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始建于1951年,1980年扩建,2011年又对陵园重新进行了规划和建设,改造好的烈士陵园,占地总面积为18617平方米。马白烈士陵园内共安葬有烈士230名,其中:对越反击作战牺牲的有159名。
烈士墓为圆形封土墓,前置墓志铭碑,碑两侧有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碑帽雕有红五星,五星下方刻有“永垂不朽”。
烈士墓碑两侧分别雕刻有和平鸽等吉祥纹饰图案,显得古朴、典雅、庄重。
河南省社旗县太和乡后赵村金富庄人,生于1955年,1974年12月入伍,【解放军装甲兵技术学院教练团4连2排】35036部队(昆明军区坦克团)81分队1排101车车长,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孟康地区战斗中光荣牺牲,终年24岁,追记一等功,军委装甲兵授予“雷锋式战士”荣誉称号。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人,1977年1月入伍,35547部队15分队工兵排排长,**党员,1981年4月1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罗家坪大山排雷时壮烈牺牲,终年25岁,荣立一等功,1981年11月6日昆明军区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装甲兵工程学院教练团有8位同志光荣的参加了战斗,他们是坦克一连战士叶景年、尹忠杰;坦克二连车长张洪喜、战士田蜡学;坦克三连车长刘全正,战士龚学武;坦克四连车长马富群,修理连工程车司机刘安群。
战斗中,马福群、尹忠杰光荣牺牲,马福群被装甲兵丨党丨委授予“雷锋式的战士”称号,追记一等功。
装甲兵工程学院教练团地处北京,远离战场,教学单位又没有作战任务,他们怎么会去入越作战呢?
原来,有些部队长期生产,很少训练,使用装备的技术较差,战前训练时,总部就从装甲兵院校的教学单位抽调技术骨干当作教练员,到参战部队进行教练。叶景年、尹忠杰、张洪喜、田蜡学、刘全正、龚学武等六位就是作为教练员,去参战部队进行战前训练的。有些参战的部队装备缺编,总部暂时从教学单位抽调补齐,而马富群、刘安群就是去完成送装备的任务的。但这些同志不怕牺牲,坚决要求留下参战,而参战部队正缺像这样技术过硬的技术骨干,也很愿意留下他们,就这样,这8位同志加入了作战的队伍,留到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入越作战。
排雷英雄吴宗臣
1980年9月24日凌晨,边防十二团工化连工兵排一班接到命令,班长吴宗臣与全班在团参谋长王国江率领下,开赴20多公里外的前线—马关县金厂九连驻地,接受为收复罗家坪大山阵地开辟通路的战斗任务。29日,前线指挥部传来捷报:边防十二团工兵一班通过昼夜作业,成功排除地雷11颗,开辟通路多条,为侦察敌情赢得了时间。特通令工兵一班长吴宗臣荣立三等功一次,全班通令嘉奖。
10月15日,收复罗家坪阵地战斗打响,吴宗臣率全班冲锋在前,并在前沿阵地趟过雷场,吴宗臣和全班毙敌多名,缴获冲锋枪等战利品。阵地收复后,吴宗臣不顾疲劳,又立即投入到背送伤员的抢救中。根据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工兵一班荣立了集体一等,班长吴宗臣立一等功、火线入党,并被提拔为排长。
1981年4月3日中午,吴宗臣率工兵排在罗家坪阵地布防,布防领导小组长、高副团长提出要深入纵深了解排雷进展情况时,被拒绝。为了首长的安全,吴宗臣再次进入排雷前沿,不幸触雷。在救援吴宗臣过程中,步兵十二连刘副连长等多人再次触雷。吴宗臣于次日凌晨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在前沿救护所光荣牺牲,年仅23岁。
噩耗传来,阵地上全体官兵无不悲痛,副团长更是失声恸哭。鉴于吴宗臣入伍5年来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臣,原昆明军区授予他“排雷英雄”光荣称号。并根据吴宗臣亲人的请求,批准其在老家贵州省石阡县农村的妹妹入伍,接过吴宗臣的钢枪保家卫国。
李天保烈士,云南省腾冲县人,生于1946年,1964年8月入伍,35212部队(14军41师121团)副政委,**党员,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33岁,追记二等功。
陵园内安葬有山东籍烈士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