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十四军四十一师一二一团后勤处汽车排长流沙的回忆

1978年广播里经常播发越南迫害驱赶华侨并在边境捣乱的新闻,1978年4月初被驱赶回国的华侨每天达数百人,5月下旬增加到数千人,到5月底总数已超过10万人.

1978年12月初,部队接到上级指示将开赴中越边境,大家都深知这次开拔到云南要打仗了。

按上级要求部队准备了各种战备物资.我们加紧保养车辆,准备油、汽车配件、材料,按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行李包裹都写上了家乡亲人的地址,我在木箱上贴上一块胶布,上写着妈妈工作的单位,以便万一牺牲了这些东西就可以寄往家乡。有的欠连队的钱和借私人的钱将清单交连队保存。

12月16日成都军区汽车24团专程来安顺接送部队。

18日是离开安顺前的一天晚上,我们几个要好的同乡战友汇集在我的宿舍里,万开宣、李心录、郭承福、熊德国参加,我拿出了珍藏已久的一瓶茅台酒,算是出征酒吧!就要上前线了,谁晓得上了战场是生是死,我说道:“什么都不说了,让我们为胜利干杯!”大家用装了酒的口缸一饮而尽,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豪情壮志。

1978年12月19日早晨6点,天蒙蒙亮,黑夜正欲隐去,破晓的晨光慢慢唤醒沉睡的生灵。

昆明军区24团的汽车一线式的停在北兵营门外的大操场上。部队已登车待发,家属及亲友们聚集到操场送别亲人,黑压压的一大片人,这一别也不知能否再相见。团副政委李天宝的妻子也来送他(李牺牲在了战场上)。在往云南开进中,排里的车都分到了司政后机关,我带一个福建泉州兵开一辆车,主要负责团司令部的生活保障。出发时间到了,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奔驰在前往云南方向的公路上。

坐在解放牌车的驾驶室里,看着前方的景物由远而近,由近又消失在身后,不由的使人感慨万分!在这里,我走进了军营,学会了做为一个军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入了党提了干,结识了淳朴好客豪爽的安顺朋友,度过了在第二故乡人生10年的青春年华。

再见了安顺!再见了北兵营!

从贵州到云南沿途所经过的公社、县、地区的所在地悬挂的红布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解放军野营拉练部队”字样,路过的桥梁涵洞及交通要道均都有背着枪戴着红袖章的民兵站岗执勤。

第一站穿越的县城是兴仁县,上午11点多钟人们密集在公路两旁驻足观看,兴仁县我去过多次,那是一个很小的县城,本来不宽敞的公路两边挤满了围观的人群。是啊,解放以来还从未有这么多的军车载人和炮兵团的车炮成建制的路过县城。十字路口丨警丨察和戴着红袖标的民兵在维护秩序,保障部队车辆的顺利通过。

开进前我们都将炒面,装进司务长发给每人的干粮袋里。途中停车炊事班下车做饭,第一天夜晚是在兴义地区的所在地宿营,在车上和地方安排的休息点就寝,第二天夜晚是在兴义到云南砚山之间公路旁扎营。

由于急于赶路,刚进入云南境内不久,师炮团的一辆牵引火炮的车辆由于车速过快在经过一个急转弯的桥梁时,由于急打方向的惯性作用,导致翻车致使火炮掉入河中报废,车祸导致5名战士丧命,连长为此受撤职,师发紧急通报到全师正在开进的部队并要求安全行车,如发生车辆事故严肃处理。

第三天夜晚在云南砚山县城,那夜宿营时我们被安排在砚山学校,当晚将被子铺在学校的课桌上当床。校门外的马路对面的大门口挂着砚山县革命委员会的牌子。当晚地方放映了《上甘岭》电影欢迎部队。

第四天抵达云南文山州休息。我们被安排在在州革委的办公室住了一晚。饭前我们到文山州的街上转转,感觉城市的规模不大,桥下的河沟里流淌着红泥水。

时值12月下旬,云南白天气温约10度左右,到了夜晚温差较大还是很冷的。在行进靠近中越边境时接到通知,不允许再开大灯行驶,车队统统改成开小灯。

12月23日夜晚11时左右,终于到达马关县一个紧靠越南边境叫小坝子公社,现在改作小坝子镇了。因为距边境线较近,加之道路不是很宽,车队走走停停,到达后吃了炊事班下的面条后已是12点多了,因为是深夜到达,打前站的安排房子不多,等天亮再调整。山区的风就像带哨吹的声音一样呼呼的响,我们就穿着绒衣盖着被子在汽车装载的弹药箱上睡了。

小坝子公社记得1976年6月那次14军组织师、团司令部演习我曾经去过,当时演习的内容是敌方以对面越南假设为苏联,司令部机关就山区丛林地域的防御作战图上作业。那里的农民卖菜不用称,如辣椒、黄瓜等都是按堆算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真的没想到三年后大部队竟然开拔到这里,迎接即将拉开的一场血与火战场的序幕。

马关县的小坝子公社良子寨,所在地不远处是一条大深山沟为中越两国的边界线,双方都能清楚看清对方的活动。

由于领土接壤,双方的边民随意就可出境,所以这里的边民和越南的山寨双方互通婚姻。不是越南的女儿嫁了过来,就是这里的儿子倒插门到越南。当我们刚到边境时,当地边民这时还没有受到越方的骚扰(而在河口大桥每天都有被越方驱赶大量的华侨),当地边民流传着很可笑顺口溜“天是一个天,地是一个地,领导有意见,河底插竹签”。1978年接近年底才见到被越驱赶成群的华侨,他们有的挑着行李有的掂着东西从小坝子公社的所在地经过。

越南公丨安丨在边境埋地雷,沟里和河底插竹签。为了对付敌人的竹签,部队专门给每人发了一双带有钢板的深腰球鞋,虽然穿着重一些,但遇到硬东西是扎不透鞋底的。

1979年1月15日,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副总参谋长杨勇、何正文等首长在四十一师师长王英仕的陪同下,专程来到良子寨一二一团指挥所驻地,(上午团里一个助理员与我到马关县战备指挥部凭团里的介绍信批了一件茅台酒,团里叫炊事班炒了8个菜,他们挑选了一个菜,杨司令他们带的有一个炊事员,自己做菜,)听取汇报,精心部署。当杨得志看到干部们装备仅一只"五四"式手枪时,感到打起仗来十分不便,就专门安排给排以上干部每人再配备一只冲锋枪,当时俗称“一长一短”。同样,我也领到了一支冲锋枪。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49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49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