域。

下午我们到马关县“支前办”,他们已得到通知作了准备,说将全力保障部队集结,双方很快在图上基本确定了集结区域。又到城郊粮食仓库区及附近学校,见这片区域地处山坡还近靠通往麻栗坡方向的公路,水、电路均通,适宜师机关和直属队集结,便先定下师机关入住范围与师指挥所开设区域,余下居民区及学校留给各直属分队。

次日,又同支前办人员到附近村镇居民区逐一踏勘,在均可通车前提下将各步兵团和炮团集结地域分别定了下来。最远集结地域距县城都不超20公里。其中有两个集结地域饮用水不足,已商请支前办协调县消防队负责拉水保障。部队到达后的主副食供应等,支前办都有安排和定点专门保障。圈定各集结地域时随我“战场见学”的各位团参谋长也就地留下,继续作部队到达前的准备。

下午,在马林边境侦察作战的侦察队来马关归建,随即将团侦察排直接安排送往各所属团集结地归建,也正好协助各位团参谋长展开了部队集结的前期工作。这是首先到达集结地域的“建制分队”,侦察连和包括陈才贵、赵晓才、周文举等的回归充实了我身边人手,同时95团侦察参谋王伟平留下,后任侦察科参谋。

16日16时前后,师及各团先遣分队人员陆续到达各集结地域。随即,在通信参谋李洪保带领下以最快速度构建师对上和对各团集结地的有线通讯线路。

据了解参与运送部队的地方驾驶员中有相当数量是退伍老兵,他们起到了运输车队中的骨干作用!地方驾驶员与官兵们之间经五六昼夜长途运输,在交往接触和相互照顾关心中建立了深厚情谊,有的相互交友、互留家庭地址,甚至托付后事!直到战后多年仍有往来传为佳话!谱写出军民团结、鱼水情深和同仇敌忾、精忠报国的时代新篇章。到马关后有驾驶员请求要留下随部队参战,有的坚持要将火炮牵引送入阵地等,十分感人!由此可见:当年我师执行作战任务之紧急!地方支前动员能力之高效!实在让人感慨!

7月17日,马秉臣军长和曲明耀政委来马关看望部队时明确:军区已经决定32师接替40师老山作战任务。要求尽快做好“换防”准备,25日凌晨开始接防,要在8月1日凌晨前接防完毕。军也奉命于今日内在落水洞开设指挥所,率31和32师接替14军,指挥41师执行者阴山、老山和八里河东山等战场的作战任务。这样,我师则完全在军编成内执行老山主要防御作战任务。同时通知:军区已任命14军炮兵团长黎德富来师任副师长,31师政治部副主任田兴明来任政治部主任,均为师丨党丨委常委。因都刚从军校毕业,己通知俩人直接来马关报到就职。

至19日18时前,我师部队在马关县城及附近地域集结完毕。其中师炮兵团一个榴弹炮营19日夜直接进入老山战场三转弯炮兵阵地,加入14军炮群。20日凌晨便以准确火力参加出击战斗,受到14军表扬。

7月21日,军紧急从西双版纳小猛养调来的33师98团第3营(欠机、炮连),由该师孙汝明副师长齐装满员送达马关,孙副师长与我接洽后又直接送该营到95团集结地域,暂时编为该团第3营。

当日晚饭过,军务科徐成来副科长领一大个子军人迎我走来,还未等徐副科长介绍,大个子军人已立正向我敬礼并大声报告说:“参谋长同志,我是炮兵团军务股参谋杨兆奇,我从昆明‘收容’了咱们师归队参战官兵36名,前来向你报到,请你指示!”我闻言心想,部队全都如期到了马关,并未闻那个单位报告有掉了队的人呀?也没安排人到昆明去收容归队人员,便问怎么回事,你给我说说,你收容了哪些单位的什么人呢?

经他述说后得知:他请结婚假回青岛刚结婚不几天,便接到“部队有作战任务,迅速归队”的电报,他即乘火车赶回部队,途经昆明时得知部队已到马关集结。想到因作战任务紧迫,而类似回家探亲、休假和出差在外赶回部队的一定还有不少,昆明是个大的中转站,不如在此将他们“收容”后再包车送去马关,既省事还为归队官兵们解除了转车绕路之忧。

为此,他在昆明火车站和汽车客运站贴出告示:凡某某部队所属归队官兵请于某日某时前到某招待所集中,统一组织前往部队集结地。还真管用!很快收容了30多名归队官兵。又经他直接联系“省支前办”包了辆客运汽车将他们送达马关。了解情况后我高兴地说:好!你做得很好!现在归队来马关正是时候。徐副科长,你去看看归队的都是那些单位的人,先让管理科给大家弄些吃的,然后派车送他们去各自单位的集结地域。

望着他们离去,心想这事属“一切为了前线”考虑与处理问题!也能“见微知著、小中见大”,这位参谋是个遇事有头脑、有办法、敢担当的人!这不正是机关需要的主动工作精神与办事作风吗!包括杨兆奇之名与他魁梧的个头,留给我很深印象,老山作战后期便调他来司令部任军务科参谋。

1984年7月17日,也就是越军大反扑5天后,我师奉命尽快接防老山阵地。军首长来马关明确作战任务后,师长深感换防时间紧迫,决定次日就组织师、团指挥员和机关科、股长们上老山战场勘察,尽快进入情况熟悉战场。我随即按师长意图上报战场勘察计划,落实凌晨出发,天明前到达磨刀石40师后方指挥所的行动安排。

基本没睡,到18日凌晨3时吃过面条,师战场勘察人员车队从马关向老山主峰出发。为方便说话师长特意让我和陈代明科长与他同车先行,各团团长、参谋长和师团后勤部、处长,师团机关相关科、股长,以及随队担任警戒的侦察连4班等分乘数辆小车跟进。断断续续的小雨致路面湿滑,经麻栗坡转南温河公路仍未天明。到可以关掉车灯行驶时发现小车竟然在高山崖壁路上行进!我在后排左侧透过车窗外望,公路下是百余米的悬崖直达沟低滔滔江河!顿觉小车在高山道路雨中行驶、稍有不慎就难免掉入崖下江河之中!危险有可能随时降临!但见吴先仪驾车倒还冷静,谨慎低速行驶着,旁边师长微闭双眼“若无其事”地随车晃动着上身,反显我担忧的多余!

“刚才这段路真有点危险”!吴先仪长气吐出开口说话了。师长接着说“车要是掉下去,恐怕啥都找不到喽”。此时我才说:我还以为你们都没把这段险路当回事呢!陈科长说他看不到陡坡,也没感觉到危险。说话间过了南温河大桥,往左进入磨刀石方向的简易道路。

这是战前为收复老山修的“急造军路”。驶入不久便见道路早被大型卡车碾压得不成样了,泥泞不堪而且路面块石、原木、竹片交错与泥水混杂,有如“泥石流”刚经过,小车已经不能再行进了,决定弃车步行。走出几里见路旁停着不少十轮卡车和工程机械,还有几处棚屋与军用帐篷,估计是来整修这条急造军路的工兵单位吧。顾不得去了解情况仍匆匆前行,已能听到炮弹爆炸声,看来离老山越来越近了。

约10时抵达磨刀石40师后勤指挥所,这里也是这个方向战场的弹药物资供给基地。山沟谷地中除几间原有民房外多为因地制宜搭建的帐篷和棚屋,成垛的物品储存其间,几名军人在此守候着。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多数人送物资去阵地了,无力做饭接待数十人的队伍,好在炉灶油盐和大米面条现成。师长决定在此休息,熟悉环境吃了饭再走,众人动手煮面条算是早、午饭一起吃过!

这里已能清楚听到炮声,山谷气温也高了起来。饭后让各自军用水壶都装满水,问清道路继续向老山行进。在雨后转晴的山谷间行走,一会儿就大汗淋漓衣服湿透。顶着烈日耳闻炮声尚未爬到小平寨预定休息处,多数水壶早已干涸,不少人行走艰难甚至有人出现了中暑现象,不得不提前“大休息”。这下师长让侦察班长贾天权背在背囊里的两个小西瓜管用了!重点保障中暑者外,众人推来让去、连皮带瓤,丁点不浪费,多数人都还得到一小片借以解暑。

再动身时师长和我身上都多了两支警戒战士的冲锋枪。上山人行道多在荆棘灌木丛中开劈而成,许多路段崎岖弯曲,有的陡峭湿滑仅容一人攀爬通行。中途不时越过赤身裸体、身背肩扛、艰难负重,向阵地送水、送弹药的官兵队伍,他们汗流满面、艰辛爬山让人不忍惊扰。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6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67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