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师长说:从现在起直至拔点作战任务完成期间,对他及团以上领导都不准再称呼军队职务和代号,也别用地方称呼喊“老板”,就叫他“老廖”好了。有人说:直接呼喊师长为老廖、觉着不好开口。他补充说:在家族中他排行第二,那就喊“二哥”吧,岁数也比你们都大,你们喊我二哥也不会吃亏!廖师长话音刚落便引起众人欢笑。
当时部下们都说“二哥”或“廖二哥”倒还顺嘴,喊得出口也不忌讳,还自然得多。从此随着者阴山作战时间的持续,特别是胜利收复者阴山之后,部队中称廖为“二哥”和“廖二哥”就更寻常了。以至后来他任军长、军区副司令时“廖二哥”的称谓也随之传去。这在正规部队中这般广泛称呼自己的首长实为罕见!我看应始于此次战场勘察。
“百万裁军”后,我在31师任副师长时,总部工作组曾问询过我:你们部队为什么会称呼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廖锡龙为“廖二哥”呢?我如上所述及我的理解答道:这是因有共同的战斗经历而自然形成,感觉似某种亲近的称呼吧。也可以看成是对廖从“班盆河”到“班绕散”再到“者阴山”等历次作战指挥的认可,也是对自己部队在边境战斗中所获战绩的尊崇,是份信心和自豪感吧!
在杨万我接触了当时还是92团代理团长的胡志明和93团姚生德团长。胡之前为该团参谋长,1971年唐山入伍,刚从军事学院毕业归来则先代理、两月后任团长。应该说廖对他有更深的了解,也可能有意磨练年轻人、故勘察中廖对胡的态度也更严肃,提问也多些。
姚生德1965年入伍的贵州人,几乎是93团土生土长起来的团长。1983年初他任团长后我们才有接触,大概年岁、资历相差不大,我们之间交流也直接得多。
军虽已经明确两团主、助攻任务,但廖师长在战地勘察时仍对俩位团长讲:我不管军里明确谁主、助攻,我要你们在现地面对敌情态势与战场环境,制定本团战法,讲自己完成主、助攻任务的优劣条件,再确定谁最终担任主攻和助攻。
此话一出俩团长就要准备两套方案,而在杨万也就多停留了一些时间。期间廖师长对我说,让俩位团长互换地域与主、助功角色现地勘察,就是要让他们都好好动动脑筋,换位思考战法与相互的配合协同,不仅启发思路还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共识,避免行动起来出现各顾各,各打各的现象。协同配合不好,仗打下来还要扯皮,多花点时间研究研究是值得的。
廖师长要求各级指挥员在战法讨论中放开思路,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达广集各种意见的效果。同时也不放过疑点,不管你是团长、营长还是机关科长,都可能将被提问、或遭他质询。无论在杨万现地、还是在下关沙盘研究战法,均不乏出现尖锐争论情景。
凡他觉察到的问题都要穷究不放,让参与者思维被高度调动起来,稍不留神被问及者往往膛目结舌,直到辨明因由,议定办法措施方算完事。特别对破障开辟通路、打开突破口中的步炮协同等重要环节,更是细之又细。包括何其宗副军长也有此特点,经常会在战法、技术等问题上突然对身边人发问,让人目瞪口呆。
战场勘察后31师临战训练如火如荼,几乎所有参战步兵连都堆制了作战任务沙盘,官兵们随时可于沙盘前议战法,在相似地形上练战术与协同。此期间,从32、33师和军直属队抽调到31师的百余名驾驶员、报话员等专业技术兵已陆续补充到位。
加强体能和抗疲劳锻炼也是临战训练的重要内容,除常组织武装越野、夜战技能和营规模的拉动训练外,师还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百场篮球”竞赛活动,40余岁的廖师长也是身体力行,师直、机关球赛场场参加,还走到那个团就将球打到那个团,而且打满全场不让替换,可谓精力充沛。
1984年元旦刚过,何副军长带我们再次到92团剑川驻地指导临战训练。先前,何已经在附近选择了类似战场地形,派军侦察连及工兵在该地域构筑工事,按敌山地防御作战的战术特点模拟设置阵地,配合步兵营、连实施对抗性实兵实弹训练。
特别针对者阴山越军阵地前遍布大量地雷、尖刺、鹿寨、铁丝网等障碍物,研究攻击分队如何在敌前沿开辟冲击通路,怎样运用小而实的战术手段克服敌人障碍等办法。经反复试验和演练,步兵分队在敌前沿开辟通路的主要办法有:
用尼龙绳连接“三角勾”抛、拉丨炸丨药包到雷区,引爆地雷。
用导爆索炸开通路。由四条导爆索组成,可人力抛掷或直列捆绑于竹杆上送出,再拉火引爆地雷。
用直列装丨炸丨药或直列捆绑手榴弹,制成爆破材料,交替爆破障碍、引爆地雷、开辟通路。用爆破筒连接,交替爆破炸开通路。
用40火箭筒发射集束导爆索炸开通路。尼龙绳留足安全长度(不少于十米)连接集束导爆索,固定于火箭弹弹头上,让发射后的弹头带动尼龙绳、牵引导爆索飞向地雷障碍区,再引爆导爆索炸开通路。
每次发射可同时带出两条集束导爆索,每条集束导爆索由两到三根导爆索组成,视情况每条可长达数十米。发射前用尼龙绳系住集束导爆索末端、以能控制导爆索着地爆炸的距离和区域,再将集束导爆索依序盘绕便于顺利拖带到位,尔后引爆炸开通路。此法需费时准备,但定位性好,操作简便也管用。
用“320爆破法”(六十年代大练兵时广泛推广的爆破办法)开辟通路。但此法费力,每包丨炸丨药需5至6公斤,且不太保险,仅由工兵使用。
这些开辟通路的方法既简单又便于携带和操作,效果良好,官兵也容易接受,很快得到普及。
剑川之后,我们又到永平93团检查临战准备和训练情况,参加在相似地形上的实兵、实装、实地距离的进攻战斗推演。何副军长集中“指导组”意见,在肯定部队对应急训练抓得紧,不等不靠,训练比较扎实,练为战的目的明确,干战情绪正常,有思想准备后指出问题是:
连排干部对自己的任务还不太明确,要分别反复组织干部沙盘作业。训练针对性也不够,场地战斗情景设置还不真实,要根据任务定训练内容,再演练时需要加强。还要下大力解决好指挥协同问题。
强调组织战斗要做到一清,敌情、位置清。二明,任务明。三有,对各种情况怎么打的具体办法要有。
指出营属炮连和重机枪连,在攻击出发位置时就不能再用马(当时该类型连队仍骡马化装配)前行了,这样弹药就将带得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要考虑出可行办法,保证打起来才能弹药充足。
战备点验发现“土工作业工具”如小镐、小圆锹等不足。回军后,包括爆破训练器材不足问题司令部很快给予了解决。官兵缺雨衣、水壶、背包带等,后勤已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