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后经医院丨党丨委研究,确定了医院赴前线战备医疗队名单:徐海平副主任为队长,梅运华为指导员,孟庆志为副队长。成员有郭俊武、王海清、宋维胜、安贵和、姜淑华、张天翠、张延军、单成良、尹华凤、宋绍芬等20人。建立了临时党支部,梅运华任书记,徐海平、孟庆志为委员。还有一支作为预备队,名单未公布。根据医院领导的要求,我们都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包括在军帽、领章上填写姓名、年龄、血型等,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打响了。开战之前的几天,我们医院上下已全部行动了起来,做好收治伤员的一切准备。战备医疗队对准备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认真的检查,做好了随时待命,立即出征。

2月20日夜晚10点,医院广播传来紧急通知;赴前线医疗队的所有队员立即到院部会议室开会。

李鸿端政委、原晓才副院长等领导已在会议室等候,人员很快到齐,原副院长问大家:“准备的怎么样了?”大家异口同声回答:“准备好了!”原院长用目光巡视了大家,振奋的说了一声“好!”然后严肃的宣布:接到昆明军区和基地首长的通知,命令你们明天下午三点到达王家营车站,配属72医院完成接收、救治、转运伤员的任务,明天上午8点准时出发!随后,李政委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会议很短,散会后大家立即分头连夜准备,彻夜未眠。

21日早晨,前线医疗队在食堂门口集合,整装待发。食堂老早做了两桌丰盛的好菜肴,院领导前来为我们壮行。

早饭后,医院在礼堂里召开誓师大会。院丨党丨委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员”的号召,要求医院立即做好接收伤员的一切准备,要求赴前线医疗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坚决完成在王家营伤员转运点的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会上,梅运华代表赴前线医疗救护队发言表态,情绪激昂,态度坚决,严肃庄重地立下誓言:坚决圆满完成接收、救护、转运伤员的任务,决不辜负上级对我们的期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一切考验!

8点,我们在医院欢送的锣鼓声中,上车,踏上了征途。

车在蜿蜒的盘山道上疾驶。路上,不知是谁的提议,先到昆明军区要求把我们派往最前线去,得到大家一致拥护。到了昆明军区后,一位首长接见了我们,要求我们立即赶赴王家营,说“那里很需要你们!”我们只好服从命令,急忙往王家营方向赶赴。

下午两点,我们提前一个小时抵达了王家营。72医院周院长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情况和伤员的任务后,大家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王家营这个像《芳华》电影中的那种小站,条件极其简陋,很不起眼,平时十分冷清,无人留意。因在这里设下伤员主要转运点,立刻热闹了起来。因为它是窄宽轨相交的结合点,从文山、河口、蒙自方向来的窄轨车进入昆明的一条必经铁路。平时车站除了站台外,有一间较大的货运仓库,而今在旁边的空地上,搭满了绿色的帐篷和活动板房,到处都是穿着白大褂的忙碌身影。

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将从前线运来的一批批伤员进行分类登记,危重的立即手术治疗,对其他伤员进行治疗、护理,再一批批往贵州、四川等方向安排转运。

仓库就是伤员的病房。库里摆满了床板,床板上面铺上被褥,一批批伤员临时安排在这里进行治疗护理,然后再一批批从这里转运到后方部队医院。275医院接收的伤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接收第一批伤员的时间是2月21日晚九点多钟,本院医护人员分乘十几辆带有伪装网的军用大篷车来到这里,第一批共接收伤员七十多名。紧接着又接收了几批,共接收伤员299名。

手术治疗室在木板房内,共有两个这样的手术室,可同时进行抢救手术。

由于气候炎热,伤员受伤后只作了包扎和简单治疗,加上运输时间长,被感染的伤员较多,许多重伤员生活不能自理,完全靠医护人员的帮助。徐海平主任、郭俊武、王海清、宋维胜、安贵和医生,还有单成良等同志,每天都要做许多例手术,尤其开战的七、八天内,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有时只休息两三个小时,忙起来顾不得喝水,顾不上吃饭。尤其遇到急性坏疽须截肢手术的伤员,他们又不得不狠下心去做,只有抢时间截去被严重感染的肢体,才能保住伤员的性命。他们与72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做各类手术一百多例,每例都很成功,无一失误。

张天翠和张延军两位护士在王家营正在紧张地工作

我们每抬下一名被严重感染的伤员,心里都不是滋味,就得紧急送进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有的肢体就会被截去。我们带着双重口罩都难以忍受那种十分难闻的气味,可是,每一个伤员都表现的十分坚强,没有喊一声疼,没有掉一滴泪。看看他们年轻坚毅的脸庞,既感动又心疼,深知像这样严重感染的伤员,送到手术室后,肢体就难以保住了,他们都这么年轻,以后怎么办啊!

当我联想到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和一些人对参战人员的上丨访丨十分冷漠,并且当成社会不稳定的对象,心里不免有些气愤!当年被当作最可爱的人,而今怎能成为社会的弃儿?真是可悲!

是习席主及时发出指示“不能让革命军人既流血还流泪”,社会上这种对伤残、退伍军人冷漠和歧视才得以遏制,中央还专门成立了“退役军人工作部”,想到这里心里才感到欣慰(书归正传,这是题外话)。

刚开始,大部分伤员都是地雷炮弹炸伤,受伤部位大部分在下肢,枪伤较少。开战初期,前线受伤的人员确实很多,加上从前线撤下再往伤员点转运,时间拉得较长,所以伤口感染的伤员较多,工作量很大,为争取时间抢救伤员的生命,两个手术室昼夜通明,工作在手术室的医护人员轮番上阵,日夜奋战,确保了每一例手术都很成功。

一批批伤员从前方运来,他们有的头上缠着绷带;有的胳膊上打着夹板,手被吊挂上胸前;有的腿部被炸伤,缠绕着绷带.只要前方运送伤员的车一到,医护人员就蜂涌而上,扶得扶、背得背、抬得抬,忙而不乱,井然有序,从车上把一个个伤员先安排在仓库木板铺上,进行登记检查,敷药换纱布等护理和各方面生活照料。张延军、姜淑华、张天翠虽是女同志,但她们像男同志一样,一趟趟从车上把一个个伤员护送到仓库铺板上,始终坚持,能背的就背,不能背的就抬,她们身体单薄孱弱,背或抬虽然很吃力,但仍咬着牙顽强的坚持。有的伤员要去厕所,她们毫不犹豫搀扶着他们去,尽最大能力全身心照顾好每一位伤员。

张延军护士正在为伤员负伤部位检查、换药、包扎等治疗处理

由于伤员都躺在地面上的铺位上,没有桌凳,我们只能蹲着或跪在铺板上进行分头登记、检查、打针、换药、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忙起来顾不上喝水,经常不能按时吃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天最多休息两三个小时,从20号开始,直到26号,几乎天天如此,十分困乏,最缺的就是睡眠。尽管很疲劳,但是大家依然坚守岗位,不畏困苦、连续作战。不因困乏而耽误了工作,只能利用短时的空闲,坐在伤员的铺板上打个盹,迷糊一会。只要前方运送伤员的车一到或者往后方转运伤员的列车来到,我们立即又精神抖擞地忙碌起来。

仓库的铺板上始终躺满伤员,刚转走一批,新的一批又到了,周转得很快,我们就在车上和仓库伤员“病房”内不停地穿梭,前一周,我们接收救治的伤员几乎全部都是在17-18号开战头两天的伤员。直到25号之后,伤员才逐渐减少。之后的伤员多半是枪伤,受伤部位不一样,身体各部位都有。随着伤员逐渐减少,相对而言,医护人员也逐渐轻松了一些。尽管如此,我们的思想依然没有放松,身上的责任依然很重,依然日夜不停坚守岗位,紧张有序地工作,依然干劲不减连续加班加点,努力干好每一件工作。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57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57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