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我们抵达部队时,侦察队的人事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郭实彬科长已离休,杨绍先参谋则转业回老家江川县工作。目前侦察队由唐方亮副科长率领,参谋蒋家放与李敬晓随队来了杨万。包括仍由蒋良清连长、陈新利指导员带领的侦察连均住杨万边防检查站。各团侦察排由蒋参谋率队前出,住在近抵者阴山下的长田和江铳村。

杨万属麻栗坡县东部紧邻边境的行政乡,乡政府杨万镇面向境内依山而居。镇上除常设行政机构外还有公丨安丨边防检查站,再就是二三十户居民房屋邻次栉比自然形成的小街。战前杨万街也是中越双方边民“互市”之所,同样因边境自卫战才停止了边境互市,随之公丨安丨边防检查站人员也大部撤离,目前仅数人轮换留守。杨万后山大致呈西南向东北走向,海拔1118米与当面直线十余公里距离的“者阴山”遥遥相望,之间地势低洼起伏不大,疏散布落着铳瓜、长田、江铳及扣赖等民居与耕地,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

晴天在杨万后山观察所,用高倍率望远镜便可观察到者阴山敌军阵地活动着的人员。因而杨万后山位置突出显要,可居高观望、俯视面对国界线方向的广大地域。经后山再向东北方向延伸数公里外为1090高地,之间连绵起伏的山地相接形成自然屏障,拱卫着铳瓜、长田、江铳等境内大面积地势低洼的领土。

脚伤未愈不方便去数公里外的长田、江铳,每日则分别与唐副科长、蒋连长、陈指导员、杜万森副连长和李敬晓等上杨万后山瞭望者阴山敌阵地情况。约四五平方公里的杨万后山平缓开阔,多为茅草与稀疏灌木丛,有部分荒芜耕地。山上几个小高地间有堑壕与交通壕相连,居高处还筑有可供观察与战斗的钢筋混凝土“碉堡”,现在已经是侦察连的常设观察所。山上碉堡及工事均有交通壕与边防站的“地下永备工事”连接,看来早年这里就形成了像样的野战阵地。不过眼前,因年久失于维护已垮塌严重,还杂草丛生和被灌木遮掩,除混凝土部分外也基本不可利用。

在观察所“现地对照”:远望当面者阴山中越边境9、10号界碑地区。相连主要高地北陡、南缓,基本由东北向西南走向,起伏横亘如“列阵”般形成屏障。属石灰岩质石笋、溶洞较多的喀斯特地理地貌,植被以灌木和高草为主,山势险峻,路少淘深,地形复杂。

其中1052.4高地,1142高地和1250高地为中越“边界骑线”点。各高地比高300至700米,坡度为30至65度。还击战后越军强行占据以上国界线要点,既能瞰制、胁逼我杨万10公里以上广阔地域,又可护卫其后方江利县及以南地区的安全。相反,若我军控制者阴山诸高地,则也将对其江利及纵深形成直接威胁。

31师侦察队围绕“拔点作战”任务,经数月“战前侦察”目前已掌握:者阴山诸高地越军为安明县独立第3营,以及县队6连和105公丨安丨屯踞守,其后还有敌877团5营(欠6连)、特工21营2连等策应。经敌长期经营沿者阴山和柴山堡为核心,已经形成以1052.4高地、1050高地、1142高地、1250高地等为主要支撑点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阵地之间均有交通壕与堑壕和永备工事相连,以及土木结构的地堡和掩蔽部。敌前沿还设有大量各类型的防步兵地雷,铁丝网和陷阱障碍区。1142高地北侧,有条宽2米、深1.8米能通行骡马的交通壕,可供兵力机动通达主峰1250高地。

综观图上敌情及要点注释,真不简单!仅几个月就基本查明当面之敌的设防和阵地部署情况,为准备拔点作战打下了较好基础。下步是逐一核实所获情况,以求更准确掌握敌情动向。这些成果当然也得益于当地边民群众,官兵们身着当地民族便衣常同边民群众“探亲访友”参与劳作,与边境干部、群众亲如一家。边境民众也视我为边疆安全御敌窜扰的依靠,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用情况。

经与官兵们接触,感觉他们又已经融入到边民之中,仅从着装看已同当地群众相差无几,区别在携带有武器装备。我说这倒像当年的“八路军武工队”,而官兵们也自诩是边境侦察作战的武工队而自信。去年11月牛兴国副连长、石卫星班长等在大卡后山伏击战斗中,见敌5名快要进入伏击区域时已有所警觉,他们果断毙敌4名后跃起捕捉余敌,可惜该敌疾速滚于坡下得以逃逸。

对杨万社会民情也有了解:当地为苗、壮、瑶族居住区,主产水稻、玉米和小麦,但耕作基本“靠天吃饭”。经济收入主要靠农副产品贸易,每逢“街天”四乡八里身着民族服饰的人们手提肩扛各种农副产品云集杨万街子,这要比“草皮街”热闹多了。只是因离边境线有约十公里以上,加之越当局的边境严控政策,越方边民极难入境贸易。有意思的是街天生意红火的同样是羊肉、狗肉“汤锅”,中午时分就陆续有民族群众围座在汤锅摊前推杯换盏猜拳行令,至黄昏赶街人多也散去,但见数名醉汉躺卧街边,据说几乎每街如此。这里少数民族的男人们大都好酒又豪爽,只是他们的女人太好了,街天妇女多身背肩挑农产品大老远赶来交易,男的则“吆五喝六”喝酒交际,待醉得一塌糊涂后他们的女人总会耐心守候在侧,直至将其背、扶回家。可见边疆民族妇女们着实勤劳质朴。

在杨万停留一星期后待烫伤的脚基本消了炎,但又遇雨雪天气活动不开也去不远,待天气稍有转晴即前往马林32师侦察队。虽仅约80多公里路程但道路湿滑行车条件差,同时因未来拔点作战这一带都将是部队集结与战前训练地区,我便有意熟悉沿途地理环境不急赶路,为下步首长们前来战场勘察作些准备。路上村落稀疏、道路崎岖,“喀斯特”地貌以及几米外竟看不清道路的浓厚雨雾给我印象极深,快中午了太阳才照到地面。首次见到路旁那些一片片人工搭建的大面积“三七棚”感觉神秘壮观,不由得数度驻车造访,问及老百姓才知正是得益于此间地区的独特气候和地理环境,这里才成为著名中药“文山三七”的重要产地。

村边有老百姓卖鸡蛋,三四分钱就可买一个地道的土鸡蛋(那时饲料养鸡还未普及到边疆地区),感觉不仅便宜、而且深感偏远边境群众能积攒到现金实为不易,即悉数买下近百个鸡蛋,心想也算是对边疆的支持,带去马林还可慰劳我的侦察兵弟兄们。如此走走停停,到下午3点后才到了董干马林村32师侦察队驻地。

方知附近的鸡和蛋都很便宜,而且随时都可以买到,主要还是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去市场交易困难,所以农副产品都很便宜。见我拿出鸡蛋、顾科长说你别拿出来了我这里不缺,你回去时还可以给你准备些带走呢!我忙说我的鸡蛋仅是我对你老领导和弟兄们的心意,千万别为难我,更别准备让我带什么走,让我安心地在这里多陪陪你和我侦察连的战友兄弟们,我就很感激了!

马林村仍属麻栗坡县,是该县东翼董干镇紧靠边境线的小山村,地处山凹底谷也边远闭塞,好在有一简易公路沿山谷与董干相接,否则真是人迹罕至之地。但地理位置重要,是历来当地中越边民交往、互市的主要通道,也是关隘要冲之所和双方控制的边境军事要地,曾有过屯垦戍边的“军垦农场”,现也改制为农场。富宁边防1团一直有个连常年驻守在此,足显边关要地之重要。

离开杨万去马林途中

顾科长带支队部及配属人员住马林村公所,侦察连与由各团侦察排组成的二中队分别住在边防检查站、农场仓库和附近村民的房舍里,感觉好像住得分散,但却都在仅两三平方公里的山谷凹地范围之内。感慨的是每次到边境看望巡视各师侦察队在任何边境住地,他们的“内务”都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6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6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