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傍晚,送来一个腹部枪伤战士,受伤已经几个小时,有内出血、急腹症症状,伤情不容拖延,立即手术剖腹探查,术中见多处肠腔脏器穿孔,清除腹腔内积血,食物残渣及异物,切除坏死肠腔组织,肠腔吻合。

手术还未结束,又送来一个重伤员,出血太多,内科周家庭医生护送中重伤员还未返回。我只好下手术台查看。这是一个大腿弹片炸伤伤员,虽然有止血带扎着,已经有几个小时了,抬担架的队员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训练,从阵地上抬下一个伤员需要几个小时,途中一直没有给伤员松一松止血带。担心受伤的肢体缺血时间过长,把止血带松一松。我刚把止血带松开,就见有鲜红的血液流出,立刻又把止血带扎紧。估计有股动脉损伤,立刻给以抗休克治疗。

这个小战士听出我的口音,他说,医生,我也是昆明的,我的家就住在百货大楼的后面。我安慰他说,不要紧,我们马上给你做手术。回到手术台上,向石医生说了这个情况,加快操作尽快结束这台腹部手术。接着对这个伤员的大腿伤口探查,确实是股动脉破裂,立即给以血管吻合,石膏外固定,紧急后送,已经是第二天拂晓了。

伤员还是一拨接着一拨送来,担架队的民兵们不停地从车上抬下伤员,经过我们简单处理后,又抬上汽车一车一车往回送。在这短短几十米的山路上,穿梭般来来回回一刻不停,每个人的双手上布满了血泡,他们和我们一样彻夜未眠。对那些来不及后送的轻伤员先给予输液对症治疗,及时发现一些不需要使用止血带的四肢肌肉软组织伤,改用绷带加压包扎,避免发生肢体长时间缺血坏死,造成不必要的截肢。有的伤员被送下来时,和枪支、毛毯一块带了下来。我们把枪支、毛毯搜集好,有部队路过时交还给他们。

发隆战役是由某团(我记不清是哪一个团了)负责消灭越军驻扎在发隆之敌,攻占孟康县城。我们就配属给这个团。二营担任迂回穿插,截断越军退路,达到全歼敌人地目的。他们提前一天深入敌后孤军作战,伤员不可能送回来,抬着伤员一路战斗,终于赶到预定地点卡住敌人喉咙,阻击越军增援部队,经过三天激战全歼发隆守敌。配合师主力部队全歼了越南驻孟康县的守敌,这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以来首先攻占敌县城的部队。这是经典的穿插、迂回、包围的歼灭战。战后受到上级充分肯定,解放军报头版刊登报道了这次战役的文章。

第三天战役基本结束,全部伤员后送到医院。手术队的所有人员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倒下就睡着了。半夜,站岗的警卫战士把我叫醒,说又有一批伤员在路边。听说有伤员,我一下子就清醒了,立刻起身赶过去。在这寒风瑟瑟的山头上,五辆卡车静悄悄地停在路边,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人影。只有山风吹动着树林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所有的驾驶员都趴在方向盘上睡着了。我摇醒一位驾驶员问他:伤员在那儿?医生在那儿?他说:伤员在车厢里,医生没有来!

我爬上车厢用电筒照着,看到伤员们和衣而卧,躺在底板上也睡着了。摇醒一个伤员问他们怎么现在才送来,他说:他们都是二营打穿插的,受伤已经三天了,战斗结束后才从发隆那边抬回来。我愤怒了,这么多的伤员都没有一个医生跟着来,而且是历尽千难万险深入敌后,战功卓著的二营伤员。我跳上驾驶室摇醒驾驶员,让他马上回去把医生叫来,向我交接伤员情况。还没有完全清醒的驾驶员,一双呆痴的眼神凝固在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直勾勾地看着我。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下来,他们也非常辛苦,不忍心让他们跑来跑去。我立刻通知担架队来抬伤员,看着担架队员一个个睡眼惺忪,一双双手上缠满了绷带,我也是于心不安。

把伤员安顿在帐篷病房里检查伤情,绝大部分都是四肢软组织伤,伤口已经化脓感染,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都需要连夜给他们换药,输液,抗感染。通知炊事员给他们煮罐头肉面条。

我不问他们为什么没有重伤员,这是一个十分沉重、万分残酷的问题。可以想见,在那样没有后援,没有强有力的后勤医疗保障,重伤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年龄20岁上下的战士,有的入伍仅仅只有三个月,三个月之前他们或是学生,或是爸爸的乖孩子,妈妈的心头肉。现在他们刚刚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历了不堪回首的恶梦之旅,再让他们回忆那段战友的生死离别,再去掀开心里的伤痛,无疑是不道德的。

第四天上午,安排车辆把二营伤员送走后,我们也收拾器材物品准备撤回医院。经过周家庭医生的统计,在第一阶段战役的三天时间里,我们一共收治、转送伤员180多人,阵亡一人,做了七台紧急手术。

一位121团的参战老兵看到陈医生的回忆文章后,有了以下留言。

我作为一名当年参加了发隆歼灭战的成员,首先向陈云豹医生和80医院的全体参战医务人员和支前民工表示崇高的敬意!认真看完陈云豹医生写的回忆,从中看到了战中医务人员的艰辛、付出与牺牲,心中敬佩之情感激之心油然而生!

陈云豹文中表述发隆歼灭战就是我团打的,因为我团单独在一个方向,所救治伤员也都是我团的。战后我团荣立集体三等功。1982年至1984年我在南京高级步兵学校上学期间上军事课就把我团发隆歼灭战作为正面典型战例,我当时很是激动,课后不少同学围着我问这问那。

我为我121团感到骄傲和自豪。救护所去的老卡就是我121团出国作战主要方向之一,这里有简易公路可通越南发隆。文中提到抢救无效牺牲的连长叫赵军生,是我的好朋友,他爸爸是我师(41师)政委叫赵琴,到医院了解情况的妹妹叫赵军蓉,当时在我师师医院当护士。赵军生连长就是带着五连从老卡出去在消灭越南边检站之敌时不幸中弹的。

我们班师回国也是从老卡回国的。文中所述提前潜入越南境内的不是二营,是我团一营,他们从15号晚就出境了,白天隐蔽,夜晚开进,于17日凌晨战斗打响前到达预定位置,对发隆之敌形成合围态势,断了敌人向孟康逃跑的退路。

文中提到战前翻车事故牺牲的6名烈士是师高炮营的。陈云豹医生文笔很好,描述生动,把我的思绪带入38年前自卫还击战前后的日日夜夜,好几处引得我眼泪汪汪。另外文中提到的战前牺牲的侦察兵就有我团侦察排的和师侦察连的好几人,其中侦察连牺牲的一个排长叫卫鹏,曾经在我团当兵,与我是战友,(卫鹏二年级在保山时与我姐姐是同学),其父当时是我14军副参谋长。(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国防科工委24基地257医院前线医疗队指导员梅运华医生的回忆文章

1979年对我们275医院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这年我们医院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收治伤员的光荣任务。同时,医院还有一支派往前线的以外科为主其他科室为辅的医疗队。这里侧重回忆记叙一下赴前线医疗队在王家营配属野战72医院医疗所参加接收、救护、转运伤员的工作经历。战前,医院准备接收伤员并组建两支赴前线战备医疗队随时听从命令,开赴前线。

1978年12月,基地丨党丨委根据昆明军区通知精神,指示医院做好战前接收伤员的一切准备,29日召开了全院战备动员大会。会上除了通知医院准备接收伤病员外,还宣布了准备组建两支赴前线战备医疗队。全院上下激情被点燃,纷纷要求赴前线参加救护伤员。请战书、决心书像雪片似的纷纷送到了医院丨党丨委,决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和人民的考验。

1979年元旦之前,中越边境形势越发紧张,大规模战争一触即发。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57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57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