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穿插潜伏
一营负责打穿插,迂回包围,断敌退路。
1979年2月15日上午全营集结作战前动员,大战的气氛越来越浓,各自紧张地准备着,等待出发命令。晚上6点30分全营再次集结,7点钟从马关梁子寨出发,经小坝子,顺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小路前行,不时会听到有人摔倒和装备与路边乱石撞击发出的声响,经过近4个小时的行进,晚11点左右到了边境的一座山梁,借助月光往山下看去是一条细细的河流,部队顺着丛林间陡峭的小路直插山脚,路很滑,一不小心就有随时摔下山底的危险,大家都悄无声息地前进,只有偶尔传递“小心,路滑”、“跟上”、“注意,不要发出声响”的口令声,大家都很疲倦了,眼皮直打架,但谁也没叫一声苦,经过一夜的艰难行进,于16日凌晨4时40分到达隐蔽地域,大家既紧张又兴奋,部队就地休息待命。
春天的夜晚是寒冷的,由于大半夜的行军,大家浑身都已湿透,莫说睡觉,就是坐在地上也是浑身打颤,还在迷迷糊糊时候天已经大亮了,战士们各自开始吃头一天带来的饭菜和干粮(面粉疙瘩)。在树林里潜伏是很不好受的,到处都是蚊虫,随时都在叮咬着大家,但又不能随意发出声响、大声说话,大家只有静静地等待着…。
上级规定,战斗打响前无线电保持静默,特别规定配属一营的10瓦单边带以每30分钟用吹风或按长码的方式向团指挥所报告一次潜伏情况。一整天的潜伏总算平静地过去了。
2月16日18时部队开始从潜伏地域出发,向梁子河方向前行,晚20点左右我开机收听主台没有任何动静,直到10点左右才断断续续听到主台呼叫,“616、616、606呼叫!…!我赶快回答,“606、606、我是616!
606、606、我是616!…!”
但由于山高林密,我们又是在山脚谷底,信号非常弱,且断断续续极不稳定,我回答主台也听不到,10时30分左右,主台说这里有话,请抄收,随即开始盲发,为防止暴露目标,部队实行灯火管制,也不允许发出声响,我一听情况紧急,赶快向营长报告,营长说你找个背静的地方联络吧!我们就在附近找到了一个草棚里面是一个马厩,架起斜天线,在马槽下面盖上雨衣和主台保持联络,后面跟了一个班,我开始断断续续的边收边译,疏通话稿以后,内容是:“你营务必于17日6时前穿插到位,断敌退路”。我随即将电文报告营长,营长接到团命令后,下令各连加快行军速度,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行进,部队到达梁子河渡口,河水深近两米,搭的独木桥很滑,一不小心就有摔到河里的危险,由于每个人背负的都是好几十斤的弹药、装具、干粮还有大米,行动缓慢。
营长看到过河速度很慢,迅疾下令,“放下背囊,轻装前进”,指战员们随即放下背囊,轻装渡河,有些战士是扶着独木桥过去的,浑身湿透了,全营很快就顺利通过梁子河,抬头一看前面又是一座高耸的大山,坡度在60°左右,然后就开始爬山,山坡陡峭而险峻,每行进一步都十分艰难,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队伍越拉越长,营长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着急,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很难在规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断敌退路。于是命令二连组织精干力量迅速抢占有利地形。
二连接到命令后,指导员罗维俊(战后任教导员转业)身先士卒,亲自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战士、两挺轻机枪直冲向1301高地,终于在凌晨5点35分占领了有利地形1301高地,比上级规定时间提前25分钟到达指定位置,切断了敌人的退路。
六、发隆激战
发隆是越南的一个镇,位于黄连山省孟康县东北22公里,其东面和北面都与云南省马关县接壤,国界线弯向中国,形成一个突出部。发隆地区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200-1600米,山高坡陡,局部地区为悬崖峭壁、蒿草丛生,道路较少。
防守发隆地区的越军是黄连山省省军事指挥部下辖的省独立第3营1连、1个机动公丨安丨连、1个公丨安丨屯、2个青年冲锋大队和部分武装民军,共约500人。越军主要控制发隆周围的1561、1523、1609、1336高地等制高点,防守各高地的兵力一般为1个班至1个排。
越军在主要防御阵地构筑有2-3道堑壕和a形掩蔽部,并以交通壕相连接。沿壕的防御工事除利用少数当年法军构筑的永久性工事外,多为野战工事,从而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越军将发隆建设成了所谓的“净化”边境模范区,成为一个顽固的反华桥头堡。守敌曾狂妄的叫嚣“中国来1个师,3个月也打不下发隆!”
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起时,昆明军区就决心以一部兵力迅速打下发隆,保障14军主力沿红河东岸向纵深发展进攻。任务交给了14军41师121团。
受领战斗任务后,团首长就组织班以上干部、骨干多次到边境进行现地侦察,开设观察所昼夜对敌观察,还派遣侦察分队多次越境侦察地形、道路和越军前沿阵地的兵力部署情况,并通过边民的跨境亲族关系获取越军情报。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121团首长最后形成决心:集中四倍于敌的兵力和九倍于敌的火器,从西北方向对发隆守敌侧翼实施主要突击,并以一部兵力从东南迂回到发隆背后,断敌退路,割裂越军的防御体系,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从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发起攻击,首先消灭1561高地、老道寨地区之敌,再围歼发隆之敌。
2月17日凌晨6时40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我军向发隆之敌实施炮火准备,晨幕中三颗信号弹飞向天空,顷刻间,雷霆之怒,万炮齐鸣,只见一排排炮弹呼啸着飞过我们的头顶,狠狠地砸在越军的阵地上,炮火震撼着大地,映红了天空。
7时战斗打响后,即将被我军围歼的发隆之敌,疯狂向我军反扑,夺回了我二连已抢先占领的1301高地、1307高地,战斗非常激烈,部队伤亡较大,8时开始就有伤亡的人员陆续从战地上抬下来,一个个流着鲜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到营指挥所的烈士和伤员越来越多,我记得第一个抬下来的脖子被打断了,一串串血泡从喉管处吹出来,有一个头被炮弹炸掉了半边,满头都是脑浆,还有一个腹部被炮弹炸开,肠子流了出来,有一个是被迫击炮击中的烈士,遗体用雨衣包裹着,长度比正常人的身体明显短了许多,两名战士用竹竿抬着,软绵绵的。
没有多会儿功夫,营指挥所附近就摆满了一地的烈士和伤员,不是断腿就是断胳膊,有的被炮弹削去了整个脑袋,一个个身上都冒着鲜血,一具具用白布裹着的烈士遗体表面渗透着红红的鲜血,大家才顿时感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这时教导员杨时胜站起来讲话,他说:“大家不要害怕,有战斗必然有牺牲,我们要把这笔血债记在越南鬼子的头上,化悲痛为力量,英勇杀敌,报效祖国,杀敌立功的时候到了,是英雄是狗熊就在战场上见”。教导员的一番动员,扫去了战士们心里的阴霾,群情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