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与唐卫星文书同在一二四团六连的华安战友,战时任六连火箭筒班班长,他也有一篇回忆文章,从另一个角度回顾了六连的作战经历。

今年,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胜利35周年。35年前的3月12日是我一二四团二营全体人员胜利凯旋的日子。在哪23天中是我们永远难忘的日子,35年前在我团战斗过的地方,都留有烈士的血迹,为国捐躯的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对于我们亲身经历了那场战争的人们来说,是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在那炮声隆隆和枪林弹雨中,在哪冲锋呐喊声中,在堑壕或是在猫耳洞里思念亲人的瞬间,在攻占一道又一道堑壕时,当自己的战友倒下时,难以忘记长眠在南疆的战友,在凯旋与祖国人民庆贺时,这一幕幕都是那样清晰和历历在目,时光已逝三十五载,记忆还是那么犹新。在自卫反击战三十五周年之际有感而发、实属难忘激情冲动而已。我们的124,我们英雄的团队,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自豪。

在这里,华安用这笨拙的笔、用这真诚的心重新再现那段亲身经历。感谢当年六连文书保存了35年前的战地日记整理的部分内容,结合华安在战火一线的真实感受及战友们的讲述,再次将终身难忘的哪些日子展现给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兄弟们,华安当时是一名火箭筒班的班长,论职务、年龄、视野均有局限性,但在此文中所展现的是最精华、最真实、最真情的过去。作为对越作战35周年纪念而已,流水般的再现历史而已,还望战友们给予理解、支持、原谅。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地名、数据、事件等,如有出入,请予批评和谅解,还请知情者给予赐教。

我124团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接到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命令后,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七日离开文山驻地,向马关县城以东的马尾冲集结待命,开始临战前的准备工作,部队利用夜幕作掩护,全副武装步行离开文山,(部队离开文山时,沿途都有居民围观目送,当地居民俗称我35217部队为0282部队,战后都说“0282部队走了大半夜才走完”,对越作战后再也没有回文山,有许多老百姓不知我们部队换防,说“这场战争打的太残酷啦、0282部队的兵一个都没有回来”)。经两昼夜行军要完成近一百公里的行军任务。

对华安来说困难还是大的,平时华安走路就不怎么多,1972年在工厂当武装民兵时曾背着背包扛着步骑枪拉练过,可每天才走十几里路,还要休息好几天后才再走,从安宁走到易门县走四五天到不累。可现在是全副武装,背包、挎包、水壶、口缸、吃饭工具、防毒面具、三天的干粮(炒大米、炒面块)备战铲、砍刀、火箭筒、四枚手榴弹,晚上不睡觉急行军,白天睡觉。这种超负荷的负重行军,对华安来说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每人全身负重约40斤左右,有的战友走着走着睡着了,等碰到树枝或山体时又醒了,第一个晚上华安还基本坚持下来了,等到了宿营地后一个个躺下就不想动,冷青松排长最关心的是华安和全排每个战士双脚是不是起水泡还是血泡,他逐一的检查每位战士,华安也不列外,脚上已有四个水泡,天呀!怪不得华安的脚这么痛,冷排长还端来了热水给华安烫脚。

烫完脚,冷排长帮华安把四个水泡挑破,华安躺下就睡着了,这一路冷排长就担心华安能否坚持下来,论军事项目的完成华安没有问题,可他担心的是华安虽然是班长但是他的身体偏弱,体力能否支撑下来,好在华安所在的火箭筒一班班副肖本荣身体素质很好,肖本荣一九七八年一月从云南富源县入伍,军事技术、身体素质都没问题,战前由战士提升为副班长,有肖本荣在火箭筒一班就昼夜行军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谁也没想到肖本荣两条大腿太胖,长时间走路两腿内侧早已磨破了,可他硬是忍着不报告,还抢着帮战友背物资和弹药。冷排长知道了心疼呀!他挨个挨个替战友们拉好被子,又出门查岗去了。

第二天晚上的行军开始了。这是华安步行开进中最困难的时侯,大部分同志脚上都起了泡,双肩被枪和背包带磨的红肿了,天上又下着绵绵细雨,天黑路滑,步履艰难。这时的华安已经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昨晚哪股子劲不知道跑到哪去了,华安低着头默默地向前走着。可心里暗暗地给自己鼓劲,你可一定得坚持住啊,你是班长、是***员,你可要带好这个头,别让其他战友看不起你,想到这些,华安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着。

此时的华安恨,恨自己无能,恨自己怎么在夜行军这个科目上的训练这么差劲。你可不能在关键时候掉链子,想着想着怎么路走偏了也不知道,就在哪个晚上闹了许多笑话,连队里的兵来自全国各地,什么方言都有,特别是广东和广西兵,传口令训练,连长在前面传“加快速度”最后就变成了“加块石头”最后一个兵又往前传,“背不动了”前面又传下来“坚持—不许掉队”结果中途休息时三排排长鲁江问一个老广你背那么多石头干什么?老广兵说“口令叫我背,我只好背,我已经丢了许多,实在是背不动了,大家笑个不停,你别说,说说笑笑腿也就不怎么痛了。大家都在坚持着,坚持着,紧跟着前面的战友,困了就拉着前面的背包打个盹,全连始终没有谁掉队一步。

天刚蒙蒙亮,部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马关县南捞公社坡头村。该村座落在马(关)南(捞)公路西南约三公里处的深山中,顾名思意就是坡的尽头,山峻坡陡,不通公路,由南捞的撑腰岩(地名)插小路一直爬坡约六里地便是此村。全村两个生产队,大约400余人,杂居着汉、苗、土等多种民族。

两个昼夜行军,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和耐力,一百多公里路,尽管走的艰难,但毕竟还是走下来了,华安感到一丝丝地欣慰和自豪。同时也在问自己如果再走一天你还行吗?行也好,不行也罢,你今后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事,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不要给老子昆明兵丢人就行。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我团由乙种编制扩编为甲种编制。全团各营原来只有两个步兵连、一个枪炮连,总共三个连队,现在要扩编到三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一个炮兵连全营共五个连。

一下要扩编那么多连队,要多少干部和骨干,华安原老排长汤排长已确定转业又重新回到部队参加作战,在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经过几天的繁忙,一个建制的新编连队六连基本形成了。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5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5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