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栋大楼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宾馆大门、地下室、楼道、会议室都有解放军战士守卫,一个岗哨按8小时工作制,轮班值勤。个别房间还有专人值守,出入必须获得中央警卫局认可,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带人进入。宾馆里的服务员很有礼貌,一见客人就立正行礼。宾馆后面的花园可以休闲散步,偶尔也会遇见中央领导人。
会议分别在京西宾馆、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礼堂等地举行,我在会上作了题为《电台紧跟首长走,指挥及时不间断》的交流发言,受到了总部首长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赞誉,并瞻仰了伟大领袖和导师***的遗容,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我从北京开会回来已是8月中旬,部队已移防建水,8月底我被任命为步兵第121团直属通信连正排职报务员(报务主任),作为一名***员,普通战士,我只是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但组织却给了我崇高的荣誉,光荣属于祖国和人民,属于全体参战将士,属于对越作战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昆明军区后勤部第二十三分部参战老兵村官撰写的文章《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后勤分部是总后勤部或军区后勤部派出划区保障机构。根据保障任务编有若干医院、仓库以及运输、工程、修理等勤务部队或分队。分为一线分部、二线分部和总后直属分部。
1964年7月"北部湾事件"发生前夕,中央军委审时度势,预判越南战争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中国援越部队数量会急剧增多。1964年7月15日,鉴于形势需要,昆明军区根据总参指示在云南开远专门成立一个保障越南方向的新分部(原来由普洱的二十二分部负责保障,二十二分部1978年调昆明)-后勤第二十三分部(一线分部),隶属昆明军区后勤部领导,主要任务是保障从云南方向出境的援越部队。
二十一分部成立之初,从全军二十多个师以上单位紧急抽调了近万名官兵组建了第二十三分部机关、直属队、四个兵站、四个野战医院、两个汽车团和基地仓库。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发生后,美空军开始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升级扩大,战火波及整个越南北部。
新成立的二十三分部本着"边组建、边训练、边执行保障任务"的原则,一边准备部分部队(主要是医院)待命入越,一边抓紧基础设施建设,仅用4个月就开始担负我抗美援越部队的后勤保障任务。在越战期间,为了支援越南的抗美斗争,保证援越物资运输线的畅通,我军派出大批高炮部队和工程部队担负重要桥梁的防空任务和道路桥梁抢修任务。
分部当时下辖的部队有一一三兵站(文山),一一四兵站(屏边)、一一五兵站(个旧)、一一七兵站(砚山)和草坝油库(蒙自)、开远第一、二油库、开远综合库、开远军需库(开远)、建水弹药库(建水)、砚山军械库(砚山)和野战第六七(文山)、一三八(蒙自)、一四o医院(建水)共14个团级单位以及1个通信连、1个警卫排、2个军修连、2个汽修连、4个野战库和3个管线中队等共15个营连(排)级直属分队(注;后勤分部设通信连编制且有无线分队是内地分部没有的)。
由于战事来的突然,边境地区的战场建设差,昆河铁路(米轨)速度慢,运输能力有限,公路等级也低,山路崎岖,运输时间长,加之大批部队短时间向战区地域开进集结,第一批的部队刚刚进入待机地域,第二批昆明军区驻大理的第十一军和驻四川的成都军区第五十军一四九师又将进入新的集结地域。
分部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河口、金平、马关三个方向全方位的保障几十万部队,原有兵站及仓库的设置,作战物资运输及转运,人员数量及机构等方面都出现问题,为了按时把作战物资保障到指定地域,分部一边增设野战供应站点,一边向上级请示报告,军区后勤经请示军区报军委总部,紧急从济南、福州、武汉等军区抽调人员补充到分部各部队,由于河口方向有2个军的部队集结,军区后勤前指又在个旧以二十二分部的名义组建了一一六兵站,紧急保障河口地区的部队,加强该地区的后勤供给。
当时在前指担任警卫任务的同排同年入伍的战友李玉金回忆道:"分部前指设在河口南溪农场七分场卫生所。场部是军区后勤前指。2月16日下午我跟随石全禄副部长去军区后勤前指开会。会上军区后勤部部长赵跃忠传达总后勤部张震部长的指示,会后分部前指又召开分部会议。石副部长要求全体前指人员今晚不要休息。17号凌晨战斗就打起来啦,我们周围有很多炮,打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停了。首长们说这些炮要往前推进了。"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是后勤保障部队的口号也是承诺。分部的军械库把各种武器装备补充到担负作战任务的部队,军需库把被服、压缩干粮分发到各部队,最为忙绿的要数弹药库和油料库,他们把成吨的枪弹和炮弹装运上车送往前线,送到部队出发阵地。战斗打响后,弹药供应量剧增,仓库搬运人手缺乏,分部直属队还抽调人员紧急驰援,帮助搬运弹药。一箱箱沉重的弹药运走了又补充进来,天天重复着这项工作。各种运油车穿梭往来与油库和前线之间,野战加油站(点)上,加油的车辆排着长长的队,由于油料消耗巨大,转运距离长,仅靠道路运输难以满足前线的需要,分部紧急派遣野战输油管线队架设输油管道数百千米,保障着前线巨大的油料需求,这是野战输油管线队自成立以来首次用于实战。
2月17日战争打响,弹药消耗极大,特别是大口径炮弹,出境作战第一阶段就消耗了近三个基数的炮弹。为保证连续作战,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张震紧急下令从兰州、济南军区战备库中调拔到广西、云南前线。"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前方弹药消耗量大,尤其是大口径炮弹消耗快,刘华清同志一到总参谋部上任就亲自跑工厂抓生产,督促开足马力供应前线,有力保障了作战需要。"
军委、总部和军区领导在作战期间非常重视后勤保障工作,前方作战部队的推进速度甚至战场上的胜败直接取决于后勤保障工作的好坏,分部各部队深知自已肩上的责任重大,实行全天候24小时保障,不管任务有多急,也不顾任务有多重,都能按时完成保障任务,做部队的坚强后盾,解部队的后顾之忧。
在保障任务中,分部各医院和配属医院为了及时救治伤病人员,在前线开设了多个临时包扎所、救护所,争取第一时间抢救从战场上转运下来的伤员,尽最大努力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担负公路、铁路后送伤员任务的医院制定了周密计划,千方百计地减轻转运给伤员带来的痛苦。白衣天使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的感情,用精湛的医术和精细的护理,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有两个79年底入伍到分部的昆明女兵,虽未参加79年的对越作战,护训队毕业后就随野战医院参加了老山防御作战,救治伤员。其中一个后来调到了空军昆指,又参加空中救护,随救护直升机往返于前线和昆明,其他人无法在颠簸的飞机上处置伤口,她仍能快速准确的工作,称得上身经“百战”的老兵。在分部有许许多多从79年一直参战十年的官兵。
在圆满完成对越作战后勤保障任务时,要特别感谢云南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在作战期间,云南各族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1979年对越作战期间,云南红河、文山两州107个连共计13000余人的民兵直接参加战斗,32个营又2个连的民工共16000人担负输送弹药物资、抢运伤员等保障任务。作战期间,云南方向参战和支前民兵共有103人牺牲,251人光荣负伤。战后,云南参战支前民兵共有4个集体,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