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无论他们住在农场、学校,还是住边疆民族群众家中,官兵们简单的被褥多是直接铺在地面“打地铺”睡觉,好一点的是在学校有能拼起来睡觉的课桌,个别的还能睡在木板或楼板上。但无论条件如何官兵们总能在“因地制宜、随遇而安”中尽可能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将仅有的简单行装摆放有序,将室内外打理得整洁清爽。热心助民劳作,共同生产、生活更是常态,边疆民众也总是赞赏有加。官兵们常言这既是军队作风的表现,也是对边疆人民的良好影响!

侦察连原连长刘贤优现任侦察科副营职参谋,指导员左晓映已调师教导队任副教导员,现任连长为潘启德,指导员白万明,副连长陈西友,副政指杨通平。不幸的是去年12月6日,在苗皇帝山左侧“茅山”地域对敌实施抵近侦察中,副连长陈西友和班长胡国云触雷牺牲。一次行动不幸触雷就牺牲了俩名历经还击作战和多次边境侦察作战的优秀官兵,代价的确太大,教训极为深刻!

目前官兵们的情绪也还没完全从事件阴影中解脱出来,全队上下难免压力大。陈西友,河南孟津县人,1975年入伍,性格开朗、为人豁达,是我熟悉而又很能干的侦察干部之一,牺牲时年仅27岁。记忆中他参加过我负责的军“侦察兵骨干集训”,后又在河口和劫碉边境执行任务都给我极深印象!更痛心的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来临沧探亲才几天,就又遇到连队要向马林开进,即被他劝离返乡,谁知这一别却成了终生遗憾!班长胡国云烈士江苏南通人,牺牲时年仅23岁。我来时军首长对此有过“主要还是总结经验教训,更要好好给他们放放包袱”的嘱咐。所以我更多的是同科长和战友们倾心交流,消除顾虑以利再战。

与官兵的接触与座谈中让人欣慰的是:由于针对者阴山和苗皇帝山守敌的侦察活动将直接影响着本师部队未来拔点作战的成败,容不得一点马虎和懈怠。虽然遇到的困难和艰险不少,但为保卫边疆、为部队拔点作战胜利的责任所在,官兵们仍竭尽可能地熟悉战场环境,毫不懈怠地侦察掌握当面敌情。按顾科长的话说:到了边境前线大家就一个心思,希望获得的情况越多、越明、越准越好,未来部队拔点作战就更有把握,也更能减少流血牺牲。用侦察兵小的代价换取部队拔点作战大的胜利!这就是侦察兵长年累月忠于职守的大局精神。

马林边境。左一曾庆国参谋,左二笔者,三四为王伟平和冯光明参谋

走出马林村两千米之外的山丫口,即可远远望见越军占据的边界骑线点“苗皇帝山”。传说明清时期有苗族首领曾雄踞山中自封为帝,此后人们便称之为苗皇帝山。当前,苗皇帝山守敌为越南河宣省同文县军事指挥部所属的第1、2营,纵深部署有877团和炮兵25营,边防公丨安丨第1营等兵力。

雨雪过后转晴天,烫伤的脚已经可以行走,随官兵们到了几处观察点瞭望当面敌情、地形,熟悉环境。苗皇帝山位于中越边境15、16号界碑之间,由明显的15个大小山头组成,面积约9平方公里。均为泥土混石山地,最大的山头约500平米,最小约70平米,顶部多为茅草与稀疏灌木。坡度30-60度,山间合水线处多有小面积灌木林。1921和1930高地为中越传统国界“经行线”,也是苗皇帝山制高点,比高为700米左右。

经两高地向1821高地、大弄后山、1546高地、1693高地和向我方境内延伸的1808.4高地、1763高地形成“鸡爪形”的6条山腿。山形整体面向我方突兀陡峭、呈“卧兽”状,向敌方境内纵深则平缓延伸达数公里,可谓“头壮、身粗、纵深远”,经敌长年经营已经形成纵深梯次设防和前后呼应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

经对苗皇帝山敌阵地和周围环境的数日观察熟悉,感觉敌主峰阵地突出、视界和射界良好。其前端和两翼山下数公里范围内地形平坦,左翼地表多崎嶙乱石,右翼与前端多为荒芜耕地、则无多少高深植被可供隐蔽接近。难怪史上苗族“部落皇帝”能成了气候,实为易守难攻之地。

就在我离开马林不久后的4月15日,32师侦察队传来捷报:侦察连指导员白万明等诱捕到一名越军班长,对査证苗皇帝山军情起了重要作用。能成功诱捕该敌也非一日之功,他们历经数月的艰辛走访、培养与待机,终于掌握越方因物资匮乏过境来寻求购物者中时有越方军、政人员混迹其间。侦察队“秘密摸排、重点蹲守”最终由白万明带数名战士化装边民贸易,将敌诱至苗族民兵家中交易捕获。

初审获知该敌正是苗皇帝山守敌1营的班长,顾科长便亲带班长李伟等人直接将俘虏押送军区“俘管所”,经审讯对査证苗皇帝山守敌的阵地构成、兵力部署和主要火力配置以及纵深防御体系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2年11月间,军区司令部召开“边境侦察作战经验交流会”。虽然是“兵种性质”的座谈会,但军区一位副司令员与军区三大机关均有人一直在会,总参也派有工作组参加,所以规格高、意义也大。

会议中我发言讲道:集几年边境侦察作战的实践与多次实地考察思考,不仅感同身受侦察兵们卫国戍边经历的艰辛与牺牲奉献精神可敬可赞!同时也对置身于边境受制于环境与语言不通制约的侦察作战予以客观分析,指出进入敌境就会生出“莫名的顾忌”,深感对边境侦察作战不可能同近代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那样要求,在国内作战“人熟、地熟、语言通”基本是进退自如。而在边境对敌侦察作战远离自己的大部队“近乎孤军奋战”,历尽风险甚至牺牲获得的成果未经实战验证,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应有的表彰激励也影响着士气。

还有存在不便说明又影响不小的一些政策性困惑如:牺牲烈士抚恤金战士500元、军官800元,官兵们戏谑“牺牲烈士还不如一头牛”。有战友牺牲后,不成文惯例是官兵们还要“自愿捐钱”慰问烈士亲属。记功又受不超过“参战员额百分比”的限制,有时连烈士都记不了功。同时边境侦察作战中的生活保障与经费、物资耗损等由本部队后方管理报销,除能享受“战场伙食标准”外其余基本得不到相应的“战时待遇”;如增发官兵野外易于磨损的鞋袜、衣物,类似侦察队“临时单位”的工作经费和必要的补贴等都“列不上项”。

过去“战士提干”是士兵最富期望的“前程”又于战后统由院校输送阻死,难免战士们没有想法。有的当兵几年大多时间在边境作战中度过,对自己部队营区与驻地环境近乎陌生。时处刚改革开放时代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强调精神作用多、相对物质待遇缺失等类似问题,对边境侦察作战官兵们的思想影响不小。

在听取与会人员意见建议后,军区对侦察兵长期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在“对敌施压”中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实事求是地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部分装备、器材得到补充,包括有限额的给予侦察队作战情报经费补助。军区还特别决定:在两年内分两批,从边境侦察作战的侦察兵中选拔出80名优秀士兵,作为“预提干部对象”送昆明陆军学校轮训,一年后返回部队任干部。这一特殊政策,无疑是对执行边境侦察作战任务侦察兵们的格外褒奖。

同时也再次明确:中越边境侦察作战是项长期任务,是“对敌保持军事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求11军和14军仍要继续组织侦察分队到指定的边境地区执行侦察作战任务,积极开展对敌渗透和捕捉俘虏等侦察活动,掌握、熟悉当面敌人情况,充分利用边境侦察作战的机会锻炼侦察分队,提高他们的侦察作战能力等。这次会议实际也是对“持续执行中越边境侦察作战任务的再动员”!

考虑边境侦察作战和保持对敌压力的持久性,此后,经我建议军要求各师侦察队: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对越保持军事压力与边境侦察作战的关系;把握“保障拔点作战”任务的需要与当前侦察行动的关系;强调戒急、戒躁,耐心持久地寻找战机和时机,要在“示之以形、动则敌惊、战有所获”中注意斗争策略,依靠双方边民群众展开活动,减少流血牺牲,最大限度地获取敌方情报。

总之自卫反击战后至1985年“百万裁军”时的六年多时间内,我11军侦察分队、包括为之加强配属的工兵和通信分队以及政工、机要、医生等,有约“四千多人次”持续在边境侦察作战的战场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有的流血牺牲或伤残终身,为对敌保持军事压力和保障边境拔点作战胜利,“扬我国威、军威”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65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65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