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会议介绍观摩的待定型装备产品中,部分实用军队和野战,也基本能跟上时代。比如几种高倍望远镜,视距远而清晰,适用于野战与海岛观察所。夜视红外观测仪好操作、也还适用。但电子类通讯产品仍旧落后,体积大不便携带,首先就被感观否定。其中一款“无线对讲机”倒是很适用于野战,特别当前边境侦察作战就十分需要类似便捷的通讯工具。试想,年初我们在河口的伏击捕俘战斗若配备有无线对讲机,战斗也不至于就那么失利。虽然主要是组织指挥问题,但联络工具先天不足也是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切肤之痛让我呼吁能尽快改善战场通讯装备。但眼前这款无线对讲机体积有砖头大,近一公斤重,不便武装人员野战携带,通话距离还短,需要改进。

经硏制人介绍:因同样受文丨革丨的影响,目前我国类似产品的核心构件还都不成型。先进国家早用上又薄、又小、又轻的“芯片”材料,甚至配备到单兵!但我们现在还只能用电子管和晶体管材料,所以体积与重量都减不下來,通讯联络性能也至少落后世界同类“两个产品代”,现在刚研制出来就已经不可能装备部队而面临必然的淘汰,但科研发展规律还需要走好每一步。所以,对我国当年电子通讯产品落后国外“几个产品代”的状况可谓痛心疾首!

10月31日集体进厦门市,游鼓浪屿。厦门这座有名的海滨城市于我向往已久,如今感受街道并不宽大,相反觉着有些狭窄。倒是独具海岛特色的鼓浪屿使人流连忘返,岛上幢幢三五层的欧式洋楼,尽显历史沧桑,郑成功驻军遗迹及遗址、让人敬仰和感慨。

我所经历的侦察兵持续征战与外军区1984年开始组织侦察大队到边境的轮战,不是同一概念。我们的持续征战是指我11军所属部队的建制侦察连和步兵团属侦察排,从1979年战后至1985年百万裁军的六年期间,都没有间断地在中越边境执行着侦察作战任务。开始原则上还以军或师组成侦察大队、支队每半年轮换一次。

但到1981年,明确31和32师将分别担负“拔点作战”任务开始,这两个师的侦察分队就一直在本师“准备拔点作战”的边境区域执行作战任务,33师侦察分队和军侦察连则继续轮战和后来直接参加“两山”作战。有的战士当几年侦察兵,基本都是在边疆的作战环境中度过。

1980年6月,我军侦察分队迎来第三次轮换,在河口和金平边境执行侦察作战任务的33师侦察分队和军直侦察连撤回归建。同时31、32师又分别组成侦察支队赴马关县桥头的菁口、小坝子、金厂和麻栗坡县的猛雨、茨竹坝等边境地区执行任务。重要是负有侦察掌握战后越军强行占领的“扣林山、老山”和“罗家坪大山”等“国界骑线”据点情况的任务,直接为军区“适当时”组织部队拔除敌据点作侦察情报保障。

1981年元月,军首长派我同张锁参谋专程去边境看望、慰问两师侦察队,并赠“慰问品”为每人一件棉纱短袖衬衫。这是我“专车边境巡察”的重要机会。要知道那时军队车辆装备少,机关团以下干部出差下部队基本都乘地方客车往返,能专车送我去边疆足见首长们对侦察作战官兵们的重视与关怀。乘“北京吉普”经安宁、插通海再走开远、马关等,首次走这个方向虽多为省干线公路、但路面状况差,坡大、弯急还坑坎不平,一路风尘仆仆到了麻栗坡县猛硐乡的坝子村时早已“灰头土脸”了。

仍由顾维忠科长率领的32师侦察支队部和侦察连驻在村公所和村小学校内,各团侦察排组成的二中队由曾庆国和95团杨长济参谋带领驻在远离支队部数十公里外的茨竹坝地区。

侦察支队当前主要任务是査明扣林山敌占骑线踞点浅近纵深情况,同时掌握当面老山和八里河东山敌人动态。麻栗坡县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接富宁、西邻马关县,南与越南河江省的同文、安明、官坝、渭川、黄树皮等“五县一市”接壤,国境线长227公里。境内地形以中低峡谷为主,属南亚季风气候,喀斯特地形地貌分布广。县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以上,最低点为“船头”的南盘江出境处107米。常居住有汉、瑶、壮、苗、彝、傣等民族。

猛硐乡当面即为扣林山也近邻老山。师侦察连驻在坝子村小学校内,刘贤优连长与左晓映指导员白天同官兵们打起背包让出教室供学生上学,晚上再拼接课桌睡觉而且日日如此。官兵们说比在野外露宿好多了,比还击战时在境外打仗从未进屋睡觉不知好了多少倍!顾科长说咱们的满足感不高,在边境作战能进屋睡觉就挺满足的啦!

为査明当面敌情,侦察兵们常昼伏夜出活动频繁。侦察连9月组织小分队渗入扣林山侧后潜伏侦察达数昼夜之久,尽可能地熟悉掌握了活动范围内的地理环境和道路地形及敌方设防情况,为拔点作战提供了敌浅近纵深内的基本资料。尔后又在民兵配合下在侧翼袭击敌人目标,诱敌异动。还成功诱俘扣林山越军班长1名,对掌握査证当面越军兵力部署、阵地构成与火力配备等起了重要作用,受到军区表彰。

但不久前的10月5日侦察连再次对敌阵地实施抵近侦察时,河南籍班长薛文海不幸触雷重伤,官兵在敌阵地火力威胁下冒雨营救直至深夜,当将薛班长运出险境时已因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时年21岁。参加侦察和营救行动的军医徐宋金痛心地讲道:薛文海入伍就经历了自卫还击作战,每次侦察作战他都走在前面,实战中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班长,是位英勇的侦察兵!

二中队在茨竹坝方向与边防连为邻,相互合作积极活动情报共享,及时査明掌握了当面之敌的大量情况。还常受支队调遣前往猛雨配合、协同侦察连行动,为査明老山、扣林山之敌情况作出了贡献。某日,边防1175.4高地阵地遭敌夜间袭扰,闻枪声班长臧庆德带6名战士主动请求前往支援,敌被击溃后,他又请示边防营副营长同意他们前出阵地搜索,排除前方遮障等,受到边防官兵称赞!32师侦察队在上述边境及时有效地掌握了当面越军的布防与活动情报,为1981年5月某部收复扣林山的“拔点作战”提供了充分的情报基础!

31师侦察支队在马关县的桥头、金厂一带边境执行侦察作战任务,郭实彬老科长与侦察连长蒋良清、指导员陈新利带师侦察连驻小菁口。团侦察排编成的二中队由侦察科杨绍先参谋带领,驻在茅坪街。杨绍先是1962年入伍的老参谋,云南江川县人,是之前提及“班盆河袭击捕俘战斗”中出击作战小分队的领头人,是他同侦察连的王忠琴副连长和91团蒋家放参谋等组成师团侦察官兵小分队前出袭敌捕俘,创下“班盆河”的经典战例!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65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65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